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讀點書〗近代文明轉捩點——大轉型:時代政治經濟起源 《聚變》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來讀點書〗近代文明轉捩點——大轉型:時代政治經濟起源 《聚變》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PandemicTruths



豆瓣讀書:大轉型 (豆瓣評分:9.4)

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曾說:“人類在歷史發展中常常要面臨來自人或自然的一系列重大挑戰,在這些重大挑戰交匯的關節點上,人類社會存在多種可能的走向。”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發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引發了眾多思想家的思考,他們試圖探尋這場全人類危機的深層根源,並努力尋找逃離困境、走向光明的道路。


卡爾·波蘭尼就是這眾多思想家之一,凝聚其深刻洞見的《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於1944年在美國首次出版,隨即被譽為20世紀該領域最重要、最具創造性的作品,並經受時間考驗,成為 “20世紀的經典之作”,啟發了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歷史學等諸多學科的學術議程。


《大轉型》一書描述了歐洲文明從前工業世界到工業化時代的大轉型,揭示了伴隨這個過程所發生的思想觀念、意識形態、社會政策、經濟政策、國內與國際政治經濟上的大轉變。波蘭尼不僅精當指出了自我調適的自由市場的內在缺陷,還準確預言了這種“市場經濟”對人、自然、生產組織的嚴重破壞及其悲劇性的社會後果和國家幹預的必要性,對21世紀的中國與世界仍極具啟發與參考。




百度百科:《大转型》是2007年5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卡尔·波兰尼。


本書的主要貢獻,即是從制度面的角度分析全球經濟。




【大轉型】(又名:聚變)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 說書動畫 | 顛覆傳統經濟學假設,大轉型帶來的經濟和社會的巨大變化 | 動畫書評 [ 時長 9:06 ]



《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 [ 時長 34:10 ]



部分摘抄

「 在1815年以後的改變是突然而徹底的。 」  

~ 引自第57頁



「終極而言,這正是由市場控製經濟體系會對整個社會組織產生致命後果的原因所在:它意味著要讓社會的運轉從屬於市場。與經濟嵌入社會關系幸福,社會關系被嵌入經濟體系之中……波蘭尼確實說過古典經濟學家門想要創造一個經濟已經有效脫嵌的社會,而且他們鼓勵政治家們去追求這個目標。可是他同樣堅持認為他們不曾也不可能達到這個目標。實際上,波蘭尼反復說一種脫嵌的、完全自發調節的市場經濟是一項烏托邦建構;是一種不可能存在的東西……波蘭尼認為想要創造一個完全自發調節的市場經濟,就必須把人類與自然環境轉變成純粹的商品,而這必然會造成社會和自然環境的毀滅。」

~ 引自 導言



對於19世紀“國際銀行” International Banking 的本質至今還沒有全面加以研究過,這個神秘的機構幾乎不能從政治經濟之神話的半隱半現狀態中浮現出來。

~ 引自第61頁



「在我们看来,自我调节的市场的概念是乌托邦,它的推进被社会现实的自我保护所阻止,而在他们看来,所有的保护主义都是由不耐心、贪欲和短视所造成的错误,若没有这些保护主义,市场将自行解决困难。这两种观点哪个正确,也许是近来社会历史上最为重要的问题。」

~ 引自 第十二章 自由主义信条的诞生



19世紀工業革命的核心就是關於生產工具的近乎神奇的改善,與之相伴的是普通民眾災難性的流離失所。圈地運動已被正確地稱之為一場富人對抗窮人的戰爭。地主和貴族攪亂了社會原有的秩序,破壞了古老的法律和傳統習俗,有時甚至不惜訴諸武力,當然慣用的還是威脅和壓力。他們不折不扣地搶奪了窮人在公共利益中所占的份額,拆毀了窮人們世代居住的房屋……社會的組織結構被破壞了,鄉村的荒涼、居民住所地破敗不堪證明了這場戰爭的猖獗程度。它破壞了農村的自我防護體系,廢棄了城鎮建築,大量削減了人口,將那些過度墾殖的土地變成沙地。它騷擾居民,將他們由淳樸的農民變成一群小偷和乞丐。

~ 引自 撒旦的磨坊



「所有這些都警告我們在解釋歷史時不要過分依賴特定階級的經濟利益。這種研究路徑的隱含前提是那些階級是確定不變的,而在某種意義上講,這樣的階級只有在不可毀壞的社會中才有可能存在。這種假設不能包括歷史的那些關鍵階段,即一個文明毀滅了,或正在經歷一場轉變。一般而言,此時新的階級正在形成,有時是在非常短的時間之內形成,而且是在舊階級的廢墟上,甚至是在外來因素—例如,外國冒險家或者流浪者—的基礎上形成。經常性地,在一個歷史的關節點上,新階級應呼喚而出現,它們僅僅是應運而生。所以,最終,正是一個階級與社會整體的關系決定了它在歷史中扮演的角色,換而言之,它的成功是由它能夠為之服務的利益的廣泛性和多樣性,而不是它自身的利益所決定的。實際上,除了極少數例外,只關註一個階級的狹隘利益的政策甚至不能維護這種利益本身。除非一個社會遇到進行任何改變都將招致其段滅的境地,否則沒有任何粗暴自私的階級能夠維持自己的領導地位。」

~ 引自 第十三章 自由主義信條的誕生(續):階級利益與社會變遷



「簡而言之,所謂的集體主義運動的根源,並不在於單個的群體或者階級,盡管其後果無疑受到了相關的階級利益的決定性影響。最終,使事情發生的是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的利益,盡管維護這種利益的責任以及利用這種利益的可能性,更傾向於落到人口中的某一部分而不是另一部分身上。看起來合理的做法是,不要將我們所描述的保護運動歸因於階級利益,而應歸因於被市場所威脅的社會實質。」

~ 引自 第十三章 自由主義信條的誕生(續):階級利益與社會變遷



「產生這樣的變遷正是自由貿易的真正意涵。土地農產品的流動從鄰近的鄉村擴展到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工業一農業的勞動分工在全球範圍內展開。其結果是,遙遠地區的民族被拖入了變遷的漩渦,而他們對這種變遷的發源卻一無所知;與此同時,歐洲各民族的日常活動開始依賴於那種並未得到保證的全人類生活的整合。隨著自由貿易的護展,新的、巨大的全球範圍內相互依存的風險開始形成了。」

~ 引自 第十五章 市場與自然



「如果我們真的想要擁有自由與和平的話,我們就必須有意識地在將來為它們而奮鬥;自由與和平必須成為我們向往的那些社會的既定目標。有充分理由相信,這就是當今世界努力保障和平和自由的真正涵義。一旦源自19世紀經濟的和平不再令人關註,和平的願望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實現,就取決於我們能否成功地建立一個國際秩序。至於個人自由的存在與否,則取決於我們能否有意識地創造保衛其存續和擴展的機製。在一個已經建立起來的社會裏,不服從(nonconformity)的權利必須被製度化地保護起來。個體必須能夠自由地遵從自己的良心行事而不必畏懼社會生活某些領域中那些受行政委托的權力。科學與藝術應該永遠處在文學藝術界(the republic of letters)的保護之下。強製永遠不應該是絕對的;“反對者”應該有一個適當的位置頤養天年,有一個得以維生的“次優”選擇。這樣就能保證作為一個自由社會標誌的不服從的權利。」


「社會整合的進展應該伴隨著自由的增長,計劃的發展應該包括社會中個體權利的加強。人的不可取消的權利,必須能在法律的保護下得以踐行,即使是面對至高無上的權力,不論這種權力是個人的還是匿名的。對於作為權力濫用根源的科層製的威脅的真正回應,就是創設一些由牢不可破的規則保護起來的專斷的(arbitrary)自由領域。因為,無論權力下放有多麽慷慨,中央的權力卻總是在加強,並因而總是存在著對自由的威脅。這一點即使對民主社會自身、職業團體以及工會的各種機構而言也不例外,盡管這些組織的職能就是保護每個個體成員的權利。這些組織的龐大規模本身就會使其成員感到無助,即使他沒有理由用惡意來揣測它們。一旦成員的觀點或行動觸及掌權者的敏感之處,情況就更是如此。僅僅只有關於權利的宣稱那是不夠的,需要有讓這些權利發擇作用的製度。人身保護權(Habeas corpus)原本不應當是法律確定個人自由的最後的憲法根據。到目前為止尚未被承認的公民權利必須被添加到人權法案(Bill of Rights)之中。公民權利必須能夠壓倒一切權威,不管是國家的、市政的還是職業的。」

~ 引自 第二十一章 復雜社會裏的自由



「關於土地的這種主張和關於勞動的那種主張一樣是烏托邦。一方面,經濟功能僅僅是土地的許多至關重要的功能中的一種。土地為人類的生活提供穩定性,為他提供棲息之所,是他生理安全的條件,也是風景和季節。設想人的生命中沒有土地,就如想象他出生時沒有手腳一樣荒唐。可是將土地與人分離並以滿足不動產市場需求的方式來組織社會,這正是市場經濟烏托邦理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引自 第十三章 自由主義信條的誕生(續):階級利益與社會變遷



「在舊世界的廢墟之中,新世界的基石正在浮現:政府之間的經濟合作以及按照自身意願組織國民生活的自由。」

~ 引自 第二十一章 復雜社會裏的自由



「在一個成熟的社會中,個人不服從社會的權利(nonconformity )必須獲得製度性的保障。個人應能自由追隨其良知行事,而不必擔心在社會生活中會面臨某種管理 製度的幹預力量。自由不再是在其源頭就已被汙染的少數人汙染的特權,而是與生俱來的權利,遠遠超出狹的政治領域,入社會每一角落。此時老式的自由就與公民權結合,成為現代工業社會借助休閑與安全保障提供給所有成員的新式自由。這樣的社會能同時達成公平與自由。然而,我們發現道德上的障礙阻擋了這條大道。計劃與管製都被抨擊為侵犯自由。自由企業及私有財產都被宣稱為自由的基礎。任何建立於他種基礎之上的社會都被視為不自由。即便是管製所帶來的自由也被貶斥為不自由。它所提供的公平自由權與社會福利都被指控為奴役製的偽裝品在此情下些社會主義國家便不擇手段地宣布了一些自由,如蘇聯,它使用計劃、規範及管製為工具,但至今未能將其憲法所保證的由付諸實現,且如它的批評者所稱,永無可能。」

~ 引自 第二十一章 錯綜復雜之社會中的自由



「一個自由社會就可以視為包括兩種不同的人:有產者和勞動者。後者數目受到食物供應之多寡的限製;而且只要財產安全無虞,饑餓就會驅策他們去王作。這時已經不需要保安官,因為饑餓是比保安官更好的懲罰工具。」

~ 引自 第十章 政治經濟學與社會的發現



「將勞動與生活中的其他活動相分離,使之受市場規律支配,這就意味著毀滅生存的一切有機形式,並代之以一種不同類型的組織,即原子主義的和個體主義的組織。這樣一個破壞性陰謀實現的最佳途徑有賴於契約自由原則的推行,這意味著非契約關系,諸如親屬關系、鄰裏關系、同業關系和信仰關系等都將被消滅掉,因為這些關系要求個體的忠誠呢個並因而限製了他的自由。」

~ 引自 第十四章 市場與人



But labor, land, and money are obviously not commodities; the postulate that anything that is bought and sold must have been produced for sale is emphatically untrue in regard to them. In other words, according to the empirical definition of a commodity they are not commodities. Labor is only another name for a human activity which goes with life itself, which in its turn is not produced for sale but for entirely different reasons, nor can that activity be detached from the rest of life, be stored or mobilized; land is only another name for nature, which is not produced by man; actually money, finally, is merely a token of purchasing power which, as a rule, is not produced at all, but comes into being through the mechanism of banking or state finance. None of them is produced for sale. The commodity of labor, land, and money is entirely fictitious.

~ 引自 Chapter Six



電報頻道· 訂閱關注:疫時代眞相手冊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