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厨房杀手,都是没有看懂这两个字

大多数厨房杀手,都是没有看懂这两个字

https://mp.weixin.qq.com/s/wrTev-KecrwN-5gWnCqIfQ

今天你心血来潮想自己做顿饭,打开网红菜谱:切块…是多大块?盐适量…是什么量?小火…诶这个我看得懂!诶不是,怎么又糊了?!

大多数菜肴都要靠加热,让食材从生变熟,并成就其最佳口感与风味。为此,“火候”的掌控极为重要,因为它是食材发生化学变化的主要条件。

“火候”一词,从字面上便能看出它由两方面因素构成:火力+时间。

这种火对我来说不是烧菜是烧厨房

中国古人很早就发现了火候的重要性,要不怎么会在青铜甚至陶器时代,就发明出那么多种炊具,用来烹制不同的菜肴?之后历朝历代的饮食典籍中,也都把“火候”单辟成章,重点介绍。但要说对烹饪火候进行科学研究,那是从1785年法国的“化学革命”才开始的。那时西方人通过“数理化”方式,来研究火候与食材的关系,发现了其中的变化原理。

1789年,拉瓦锡出版的《化学基础论》巩固了化学革命

食材在烹饪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化学变化,至于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变化进行得是否成功,就要看“火候”是否到位了。这就相当于在做化学实验时,只有控制好反应条件,才能得到想要的最终产物。而在食材中,最常发生化学反应的就是蛋白质、糖类和脂肪三类物质。面对不同的火候,它们会有不同的表现。

蛋白质,你的肉好不好吃的秘密

各种肉类中都含有大量蛋白质。人们对肉类菜肴的美味有各种期许,能不能实现,火候的掌控很重要。

猛+快=嫩

肉的嫩度主要由肌肉中肌纤维的含水量决定。肌纤维受热时会紧缩,将水分挤压出来。如果受热时间长,水分流失得多,肌肉就会变得过于紧实,肉质变“柴”。为避免这样的“事故”发生,有些前期技巧可用,比如把肉切成小块,用嫩肉粉破坏肌纤维结构。但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用旺火快速烹制,让肌纤维在最短时间内熟透,尽可能多地保持其中水分。

葱爆羊肉,大火爆炒yyds

慢工出鲜美

肉中的鲜香味主要来自氨基酸,而氨基酸又是靠蛋白质分解得来——蛋白质发生“水解反应”才会变成氨基酸。而水解反应是一个漫长的化学变化,需要蛋白质在较为温和的环境下,缓缓分解。所以,炖肉汤通常都采用文火慢炖的方式,让更多蛋白质水解,汤汁才足够鲜美。

莲藕排骨汤,炖得酥烂的肉很有家的味道

焦香不能急

烤肉的魅力在于其“焦香味”,这是因为其中的蛋白质和糖类发生了“美拉德反应”。这个反应的关键在于控制火候:火太旺,则肉容易变焦;时间短,则香味不够;只有小火慢烤,才能让肉外焦里嫩,焦香四溢。

外焦里嫩,听着就很神奇的词汇

不甜的菜,也要会用糖?

烹饪中的糖类大致分两种:一种就是食用糖,另一种是淀粉。虽然它们只是作为配料出场,却对火候的要求甚高,因为它们的变化对食材主料影响极深。

一糖三变化

返砂芋头、琥珀桃仁、拔丝红薯,这三盘菜的配料都只有糖。但由于所用火候不同,同一种糖就能呈现出三种形态和效果。少量糖用小火熬化后,立刻淋洒在温度较低的食材上,糖分子就会重新结晶,在食材表面形成糖霜层,这就是“返砂”。如果糖熬化后继续加热,则会发生“焦糖化反应”——糖液颜色变深、汤汁黏稠,此时若遇到温度较低的食材,便会瞬间发生凝固,形成一层棕黄色的糖壳,这便是“琥珀”。若“焦糖液”遇到的是热食材,糖液温度下降较慢,就能拉出糖丝来,这就是“拔丝”。

拔丝红薯永远成功不了星人举手!

只要淀粉膜,不要淀粉块糊

很多有肉丝、肉片参与的菜肴,为使肉质鲜嫩、保护肉内水分不流失,炒制前都会先加入淀粉——淀粉受热会发生糊化,变成一层软膜,阻止水分外泄。但如果火候掌握不好,却会适得其反:若用旺火炒,因油温过高,淀粉会脱水硬化,直接聚集成淀粉硬块,无法包裹住肉;而在温度较低的小火中,淀粉膜将有大量油脂渗入,导致其与肉发生分离,变成一滩淀粉糊;只有用中火、短时间翻炒,才是正道。

挂芡的肉片就像包浆的文物

脂肪,罪恶但重要

奶汤是个乳浊液

常见的高汤呈乳白色,这并不是因为其中加了奶——在化学上这叫“乳浊液”,大颗粒溶质均匀分散在溶剂里的状态,高汤正是脂肪液滴均匀散布的结果。想要做出乳白的高汤,就必须先用旺火快煮饱含油脂的食材,把食材内的脂肪液滴逼出来,专业术语叫“冲”。如果直接用小火炖,则只会让脂肪液滴慢慢成分解成更小的微粒,无法形成奶汤。

鱼汤就是要喝白白的!

古人虽不了解化学,但已掌握很多关于火候的经验,用现代科学解释,这些经验条条有理有据。

早在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本味》篇中,就有关于火候的记载:“九沸九变,火之为纪。时疾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

火燎鸭心:就是用高温大火,在短时间内挥发掉鸭心里产生异味的化学物质。

宋代知名“老饕”苏东坡的《猪肉颂》中,也说过火候对于菜肴风味的重要性:“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

东坡肉:经过长时间小火炖煮,肉中脂肪大多分解成不饱和脂肪酸,肉就变得很软烂。

在清代,《随园食单》的作者袁枚则对火候做了特别精辟的总结:“熟物之法,最重火候。有须武火者,煎炒是也,火弱则物疲矣;有须文火者,煨煮是也,火猛则物枯矣;有先用武火而后用文火者,收汤之物是也,性急则皮焦而里不熟矣。”

清炒油菜:炒青菜讲究旺火快炒,才能避免菜内水分外渗过多,使菜叶失水蔫软。

同样在《随园食单》中,还有关于高蛋白食材烹饪火候的记载:“有愈煮愈嫩者,腰子、鸡蛋之类是也;有略煮即不嫩者,鲜鱼、蚶蛤之类是也。肉起迟,则红色变黑。鱼起迟,则活肉变死。”

清蒸鲈鱼:蒸鱼时间过长,会导致鱼肉中水分流失过多,肌纤维紧缩、肉质变硬,俗称“死肉”。

好了,看完这篇,我都懂了!

所以今晚点外卖。

撰文 | 艾晓騧

部分图片 | 图虫创意

微信编辑 | 赵之遇

本文原载于《博物》杂志2018年1月刊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