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马的结合2# 民族还是阶级

浅析儒马的结合2# 民族还是阶级

https://longlivemarxleninmaoism.online/t/topic/24009

广告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上电报大群
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 (@maoistQAIIbot) 为

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贵贱均贫富”中的反抗精神,这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这才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000年之久的根本原因!作者从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多角度阐述了儒马结合的实质,揭示了已有进行阶级斗争才能弘扬阶级的优秀文化!
2.什么君子小人之别?在统治阶级眼里,在其占据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反抗统治阶级的人只会被打为小人。本文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交锋、从历史和阶级的逻辑中剖析了统治阶级重新复活孔老二的用意所在,揭露出统治阶级妄图以封建礼教纲常伦理重新麻痹奴役广大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我们共产党人必须警惕这种修正主义的欺骗,把批孔进行彻底!
3.该节目的意义就是为了证明一尊是当代的活圣人,同时集马克思和孔子于一身,通三统的代表。


4.文章揭露了河蟹虚伪的“儒马合一”,对比和批判了封建反动思想。文章末尾指出了真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马合一”必将被人民扔进历史的垃圾桶,河蟹迷惑人民的企图必将失败。




一个反动阶级的圣人和一个广大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之间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其实打着马克思主义与所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旗号为反动的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正名的勾当,早在《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播出前就有先例。1925年,郭沫若便写了小品文《马克思进文庙》,文中虚构了马克思进入文庙与孔子对话的情景。近期播出的《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不过是其精神续作。本篇将从其进行浅析,看特色这次儒马结合为哪般?


一切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民族和文化也具有阶级属性。


节目主要围绕着总输寄最近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两个结合”展开。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节目尤其侧重论证“第二个结合的必然性”,这里仅从“观念的相容性”和“历史逻辑的必然性”两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观念的相容性

在节目中,马克思与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在认为各自的理想社会(大同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民本思想与群众史观、儒家辩证思维和唯物辩证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的基础上,继而引申出两者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互相契合。关于理想社会和历史观及世界观笔者已经在上一篇文章中进行了分析,这里不再赘述。这里主要分析儒家学说的辩证法思维。


1.儒家思想辩证法(认识论)


片中例举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中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论证两者的契合性。王阳明是儒家思想体系中“心学”的代表,提倡致良知、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 “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心外无物、心即理也等思想。



(1)心即理也


王阳明继承“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的观点,认为心是指的人的道德意识,是最高的本体,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同时又指出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道德意识)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认为自己的主观意识决定物质是否存在,不难看出这就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



(2)致良知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核心“良知”,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存在于人的本体中。道德意识也是人对于一定社会关系的认识和判断,本质属于认识范畴,因此所谓的“良知”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即认为人的道德意识是生来就有。而“致良知”的修养方法就是推知良知于客观事物则一切行为活动就自然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因此不难看出“良知”就是封建伦理道德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而致良知的功夫——格物致知就是让人们行为处事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是赤裸裸的封建奴化教育的行为体现。



(3)知行合一



王阳明提出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将认知、知识作为行动实践的基础和开始,作为实践开展的前提,将实践作为完成认识过程的步骤。对此一方面要看到将认识作为实践的基础不仅颠倒了认识过程,先于实践而产生的认识更是直接导致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基于先验论的认识指导的实践会使人逐渐陷入唯心主义的漩涡,服从于统治阶级的意志,其表现正是其鼓吹的“致良知”让一切行为活动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即使这个认识过程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在唯心主义指导下的儒家思想出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经过这样的认识-实践过程检验的真理也是统治阶级的真理,即封建伦理道德。


2.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识论)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笔者在此对毛主席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文章进行概述并引用《实践论》的内容。


人们的正确思想及正确认识是从社会实践(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中产生,人的认识感觉器官将无数客观外界现象反映在脑海中,这就是感性认识的形成,在积累了足够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将外在的非本质的感性认识深化为内在的本质的理性认识,这就是认识的第一阶段——从实践到认识(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而经过第一阶段的认识过程形成的认识(主观精神)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性,还没有得到检验。


因此认识第二个阶段就是从精神放到物质(思维到存在)的阶段,将第一个阶段形成的理性认识(理论)放到社会实践中进行检验,看是能否正确指导实践取得预期的成功,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能完全取得预期的成功的是很少的,这是因为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们不但受着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也受到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因此往往需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实现主客观的相符,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经过实践反复检验后正确的认识(理论)才能上升到真理性认识(真理),故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物质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社会实践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是无穷的,决定了人的认识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也是无穷的。随着变革现实的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一步步深化,不断取得相对的真理性认识(发展真理),因此在永续发展的社会实践中,无数个客观的真理性认识构成了绝对的真理性认识。


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的指导实践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至无穷,认识和实践的每一次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都将深化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发展其真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


3.分析小结


在片中马克思与孔子执经叩问的环节,马克思指出其理论立足点是阶级,而孔子的理论否认阶级,立足点是君子与小人。



阶级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基于人们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处不同的地位和角色,形成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立足点是阶级,是关于无产阶级及被压迫民族人民解放的科学,认为一切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儒家思想的君子小人观点,张口闭口仁义道德,反映的是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的思想观念。古代的“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君子”一词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历代儒客文人将以君子之道自勉作为行为规范。古代的“小人”一指老百姓,二指人格卑劣的人。从既往的历史来看,君子是指一切统治阶级及附庸,而小人是一切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的人民。


不论是君子和小人的定义,还是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脸谱化认知,都能看出作为儒家思想定义的君子的他们(统治阶级及其附庸)对小人(老百姓)的诋毁和鄙夷,这不仅是两者在经济、社会、政治方面的差异的体现,更是两种世界观、认识论真理观的对立。


看看片中马克思主义被歪曲的表述:



这片土壤极具包容性,事实上我的学说也具有包容性,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不排斥一切真理,不管它来自何时,来自哪里,只要是真理性认识,那就都可以作为我们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养分。



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在阶级社会,真理的条件性集中表现为阶级性,表现在真理为哪个阶级服务,没有什么超阶级的真理。


对于“君子”(统治阶级)来说,奴隶也好,农民也好对于他们是被统治者被剥削者,都属于小人(人民)的范畴,对于受命于天的他们来说,是生来就该被统治,是天经地义,这就是统治阶级基于唯心主义的维护统治的真理。王阳明鼓吹的“致良知”不正是体现的统治阶级的真理观吗?“知行合一”不正是奴役人们做封建统治阶级忠实的卫道士吗?被剥削被压迫被贬低的小人(人民),作为与统治阶级尖锐对立的阶级,同样也具有自己的真理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是一切被统治阶级的基于唯物主义的反抗压迫的真理观。而这种真理观上的交锋,本质上是思想文化上的阶级斗争!


正如马克思从同黑格尔的“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保守的思想中推论出革命性的事物绝对运动的发展的观点。“我的理论中没有阶级,只有君子与小人”这个否认阶级的反动儒家思想也恰恰向我们揭示了阶级的客观存在,一切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儒家思想鼓吹的否认阶级,唯心主义的反动的不变的企图维护一切反动的剥削阶级统治阶级旧世界的真理,与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革命的不断发展的,用于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反抗压迫消灭剥削并建设新世界的真理是根本不相容的。


因此现在鼓吹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的相容性,本质上是要阉割掉马克思主义这一无产阶级普遍的真理的革命性和阶级性,杂糅进维护统治的儒家思想,将其化作统治阶级的真理奴役广大无产阶级。


二、历史逻辑的必然性


1.民族的逻辑


片中首先是通过一段对中国近代中国积贫积弱饱受侵略的宣传片引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应对西方文明冲击没有抵抗力,进而引出如下观点:



传统文化不行,马克思主义不与中国实际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不行,必须坚持“两个结合”,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走向伟大复兴。



片中在论述所谓优秀传统文化上,分别引述“打倒孔家店”和“新加坡经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合理化论证。


(1)打倒孔家店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首次提出“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的口号。曹聚仁认为:“孔子不会变脸,但后人会给他化妆”。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张申府也说:“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只有打倒了儒家孔教,孔子的真面目、孔子的真精神、孔子的伟大才真会被认识”。 片中引证“打倒孔家店”的例子认为孔子的思想被后世统治阶级纂改了进而导致中华民族固步自封积贫积弱,丧失文化自信,认为儒家孔教不是孔子真精神,真正的孔子和儒家思想应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难发现这和戊戌变法时期的《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多么类似,其目的就是托古改制,借助对历史的解释权,为统治阶级的行为构筑合理内核。



(2)新加坡经验


片中是这样论述的:



20世纪八十年代,亚洲四小龙新加坡经济起飞后,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盛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恩格斯说过;“把利益提升为人类的纽带,会使人类变成一堆相互排斥的原子。”新加坡大力提倡儒家伦理文化,并把儒家思想提升为国家意识,还在学校进行儒家道德教育,伴随法治的关键作用,社会风气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不可否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人的行为规范具有内生的约束。



可能觉得单独的例证没有权威做背书,于是片中又引用瑞典科学家阿尔文博士在1981做出的结论:“人类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经过两个实例论证了所谓真正的儒家思想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儒家思想对约束人的行为规范、改善社会风气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巨大作用,所以以儒家思想为代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优越性。进而做出如下结论:



中国共产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主动,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不遗余力的推动“两个结合”,这才是二位能够“结合”的根本原因。



(3)文化自信与伟大复兴


回归两个结合本身,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片中又格外强调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目的就是建设所谓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阶级社会中,其中的民族及其产生的文化也具有阶级性,因此具有阶级性的民族构成的民族国家自然是阶级压迫的载体。产生于中国古代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哪个阶级的文化?是奴隶主的文化还是奴隶的文化?是封建地主的文化还是封建农民的文化?


既往的历史无不表明,只有统治阶级(奴隶主/地主)的文化,而没有被统治阶级(奴隶/农民)的文化,只有统治阶级用其文化奴役和控制被统治阶级,(周礼、儒家孔教、封建礼教不正是这样吗),而没有被统治阶级反抗统治的文化(历史上一次次的农民起义、奴隶起义不都被诬陷为暴乱、暴动被说成是可怕的东西,提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贵贱均贫富”等思想无不被打为异端)。反抗统治反抗剥削的文化被“三皇五帝神圣事”在史书中轻易掠过。


由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统治阶级的文化,代表着历史上统治阶级阶级的意志。而如今特色妄图通过“两个结合”凭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鼓吹文化主体性,加强文化自信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勾当我们已然能看透其本质,所谓文化自信和伟大复兴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是官僚资产阶级的文化自信和伟大复兴。 这就是他们所谓历史的逻辑。(民族的逻辑)



2.阶级的逻辑


在民族叙事中,所谓民族的文化都是统治阶级的文化,当下尤其是资产阶级的文化。那么与之相对,作为社会历史中的绝大多数,被统治阶级(人民),作为社会历史、物质资料和精神文化的创造者,站在阶级的立场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的逻辑是如何?


统治阶级说“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人民要说“打倒孔家店,杀死孔夫子”。统治阶级说儒家孔教不是孔子的真精神,不是真正的孔子,人民当然也能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真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真的中华民族。对于广大的被压迫阶级被统治阶级(人民)来说,真正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历史上他们的一次次反抗与斗争,正是他们奋起呐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贵贱均贫富”中的反抗精神。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无产阶级及一切被压迫人民所认同的真正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就是“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革命造反精神。


统治阶级引用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论述,又搬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为开历史的倒车的行为写上“合理”二字。而人民则不要新民主主义的民族的文化,要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的文化,要打掉资产阶级的文艺黑线专政,确立并实行无产阶级的文化专政,不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


对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革命造反精神,提倡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确立并实行无产阶级的文化专政,这就是这就是广大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逻辑。


三、小结


儒马的结合,是统治阶级(特色官僚资产阶级)用民族属性代替阶级属性,用以论证“马克思主义”与所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统治阶级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一致性。不仅是用以奴役广大无产阶级,维护统治的举措更是为其鼓吹的(资产阶级)文化自信、文化主体性、伟大复兴用以论证民族优越性,对外侵略扩张转移矛盾做准备。


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根据这个道理,于是就反抗,就斗争,就干社会主义。革命无罪,造反有理,革命造反精神才是中国几千年来无产阶级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列毛主义的指导下,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继承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宝贵遗产——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这才是我们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