饱受争议的预制菜,为什么让人难以接受?
梅姗姗 三联生活周刊 由“微信搬运工”搬运(点击进入)*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近日,刚刚迎接开学的江西某小学被家长质疑食堂采用预制菜。家长们反映,不仅菜品配送严重推迟,孩子下午3点多还没吃上午饭,吃到的蔬菜水果也存在品质问题,蔫黄瘫软不说,部分果蔬甚至没有经过清洗。一时之间,家长们对“预制菜进校园”的担忧席卷了社交媒体。
9月22日据新华社消息,教育部有关司负责人指出,鉴于当前预制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等有效监管机制,对“预制菜进校园”应持十分审慎态度,不宜推广进校园。
如今,全国各省市区都在如火如荼地推动中央厨房和预制菜产业链的落地,预制菜成为未来中国餐饮一个重要环节似乎已是大势所趋,但人们对它的看法却伴随着极大的争议。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面对预制菜?
文|梅姗姗
回看预制菜在国内不长的历史,人们最初的态度其实是肯定的。2019年前后,绝大多数人第一次听说预制菜这个名字,纷纷张开双手,拥抱这个有趣的新生事物。2020年,预制菜的存在,又帮助了很多隔离在酒店的人解决三餐的困扰。然而,美好的画风似乎也在这时戛然而止。等到2021年预制菜悄然普及,2022年人们逐渐发现平日点的外卖是花着炒菜的价格吃的廉价料理包,被欺骗的感觉油然而生,对预制菜的看法也越变越负面。
“预制菜进校园”的新闻,更是让忍无可忍的网友拿起社交软件,无不愤怒地罗列出预制菜的种种罪状:营养丧失,味道同质,羊头狗肉,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烹饪技艺从此不再重视……甚至还激情分享各种甄别预制菜的方法:
首先排除掉所有商场或热门商圈的连锁店,商场不给用明火,你吃到的只可能是电磁炉加热出来的预制菜;其次避开这些菜品:小炒黄牛肉,拆骨肉,梅干菜扣肉,脆皮鸡/鸭/鸽子,蒜蓉粉丝扇贝,臭鳜鱼,水煮鱼,奥尔良鸡翅。如果发现一家店明明不大但菜品特多,一定是预制菜。还可以下单时进行备注,如果酸菜鱼不能减辣,鱼香肉丝不能不要胡萝卜木耳,肯定是预制菜。谨记,锅气如今也可以用香精制造了,要慎用锅气感判断预制菜。
《心想事成》剧照
仿佛一场没有盔甲的自我保卫战,对方的每个招式都需要自己拆解,目的只是避开预制菜。
“我真的讨厌预制菜,成本那么低,卖着炒菜的价格,是嫌我没有微波炉么?为什么消费者连个知情权都没有。”“可能是我嘴叼,但预制菜那千篇一律的味道真的一吃就吃出来,甚至有时候一闻就知道嘛。”“我也不是全盘否定预制菜,但我爱不起来现在的预制菜,这有错么?” 愤怒的网友们在网上呐喊。
我们对预制菜为何爱不起来?
要明白为什么预制菜会变成如今的情况,需要回到它出现在国内的源头。
一直以来,中餐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标准化。作为拥有世界上烹饪风格最多,想象力最丰富,制作技艺最复杂的美食国家,中餐的教学和实践从古至今都是依靠“师父领进门,修行看个人”。且不说同一道菜同一个菜谱,不同慧根的人做出的味道不一样;高阶秘密如果跟师傅关系不好,很多厨师一辈子都不会知道。再加上“君子远庖厨”,厨师大多不是知识阶级,纵有一身好本领,有心记录的也少之又少。
《遇见爱情》剧照
所以很长时间,“一家餐厅有没有换厨师”成了很多人外出吃饭的重要判断标准,换了厨师,味道就会不对。
但今时不同往日,中国要与世界接轨,中国餐饮也需要走向更多的地方,保持口味稳定出品稳定就成了每个有理想的老板必须面临的课题。早在2005年前后,餐饮界已经有人思考中餐标准化问题了,中央厨房这个概念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的。
早年的中央厨房还比较精英,只存在于有足够资金体量的连锁餐厅集团,整体方向是“调味的统一”“原料的调度”“食材大小的统一”,顶多鸡鸭鹅猪汤提前在中央厨房大锅里熬好,最后的烹制环节,还是要在现场完成。
《都挺好》剧照
因为吃一顿价格不低,用餐群体和场景又精准明确,这些餐饮集团有着强烈的生存需求,品控标准就相当严格。像西贝、小龙坎光中央厨房的基建投资就超过20个亿——如果我们愿意回忆2018年前后自己去吃这些餐厅的体验,回忆往往是美好的。但随着国家将把预制菜纳入重要的发展方向的消息传出,相关的行业标准却还没建立起来时,钻空子捞油水的契机也就随之涌入。
归根到底,品控才是中央厨房预制菜最核心环节。
一家预制菜公司决定购买什么样的品控设备,建立怎样的品控机制,选择什么样的个体来监管品控进程,愿意放弃多少利润来保持产品价值,决定了这家店可以产出的预制菜品质,而这些,在今天都是没有统一标准的。
我们听到的负面新闻,大多都来自于这些借着“预制菜”东风,却不尊重餐饮规则的“玩家”,他们凭借自己擅长招标,拥有人脉,或者货源稳定可以无限压低竞标价格的优势,获得了很多企业订单。但共通的问题是,它们并不尊重做菜这门技艺,也不关心消费者的体验。
《一起长大》剧照
所以为什么预制菜都是一个味儿?因为这些厂家的调味配方和使用的添加剂都在相互“借鉴”。
为什么蔬菜肉类口感那么差?因为蔬菜在烹饪前都浸泡过了特殊处理的水,肉都在嫩肉粉和水分保持剂的作用下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舒展。
不到三块钱的成本,食客们能有什么自行车?
当下的预制菜环境,就是永恒么?
当然,对于绝大多数的消费者来说,预制菜领域厂家乱象的问题还是其次,很多人不理解的是:为什么未来的中国餐饮里,一定要有预制菜的存在?上下五千年,没有预制菜的时代占据了几乎全部,我们不是一直生活得很好么?
美食评论人冬亚在近期的文章里列举了这样一个故事,我觉得可以部分解释这个困惑:b站的一个美食复刻up主买了十几斤虾,从剥虾仁,剥虾脑,洗虾籽,到炒虾籽,熬虾油,炒虾仁,几个人花了十几个小时,最终做了5碗三虾面,一个弹幕说:嗯,这个人工成本,我是愿意花100元吃一碗的。
《儿童食堂》剧照
他说,这就是问题所在——很多人对真实的手工美食制作的成本是没有概念的。
无论是人力、时间、食材,还是店铺装修水电场地,这碗三虾面光成本可能就不止100元了。再说了,又有多少人有这个经济实力吃上100多元的三虾面呢?不了解它制作过程的人,可能觉得40块钱吃这样一碗面已经是天价了。
赛博时代,我们早已经被训练成这样的消费者了,不再能够为吃这件事等待超过3公里内17分钟的配送速度,也不会花超过35元的价格吃一碗面。预制菜的背后,不仅是中餐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必要的标准化,也是中国应对逐渐加速的世界格局,加快生活工作效率,越来越快的实现自我突破的必然。
《陪你一起好好吃饭》剧照
时代已经不可倒回,我们能做的只有卷起来。
西方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进入了预制菜的研发,每个欧美人的家里,都能找到被称作“冷冻餐/电视餐”的小盒子。与我们不同,在研究预制菜上,他们的优先级首先是技术,从发明商用洗菜机,到发明切肉、包装、烹饪等流水线,各种机器在德国、美国、荷兰等国家先后被发明创造出来,他们是先标准了生产流程,确保了卫生安全,才开始关注所谓菜品和味道。
相对于西方成熟的预制菜体系,我们目前还是初级阶段。
在一个商品批发app上,我随意搜索了几家“平台严选”的预制菜工厂。公司的招聘页面上,能够明显的看出所有的蔬菜目前都还是人工清洗,人工切配,每个月4000~7000元的工资,整条生产线只有最后的包装环节提到了需要在传送带旁工作。
同一家工厂的在售商品里,一袋鱼香肉丝的价格3.5元,一份孜然肉片5.35元,毛氏红烧肉分1号、2号、具体区别不得而知,价格相差了5毛钱,最低那款7.7元/200g。所有预制菜配料表均不可见,老百姓也可以随意下单,8袋起包邮。
《星级营养午餐》剧照
这便是国内绝大多数普通预制菜厂家的现状,它们不会投资数十万元来建造专业的蔬菜清洗检测生产线,也不会在菜品的保鲜技术上研发,思考如何将速冻、冻干和多种先进技术结合起来。相对于动辄大几十万甚至百万的蔬菜肉类处理烹饪设备流程,平均每吨价格可能不到100元的乙酰化双淀粉己二酸酯、三聚磷酸钠可能更符合眼前效益。
预制菜会给我们的的未来带来怎样的影响?
你或许会说,我明白,预制菜的诞生,本身是为了提高生活效率,帮助中餐实现标准化生产。如今的乱象,更多是因为相关产品生产规定尚未健全,给只为谋取利益的商家留下了可乘之机,因此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但倘若未来预制菜健全了制度,我们就可以一劳永逸了么?
不见得。
有一个名叫言一的抖主,今年7月份开始更新。他的全部内容很简单,就是展示自己“水煮或微波料理包,装入外卖盒,发外卖”的过程。在两大外卖平台他都有自己的店铺,售卖的全部菜品就是料理包,一份批发价6.98的红烧麻辣鱼,他在外卖平台卖12元,订单却从未断过,操作间里4台微波炉永远持续工作,每个月流水轻松过万。
看他视频的人,一边好奇着如此料理包外卖店的幕后全过程,一边在他的视频下展开对预制菜的讨论。他很诚实,表示自己从来没学过做菜,评论区的人们也很“善良”,表示“没关系,未来的厨师只需要会用微波炉就够了”。
《星级营养午餐》剧照
中国是世界上现存烹饪技艺最完整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著名英国女作家扶霞在多次采访里就提及“西方人不知道中国的烹饪技术有多厉害,那些藏在成都小街巷里的厨师,做得蓑衣黄瓜刀工堪比西方国家任意一个米其林厨师”,于是她将此生致力于推广中餐,撰写了《鱼翅与花椒》《川菜》等多本书,她觉得中餐的技艺和滋味被严重的低估了。
随着预制料理包的普及,这个在中国传承千年的烹饪技艺,还会有如过去一般的重视度么?二十年后,我们还能拍着胸脯说:我家楼下的小店,老板的刀工分分钟秒杀米其林厨师么?这些,都是今天的我们不可能知道的。
排版:孙孙Boy / 审核:杨逸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招聘【新媒体运营】啦!
岗位要求:2—3年或以上微信公众号内容运营、小红书内容运营经验,有强烈的想搞点事的愿望,执行能力强。
(其他岗位详情请戳链接)👉 我们等你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