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山大学被称为「科研缅北」? - 知乎

为什么中山大学被称为「科研缅北」? - 知乎

同桌小七​

今年是“学生集体患癌事件”被大家诟病,但好多人可能不了解之前另外一件被吐槽更多的事情,也是“科研缅北”称号的直接由来。(这次说的详细些,请耐心读完)

顾名思义,“科研缅北”意思就是“疯狂割青年科研人才韭菜”,这个事情的曝光是在2021年,本来一开始是自家大学官媒写文章向外界传递“我们招贤纳士的做法很豪很成功”这个信息,但后来就有很多“当事人”在报道下写评论,现身说法,结果说的却与报道文章里大相径庭,可谓是现场打脸,打得还挺热乎。

且随后知乎上也有人提问一个相关问题。

原来这里有大坑,被坑的还是那些高学历的博士毕业生们。

简单回顾一下,起初,中山大学发在自己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6年引进人才8000多人,这些青年人才为什么钟情中山大学?》。

现在还能搜到,手机截图如下

其中里面的一段话,文中提到:在国内高校的“抢才大战”中,中山大学自2015年启动的“人才强校”战略是做得最实、成效最显的代表高校之一,已累计引进各类人才8000多人,其中“百人计划”人才超过65%以上是海外求学或工作经历。

后来该文被人民日报转发,一下子引起众多青椒和年轻博士热议。6年引进8000多青年人才,相当于每年都有1300多人入职中山大学,再加上学校文章里举的自己的“引才密码”,包括有

1 国家战略的吸引力

2 干事创业的大舞台

3 服务保障的高质量

(……等等,就是很牛很到位的说法,具体可细看原发表报道文章)

也的确,报道里写的内容确实让人眼前一亮,看起来中山大学似乎是学术界内的招聘典范,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热搜底下的评论却和文中所述情景大不相同,甚至好多都是对其各种实际做法的抱怨和讨伐

因为有好多按照学校规定被引进的博士人才们,一开始确实被这些中山大学所出台的各种人才政策所深深吸引,但等他们真正入职了才发现,最后面临的淘汰率高的吓人,不仅享受不到学校事前允诺的薪资福利不说,最后期限合同年限到期还要面临失业的危险和高强度的竞争。

所以,中山大学每年疯狂引进人才的背后,对于学校确实实实在在拿到了好处,大量人才快速入驻,学校论文量和排名不断得到提高,但是,可悲的是那些被招聘回来的年轻博士,好像努力了一场,什么都没留下,居然把自己变成了所谓的“科研耗材”。

之所以中山大学能够在几年内快速招聘相当于其他985高校5倍数量以上的青年人才们,这主要归功于中山大学特别设置的岗位:专职科研人员。

这特殊的岗位设置也是目前中山大学引才的最大蓄水池。据知乎上一位参与过招聘的博士来说,该岗位基本不淘汰人,当时他同去的10人,就有9人被录取,就连那些科研成果较差,论文数量和质量堪忧的博士也能拿到 offer。可以看出来,这分明不是在筛选人才,而是在养蛊,你们都努力着,最后相互厮杀,谁能留下来看你们自己本事。

知乎截图

专职科研人员,等于是讲师和副教授的一个过渡阶段,即用接近副高的待遇,来吸引优秀人才。然后设置科研指标,允诺在一定期限内,达到指标就可以转正为带编人员,类似于“3+3”非升即走聘期制。 所谓「3+3」聘期制,即给招聘的年轻教师一个考核期,在单位时间内必须完成高校的考核任务(一般三年为一个考核期,故叫3+3)。如果达标,则可进入大学的教师编制,如果没有达标,就要面临没有薪水的失业状态。通常越是名校,考核的指标就越高。

最后,再说说一些被吐槽的点,这也是被吐槽的重点。

1 年薪

那时承诺的年薪很高,接近30万,还是很诱人的数字,且还有其他隐形福利,看到这确实让人感觉博士熬到头终于熬出天地了。谁知,好多入职的博士人才发现哪是什么年薪30万。

实际就是这20 多万,还是「打包」价,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和其他保险全都包括在内。薪资一下子砍掉接近一半,更别提那些隐形福利了。有专职科研人员曾表示,每月到手也就9000元左右,但扣掉在所在城市的吃住基本成本,几年下来也攒不到什么钱。

知乎截图

2 转正率

淘汰率居然在90%以上!

为什么大多数人会选择入职专职科研人员?很简单,在招聘时,高校会允诺在一定期限内,只要达到了学校的考核指标,那么就可以拥有正式编制入职,似乎是一个公平竞争职位,能者而上的好方法。

可在实际中,这入职的几千人,通过评审的有几个?事实是每年能留下来的固定名额有限,招聘人数多了,自然竞争就很激烈,选拔标准也不断被提高,而最后博士人才失败留不下来那就只能怪自己。

你看,这就是一开始养蛊的逻辑。

这也是中山大学招人的逻辑。据查证,在知乎上,就有人说,学校去年本院出站的三位博士后——全部留任失败,其中一位学院推荐了,被学校以“本科出身”挡掉(3年出了8篇C和SSCI,含一篇本学科世界第一刊article的二作);另外两位最后拿到其他985的副高(一位青基在研)。

学校不停拔高的标准带来了高的吓人的淘汰率。而对于被淘汰的青椒来说,除了这三年自己拼命做的任务给学校带来了指标和排名的上升外,于自己,只留下了失业边缘的尴尬。

所以从这件事情上说,学校主动权太大,就是游戏规则制定方,而博士青年人才们就是被吸引过来的“棋子”,说是人才,却是没有被提供什么符合人才类似的待遇,就是割韭菜的操作,用完就废,反正后继有人。

这聘用制度被一些高校玩花了,的确是让人望而“生畏”,而中山大学这套做法至今仍是好多圈内科研年轻人的饭后谈资,的确是留了“芳名”。

如果说后来今年又被曝出来的“患癌事件”是个别课题组负责人的失责,那前面所说的“割人才韭菜”做法也就是一种学校管理者对青年人才的故意伤害。

杀鸡取卵,看起来却是短时间成效很大,但只是表面功夫,花里胡哨的做法,还是真心希望我国的学术界,能对年轻人温柔一点,把学术界的根留住。

发布于 2023-12-26 05:43・IP 属地德国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