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万年:乙类乙管初期病例或增加 引发药品供应不足公众恐慌

梁万年:乙类乙管初期病例或增加 引发药品供应不足公众恐慌

联合早报

中国国家卫健委冠病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说,防控措施调整初期可能会出现病例增加,继而引发药品供应不足、公众恐慌等现象,未来防控重心将转到医疗救治,工作目标是保健康、防重症,最大限度减少重症和病亡。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星期一(12月26日)宣布,将于2023年1月8日将冠冠病病毒从“乙类甲管”降级为“乙类乙管”。这是中国疫情防控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有网民担忧,此次政策调整意味着防控力度降低,将使疫情更快更大范围传播。梁万年对此回应称,在防控措施调整初期可能会出现冠病感染病例增加,继而引发药品供应不足、公众恐慌等现象,为此,中国积极针对这些风险准备应对方案,保障调整的平稳过渡。

对于未来的防控工作重心,梁万年说,中国将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上来,工作目标是保健康、防重症。特别需要关注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人群等重症高风险人群的疫苗接种、个人防护和感染后的及时救治,最大限度减少重症和病亡。

梁万年提出七条防范风险的措施,包括加强疫苗接种,特别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人群的接种;加强药品供应保障;鼓励具备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优先选择居家隔离治疗。

梁万年还说,要完善医疗机构分级诊疗机制,加强基层诊疗能力建设,尽最大可能不让冠病救治影响正常医疗服务。也要和公众做好风险沟通,帮助公众了解如何用药、何时就医以及去哪里就医等具体问题。最后,要加强病毒变异、疾病严重性、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的监测,尽量避免发生医疗资源挤兑。

对于政策调整后是否意味着中国完全回到疫情前的状态,梁万年说,政策调整是为了更好适应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和冠病病毒变异株的新特点,高效地利用防控资源,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但他强调,冠病仍在全球流行,中国疫情总体处于快速上升阶段,未来一段时间各地将陆续面临疫情流行的压力。一方面,中国政府部门、卫生健康系统等将会按照法律规定和职责要求,继续做好相关的防控和救治工作,千方百计地降低重症、减少病亡。

另一方面,公众特别需要做好个人防护,继续配合落实相关防控措施,减少流动和聚集,降低短期内流行高峰带来的对医疗资源的冲击。

梁万年说,中国能将冠病病毒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主要基于五大条件。一是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性明显减弱。二是冠病疫苗接种得到普及。截至目前,中国累计报告接种冠病疫苗34亿多剂次,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92%以上和90%以上。

三是医疗救治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完善分级诊疗救治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增设发热门诊,增加定点医院重症病床、ICU以及相关救治设备与物资,统筹实现冠病感染者的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保障。

他也提到,中国已具备包括中药、西药在内的抗冠病药物生产和供给能力,群众健康素养提升,自我保护能力逐渐提高等。

不过,梁万年提醒,政策调整后,中国仍要克服麻痹思想,特别需要关注病毒变异监测、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监测,切实做好保障健康、降低重症、减少死亡等工作。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