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设计驱动的实现

由设计驱动的实现

John Yahoo
Just pull over, and honestly think about the number of products in your life that directly designed by, or heavily influenced by this one person. It is almost every single phone...almost every single laptop look like the MacBook Air…that's Jony Ive. You're so surrounded by this person's influence.


MasterPa 和 Steven 两位老师在《社会人科技评论》中聊到了 Apple 的一系列工业设计, 非常有趣, 因此引发了我一系列过度思考.


  1. “一体化”

新一代Mac Pro 和 Pro Display XDR 上采用了一种新颖的多层散热孔位设计. 这与 Apple 在大约2013年时提交的一项「3D立体网格结构体」的专利有许多相似. 

而这种「网格状」的表面设计, 不仅见于 Pro Display XDR, HomePod 的织物外层也采用了类似思路. 前者出于器件散热考虑, 后者要使单元发声传播出来, 显然都不适合采用一体化 (Unibody) 设计. 不过这种新的孔状结构正是能很好利用视觉错位效果营造视觉一体化, 使用户视觉注意点不会分散到机身内部 (看到器件). 

从 Mac Pro 的散热孔位联想到 HomePod 的外层设计, 实在是因为由 Apple 设计的作品都有共通的特征, 例如 iOS 界面边缘的弧度与 iPhone 或 iPad 机身弧度保持一致, iPhone 的圆角设计又与 MacBook 机身圆角设计保持一致. 而从俯视角度看 Apple Michigan Avenue 这家零售店, 它的顶棚轮廓又与 MacBook 几乎相似.


2. Space Grey, across the line

正如两位老师所言, Unibody 是 Apple 工业设计十分重要的转折点, 而在此前, Apple 成功地把「白色塑料」塑造成一种十分有质感的材质. 如果说有什么能代表最近几年 Apple 工业设计特色, 我想到的恐怕是「深空灰」

尤其是 Apple 在2017年把 Space Grey 带入 iMac Pro 及其附件中, 这种颜色一时间象征了 Apple 工业设计的顶点. 在不同产品线中, 我们能看到应用于各种材料: 铝、玻璃、织物, 上的 Space Grey, 而这些 Space Grey 的色泽也各不相同. 也曾有文章对“Space Grey”进行探秘, 推荐阅读:

https://9to5mac.com/2018/04/16/space-gray-odyssey/

值得注意的是, 《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中特意给出一组镜头: 员工使用不同灯光照射 iPhone Silicone Case 并观察效果. 而今天 Apple 有最便携、最贴身的 Apple Watch, 也有桌面级、体积最大的 iMac Pro 和 Mac Pro, 对应于室内、室外不同的光照特点, 那么使用不同深度、表现于不同材质上的 Space Grey 才能使这些产品都有最好的体验.

3. "make things natural"

一些人常说「这种设计很不苹果」, 而 Apple 产品设计与其他消费电子厂商作品的最大区别是: 它具有的「电子产品属性」最少.

我们看到不少朝着「全面屏」方向的努力, 比如机械式镜头结构、屏下指纹技术、虹膜识别技术、后置指纹识别 (尽管很落后), 而这些显然都是人与电子设备交流的方式, 而非人与人的交流方式. TrueDepth 系统让生物验证过程更加自然, 而 CoreML 的机内学习又更进一步, 它让设备也像朋友一样随时感知用户的状态变化.

我始终认为从 iOS 7 发展至今的人机交互模式是「拟物化」的继承, 甚至是进一步延伸. 正是因为电子器件的进一步发展, 更精密的振动马达得以实现, 「触感反馈」在从前只能在视觉层面上「拟物」的基础上, 在触觉上进一步模拟真实物件的触感. 

在 iPhone X 所代表的 iPhone 全面屏形态问世之初, 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都更倾向于选择 Samsung Galaxy 的「全视曲面屏」实现方式, 在那时看, 后者更符合人对于电子设备的视觉习惯. 而放在今天, 将 iPhone XS 和 Galaxy S9+ 相比, 却是前者的视觉体验更加延展. 有人曾说「你并不会感觉到 TrueDepth 组件的存在」, 而究其原因,是 TrueDepth 组件周围的屏幕区域完全有效地参与了交互.

正出于这种追求, 我们看到 Apple 在拿这种体验与其他体验做交换. TrueDepth 相机系统、独特的屏幕驱动组件排布方式, 这些侵占内部空间的器件使得 iPhone 电池容量止步不前, 以及取消 3.5mm 音频接口. 如果说 iPhone 此举是为了「无线的未来」, 那么有更大野心的 iPad Pro 也随之砍掉 3.5mm 音频接口则不能服人. 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以体验换体验」的结果. 但从另一方面, 如同 Thunderbolt 3 生态一样, 往前进的结果是换取专业解决方案的进一步提升. 可喜的是 iPad Pro 的 USB 3.1 接口传输带宽理想, 作为「专业数字转盘」转接其他音频设备也是可以的.

于此更进一步, 如果说「AirPods 就是剪掉耳机线的 EarPods」则是低估了 AirPods 的真正影响. 首先, EarPods 当年以独特的半开放形态轰动过耳塞行业, AirPods 更进一步辅以超前的蓝牙设备体验和舒适的佩戴, 其实是完成了 EarPods 未竟的目标. AirPods 给用户一种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叠加声音世界的体验, 本质上是听觉的增强现实. 这与被动降噪或主动降噪耳机的体验有本质区别, 后者隔绝了「自然体验」而仅提供「电子设备体验」, 两者相矛盾. 很可能, 「主动降噪」并不能在 AirPods 产品线中实现, 甚至无法在 Apple 产品中实现.


4. "Signature"

正因为 Jony Ive 团队非常热衷一体化设计, 有意无意间制造了不少「个人属性」产品, 古有 iPod Classic, 近有 Jet Black iPhone 7, iPhone X Silver 和 iPhone Leather Case. 而有不少人开始接受, 甚至原本就热爱这种有强烈个人属性的设计. 例如:


iPhone 5c 配合 Silicone Case 打造了多种配色方式, 而这一设计的衣钵传承便是 Apple Watch 分体式表带, 同一表带搭配不同表壳, 或同一表壳搭配两色表带, 都是凸显个人属性的方式.

Apple 是一家重视技术实现大于技术本身的公司. 这是因为他们以工业设计为重要纲领, 在此指导下寻找设计实现的方式. 这也是 Jony Ive 和 Apple 能设计并实现出 Apple Store、Apple Space Shuttle 的原因, Apple 从内核上并不能称为「电子技术公司」.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