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中国新时代的阶级斗争》

书评:《中国新时代的阶级斗争》


我们热烈地向大家推荐这本书,认为它类似于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理论的严整性和材料加工的程度来看,这本书比起列宁的名著来有一些差距,但其面向当代中国斗争的现实针对性却是任何经典著作都不能代替的。如果我们的读者近期只有阅读一本五百页左右的著作的时间,我们会建议阅读《中国新时代的阶级斗争》,而不是《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这篇书评里,我们将介绍这本书的突出优点,让大家意识到阅读这本著作的必要性,还会提出一些可以改善的方面,以便作者再版时修改。我们认为,即使存在这些可以改善的地方,这本书仍不失为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社会科学著作之一——我们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同义词这一意义上来理解社会科学的。每个持革命立场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应该研究这本书,然后有意识地传播这本书。

这本书的第一个突出的优点,是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即革命性。特色黑帮的御用文人,用所谓实事求是代替了革命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反而很少能做到实事求是,因为辩护性的学说总是需要歪曲现实。这本书则由于坚持这一活的灵魂,既不为官家辩护,又不为马克思主义者和工人阶级尚未组织起来而辩护,于是能够进行相当多科学的分析。例如该书第一章“经济篇”对中特经济必然走向滞涨的分析,第二章“阶级分析篇”对作为新工人核心的制造业工人的分析,以及对资产阶级两部分相互关系的分析,第三章“时代篇”对塔吊工人斗争局限性的分析,第四章“时代篇”对中特对外资本输出和帝国主义性质的分析,第五篇“思潮篇”对民族主义和红中网部分错误观点的批判,都体现着革命性这一活的灵魂。这些分析和批判,热情地介绍了工人阶级不屈的斗争,但并没有为这些斗争的自发性和不彻底性去护短,从而让人看到了未来的任务正是在于通过觉悟分子团结起来的努力把这些初步的斗争提高到为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的水平。这些分析和批判,严肃地探寻了中特资本主义的前途,而没有丝毫为之辩护的民族主义色彩。这在装点门面的“左派”跟着中特黑帮大肆欺骗群众的今天,是极为可贵的。

这本书的第二个突出的优点,是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安排了全书的结构。从中特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到阶级结构、阶级斗争,再到参与全球帝国主义争霸,最后是与这些经济、政治领域的阶级斗争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斗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列宁所著《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标题是编辑所加,列宁自己所拟的标题是《大工业国内市场形成的过程》,最终成为全书的副标题。因为除理论章外,列宁全书所讲的只是工农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如何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即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方面。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文化等方面,书中并未有与经济部分相匹配的篇幅。《中国新时代的阶级斗争》则平衡地讨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方面,并以阶级斗争的线索一以贯之。这样,阶级分析有了经济上的说明作为基础,又为意识形态方面斗争的讨论提供了依据。此外,中特经济产能过剩所造成的资本输出的必然性,即第一章“经济篇”与第四章“时代篇”之间的联系,也是细心的读者一定能够察觉到的。

这本书的第三个突出的优点,是它能够直面和回应马克思主义者中意见并不统一的问题,特别是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问题。中特黑帮用民族主义来掩盖国内的阶级斗争,自由派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在这一问题上摇摆不定,使得相当多的“左派”也染上了民族主义的病毒。民族主义,或者说沙文主义,是登峰造极的修正主义和改良主义。在俄国历史上,修正主义和改良主义经过了合法马克思主义、经济主义、孟什维主义、取消主义等多个阶段才最终发展为民族主义。而当代中国,由于矛盾的难以调和,修正主义和改良主义直接采取了极端民族主义的形式。这些以“左派”面目出现的民族主义者,实质上不赞成推翻中特专制政府的革命主张,试图进行改良。其主要依据,就是中美斗争中工人阶级与中特法西斯有美帝国主义这一共同的敌人。于是,这些主张改良的民族主义者与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是不是帝国主义的问题上形成了直接对立的立场:民族主义者声称中国是一个半外围的国家,不是帝国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中国是一个以官僚垄断资本为经济基础、对外进行资本输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新时代的阶级斗争》这本书直面这一问题,并且以关键的数据证明了中国的帝国主义性质。这对于当代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做好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坚持列宁提出的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原则,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这本书的第四个突出的优点,是它利用了相当丰富的、全局性的或代表性的统计材料,使得其结论具有相当的说服力。例如在第96页,作者分析出2018年中国制造业500强净利润为8177亿人民币;在第100页,作者指出45家商业银行利润合计14600亿元,是制造业利润的将近两倍。这样全局性的数据对于说明中国经济的总体状况、帮助读者看清经济的全面金融化有很大的帮助。让人印象更为深刻的是第146页、147页和275页关于制造业工人的统计材料。从第146页的表格中我们得知,制造业工人在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占30%左右,与批发零售业和居民服务业的10%左右相比,以及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6.5%左右相比,仍然是比例最高的部分。从第147页的表格中我们得知,30岁以下的青年工人占比在30%。第275页的图表告诉我们,制造业工人的集体行动一直占据最高的比例,虽然其它行业斗争的比例在不断升高。这些统计数据提醒我们,在重视快递业等新兴行业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制造业工人的斗争潜力。在第365页,作者指出截至2018年,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存量排名全球第三(前两名是美国和荷兰),流量排名全球第二(第一名是日本),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已经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结论。李钟瑾(音)和科兹发表在《激进政治经济学评论》(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上的文章“中国是帝国主义国家吗?”(Is China Imperialist? Economy, State, and Insertion in the Global System),论证中国没有帝国主义行为。这篇文章更多地引用中国对赞比亚等国家中农业这样个别行业投资的论据,比起《中国新时代的阶级斗争》所引用的较新的全局性数据来,就显得既陈旧,又没有说服力。当然,在我们推荐的这本书中,有一些数据,由于统计口径并不是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范畴,而是按照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范畴来划分的,因此将引起很多的争议。在这些有争议的地方,这本书也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这本书的第五个突出的优点,是作者熟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了解只有通过工人阶级政党这一阶级斗争的高级形式,才能经由对工人阶级群众的教育和组织,走向争取无产阶级专政的斗争。书中分析了中国经济走向泡沫破裂、滞涨危机的必然性,分析了无产阶级的自发斗争,分析了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各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见解,但始终没有忘记:仅仅经济危机、自发斗争和意识形态批判都不能带来社会主义,而必须走集中制政党促进无产阶级群众觉悟和团结的老路。作者不止一次的引用列宁的如下箴言:“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于组织。不组织群众,无产阶级就一事无成。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就无所不能。”(《列宁全集》第14卷,第121页,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这是列宁一篇不那么引人注目的文章中并非广为人知的话,没能入选《列宁选集》,却道出了列宁主义的菁华:只有经过原则坚定的阶级意识的教育,工人阶级才能觉悟和组织起来,才能改天换地。这本书正是通过这一尺度去判断工人阶级斗争所处的阶段,才能得出既不盲目乐观、又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结论。

这本书也并非没有缺点,但我们指出它的缺点,不是意在否定这本书的价值,更不是阻止这本书的传播。恰恰相反,我们认为即使存在这些不足,这本书仍然具有进行原则坚定的政治教育的巨大价值。在没有更好的著作出现之前,它始终是想获得关于当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科学知识的人的必读书籍。提出这些建议,只是为了让作者更好地再版它。

这本书的第一个瑕疵,是一些理论上的偏差。书中政治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偏差比社会主义理论方面要多,在危机理论上比较明显。在第4页作者写道:“投资本身也是一种需求,当两大部类的再生产保持一定比例,在工农对生活资料消费不足的条件下,也是可以保持扩大再生产的。”作者注明了这是引用北京大学教授方敏的观点,但并没有进一步的解释,表明作者赞同其观点,至少默认它是可以接受的。实际上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方敏的论文欣赏俄国合法马克思主义者杜冈-巴拉诺夫斯基的观点,这是不足为奇的,因为方敏自己也是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列宁曾经这样批判杜冈的观点:“生产消费(生产资料的消费)归根到底总是同个人消费联系着,总是以个人消费为转移。”“社会产品的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能够而且应当比第二部类(消费品的生产)发展得快。但是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生产资料的生产可以完全不依赖消费品的生产而发展,也不能说二者毫无联系。”(《列宁全集》第4卷,第44页,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列宁对杜冈的批评,是作者应当注意的。而且这个错误论点,在全书中没有任何支配实证材料的作用,反而为几乎所有的实证材料所反对,实在没有保留它的必要。在第一章的结尾处,作者用老龄化作为资本主义难以持续的论据,也是不足为凭的。由于生产资料再生产的相对独立、又最终受限于生活资料再生产的发展,危机总是周期性的爆发,并且还会有危机之间的繁荣时期。断言到2050年就不再有资本主义繁荣的国家,是不够谨慎的。在类似于第三产业等等这样的概念的使用上,也需要进一步转换成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数据使用上自然也需要相应地转换,而不是沿用官方统计的分类。这在我们讨论这本书数据方面优点的时候,就已经谈到过了。在社会主义理论方面也有一处偏差,即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必然发生的只能是社会主义革命。在第425页作者写道:“既然是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自然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作者反对民族主义是对的,但这个论据是不对的。列宁与民粹派论战多年,要求承认沙皇俄国是资本主义,但并不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看作沙皇俄国的主要矛盾,不认为俄国将爆发的是社会主义革命。隐藏在小资产阶级民粹派社会主义面纱之下的是其民主主义的要求。这种要求在经济学的形式上是错误的,但在历史上却是正确的。在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却要进行以反对专制制度为核心要求的民主主义革命,这种要求看起来不够激进,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历史上,都是正确的。或许是因为理论上的这种见解,让作者在正确地分析了中国资产阶级两部分的关系后,并没有得出如下的结论:专制制度必将灭亡,而无产阶级应该领导造成这一灭亡的民主主义斗争。

这本书的第二个瑕疵,是没有谈到佳士抗争。编写组所写的前言注明的日期是2019年12月,距离2018年夏天的佳士抗争已经过去了一年多时间,书中也引用过2019年的材料,因此作者是有可能把佳士抗争写进去的。书名是《中国新时代的阶级斗争》,之所以没有写佳士抗争,也不会是因为佳士抗争不是阶级斗争。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认为佳士抗争不具有类似通钢事件和南海本田罢工那样的典型性,认为佳士事件的主体不是工人而是学生。这并不是一个好理由,正如要写《旧中国的阶级斗争》时认为五四运动主体是学生就不写五四运动一样。佳士抗争虽然有先锋队独自决战的冒险主义错误,但仍然是一场自觉的阶级斗争。从其觉悟程度来讲,要比本田罢工这样的自发工人斗争还要高。而对于目前工人斗争自发性需要提高到自觉的水平上来,作者是有清晰认识的。实际上,如果把佳士抗争写进去,就能描绘出新时代工人阶级阶级斗争的整体图景:没有知识分子参与的工人斗争陷入经济主义,没有工人支持的知识分子斗争陷入冒险主义,目前阶段只有走知识分子教育和组织工人的道路才是科学社会主义。

这本书的第三个瑕疵,是分头写作带来的各部分协调工作并没有完全完成。各部分写作风格和语言习惯保留着各部分作者明显的个人痕迹。虽然这是集体写作很难完全避免的问题,但在这本书中有些过于明显。即使这并不影响著作表达正确观点,但我们仍然希望统稿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去协调各个部分的风格,让这部著作像《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样,看起来是一部经过精细加工的杰作。

瑕不掩瑜。我们希望这部优秀的作品能够得到广泛的阅读和讨论,并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史上留下它应有的影响。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