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印太战略框架下,德国对华接触政策新共识 - FT中文

欧盟印太战略框架下,德国对华接触政策新共识 - FT中文

FT中文
刘韡昊:默克尔时代之后,德国势必将领导欧盟与中国在经济、贸易、科技、意识形态领域展开所谓“系统性竞争”。




来自FT中文网的温馨提示:如您对FT中文网的内容感兴趣,请在苹果应用商店或华为应用市场搜索“FT中文网”,下载FT中文网的官方应用,付费订阅。祝您使用愉快!

后疫情时代德国经济安全意识的觉醒

面对后疫情时代国际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欧盟多年以来秉承的“一个中国”政策或可能在未来发生重大质变。新型冠状病毒在世界范围内的大流行暴露了欧盟特别是德国,其引以为傲的工业体系极其脆弱的一面。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德国制造业已经深度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工业原料特别是半制成品不能自给自足,大量依赖从中国进口。同时,中国又是德国第一贸易伙伴。在新冠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巨大冲击之下,德国陷入了“中国经济打喷嚏,德国会跟着感冒”的窘境。柏林突然意识到德国自身经济已经患上了严重的“中国依赖症”。疫情大流行期间,德国与欧盟为了保证供应链的稳定,不得不与中国保持相对友好的外交关系。由于德国是欧洲经济的发动机,欧盟的经济安全也因此深度仰赖中国。疫情下暴露出的这一特殊情况使得欧盟丧失了对华外交的优势,不得不在与“西方价值观”有关议题上频繁对中国“妥协”。也因此,默克尔政府在香港和台湾问题上的务实态度,受到了德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频繁诟病。欧盟内部始终存在一股强大势力担忧欧洲的经济安全受到来自中国的“威胁”。因为一旦中欧政治关系恶化,欧盟恐将陷入无牌可打的窘境。因而,自2020年初开始,欧洲就不断有学者、专家和议员建议欧盟重新祭出早已束之高阁的“台湾牌”,从而增加欧盟在对华关系中的筹码。法国巴黎亚洲中心战略主管弗朗索瓦•戈戴芒(François Godement)和欧洲议会成员纳塔莉•卢瓦索(Nathalie Loiseau)早就不断呼吁欧盟应该在台湾问题上以更强硬的姿态与中国对抗。

后默克尔时代德国对华政策立场的转变

事实上,德国政府内部早在2021年初就已研判,由于拜登上台后并没有从本质上扭转中美“经济脱钩”、“技术冷战”的趋势,中国政府为了自身经济安全未来必将更努力追求科技的自主创新与经济的自给自足。特别是在2021年3月中国颁布的“十四五”规划之后,中国在高科技研发领域所展现出的雄心壮志更促使德国政府明确了自己之前的判断。从而使默克尔政府早前制定的“拥抱中国,让美国稍等”的政策框架失去了继续维持下去的存在理由。与此同时,德国内部各派别,乃至联盟党内部,都要求德国政府重新思考执行多年的“贸易促改变”的对华接触政策。可以说,由于默克尔早已宣布不谋求连任,默克尔时代的结束已经明确预示了中德关系将从2021年四季度起走入一个新纪元。

在2021年9月的联邦议员改选中,德国中左大党社民党(SPD)仅以微弱优势战胜执政的联盟党(CDU/CSU),这就造成社民党在议会中没有取得足够的席位单独组阁。新政府的难产使德国在法理上进入“无政府”状态。面对这一窘境,德国各主要政党开启了长达两个月的组阁谈判。其中,以社民党领衔的“红绿灯”组合和由联盟党领衔的“牙买加”组合均有可能赢的组阁权。与此同时,尽管对华相对务实的默克尔看守内阁在选后实际上领导德国,但对德国未来的对华政策能产生的影响却十分有限。反之,议会中的在野小党,由于社民党与联盟党的“式微”,却被推到了决定德国未来对外政策的十字路口。德国绿党(Grüne)与自民党(FDP)成为事实上主宰德国政坛未来对华关系走向的“造王者”。10月24日,德国联邦议院选举两个月之后,德国政坛的“红绿灯”组合(社民党、绿党、自民党)率先敲定执政联盟协议。社民党总理候选人奥拉夫•朔尔茨(Olaf Scholz)于12月8日正式取代执掌德国政坛16年的默克尔,成为联邦政府新一任总理。在新一届政府内阁中,一向秉持对华强硬立场的绿党候选人安娜莉娜•贝尔博克(Annalena Baerbock) 出任新政府的外交部长兼副总理。出任财政部长兼助理副总理的德国自民党党魁克里斯蒂安•林德纳(Christian Lindner)更在2019年“经停”香港与反对派立法会议员会面。更不用说,欧洲议会对华关系代表团团长绿党前党魁莱因哈德•彼蒂科菲尔(Reinhard Bütikofer)因阻挠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受到中国政府的制裁。

柏林新共识:挑战“一个中国”原则

目前柏林内部已达成共识,德国政府必须在“一个中国”政策上对原有立场进行调整。由于台湾半导体产业对于德国经济的重要意义(台积电几乎承包了全球一半以上的高性能半导体的生产),未来的德国新政府必须在高科技领域推动与台湾的技术交流和商业合作,甚至在必要的情况下,以经济合作为手段支持台湾岛继续与大陆保持目前的分裂状态。其次,绿党与自民党信仰的“价值观外交”认为在与中国的“系统性竞争”中台湾是与西方身处同一战壕的伙伴。就军事力量而言,中国远超台湾。德国清楚地意识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承诺——“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绝非戏言。但是,当下的德国,甚至包括欧盟在内,都不具备足够的军事力量去干预台海。可以说,目前德国在台海事务上的军事影响力几乎为零。为此,德国政府准备提前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想定推演,领导欧盟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密切协调,做好发起联合行动的准备。柏林认为,通过证明“西方国家之间的团结”,可以使北京相信武力统一台湾将会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从而在心理上威慑中国。

半导体价值链:柏林与布鲁塞尔对华新战略背后隐含的双重目标

这种基于“感知威慑理论”的外交实践,还隐藏着其他因素。中德两国都对半导体的外部供应有着严重的依赖。这种“依赖”关系可以被利用形成一种十分有效的非军事威慑手段。一方面,德国不希望中国实现统一后控制半导体供应,从而造成德国更依赖中国。另一方面,德国试图在威慑中国的同时,加强与台湾在半导体科技方面的合作,目的是为德国和欧盟的半导体企业争取时间,追赶芯片技术,尽快提高欧洲本土芯片生产的规模。欧盟“印太战略”中所谓“强化半导体价值链”,其含义就在于未来能够做到将中国排除在半导体价值链之外,而且增强欧盟自身半导体供应链的韧性。在达成此目标之前,德国希望“台海稳定”,但不是为了两岸和平,而是为了给自己争取时间。而欧盟9月16日推出的印太战略和10月21日通过的涉台决议,从本质上讲与德国“红绿灯”联盟执政大纲所列出的指导方针基本上是一致的。换句话说,布鲁塞尔出台的印太战略,其蓝图至少一半是在柏林绘制完成的。在11月24日德国“红绿灯”联盟公布的执政协议文本中,明确将“民主台湾”一词纳入了共同执政纲领,将“支持‘民主台湾’参与相关国际组织”作为了未来联合政府执政的指导方针之一。并且,该纲领性文件,还与美国拜登政府的印太战略相呼应,围绕制衡中国崛起这个统一的目标,呼吁在对华政策上加强跨大西洋协调与合作,减少对中国的战略依赖。可以说,作为欧盟双驾马车、经济发动机的德国,欧盟的印太战略几乎反映了德国在对“对华接触”战略上的重新思考,实际上映射的是德国未来政府对华政策。

同时,近期欧盟内不同角色的一系列涉台举动也印证了欧盟内部各主要政治势力已经着手实施新的“对台接触”策略。整个10月,台湾的经贸投资考察团访问捷克、斯洛伐克、立陶宛等三个中东欧国家。台湾外交部长吴钊燮也随后前往欧盟,途中“过境”乌克兰,甚至“意外经停”布鲁塞尔。紧接着11月初,欧洲议会官方代表团前往台湾。11月18日,立陶宛政府不顾中国强烈反对,允许台北以“台湾”的名义在首都维尔纽斯设立代表处。欧盟与台湾相互配合发起的这一波以议员互动为先导的欧台密接,正是德国所谓“立法者领导对台接触”策略的体现。

结语:中德/中欧关系走入新纪元

由此可见,当前诡谲多变的中欧台关系格局与德国对“一中政策”的重新审视有密切关联。默克尔时代的结束应当被视为中德关系另一个纪元的新起点。未来的德国新政府很可能将这种对台接触模式扩展到学术、科研、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中国作为欧盟定义的“制度性对手”,德国势必将领导欧盟与中国在经济、贸易、科技、意识形态领域展开所谓“系统性竞争”。目前柏林对华态度的变化,不能仅仅当作选举中的“政治浪漫”。这种变化反映的是德国政坛集体意识对于西方过去“对华接触”政策“失败”的深刻反思,值得关心中欧关系发展的有关方面提高警觉,提前准备相应对策,为中德乃至中欧政治经贸关系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震荡”做好必要预案。

(注:刘韡昊,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柏林自由大学政治学博士,巴黎第一大学法学硕士,主要从事国际经济法、国际经济地缘战略、欧盟政治经济与外交研究。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





获取更多RSS:
https://feedx.net
https://feedx.top

本文章抓取自RSS,版权归源站点所有。

查看原文:欧盟印太战略框架下,德国对华接触政策新共识 - FT中文


[点击] 加入书友群 1.5TB电子书资源 @ideahub_ml

[点击] 全网福利资源|薅羊毛·省钱中心 @rss_news_list


[点击] 路透中文 @lutouzhongwen_rss

[点击] 纽约时报 @niuyueshibao_rss

[点击] 美国之音 @meiguozhiyin_rss

[点击] 知乎日报 @zhihuribao_rss

[点击] BBC中文 @bbczhongwen_rss

[点击] FT中文网 @ftzhongwen_rss

[点击] 双语新闻 @shuangyunews_rss


[点击] 法国 国际广播电台 @rfi_rss

[点击] 德国 德国之声 @dw_rss

[点击] 澳大利亚 广播公司 @abc_rss

[点击] 俄罗斯 卫星通讯社 @ru_rss

[点击] 新加坡 联合早报 @sg_rss

[点击] 韩国 中央日报 @korea_rss

[点击] 日本 日经中文网 @jp_rss

[点击] 台湾香港 当地日报 @ttww_rss


[点击] 跳转到商家页面

[点击] 跳转到商家页面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