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eath of Philosophy: Reference and Self-reference in Contemporary Thought

The Death of Philosophy: Reference and Self-reference in Contemporary Thought


The Death of Philosophy: Reference and Self-reference in Contemporary Thought

哲學家們爭論哲學之死就像他們爭論上帝之死一樣。 Kant  聲稱對哲學的開始和結束負有責任,而 Heidegger 則認為哲學以 Nietzsche 為結束。 在二十世紀, J. L. Austin 和 Richard Rorty 等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宣稱哲學的終結,有些人甚至呼籲 "後哲學postphilosophy" 的到來。 為了理解這些相互衝突的立場 —— 這些立場往往既說明了哲學家,也說明了他的主題 ——  Isabelle Thomas-Fogiel 首次系統地探討了 “哲學的終結 The Death of Philosophy”,同時也重塑了西方思想史本身。

Isabelle Thomas-Fogiel 從科學主義等後哲學主張開始,她認為這些主張是自我反駁的,因為這些主張將哲學歸入自然科學的分支。 她在 Richard Rorty 的懷疑論和歐陸思想中發現了類似的問題。 回顧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哲學家的著作,當分析哲學和歐陸哲學開始分裂時,Thomas-Fogiel 發現這兩種傳統都遵循相同的道路最終導致了自相矛盾。 這種現象,無論受到讚揚或譴責,都被理解為哲學的死亡。 Thomas-Fogiel 追溯了從 Quine  到 Rorty,從 Heidegger 到 Levinas 和 Habermas 的這一模式,揭示了他們主張核心的自相矛盾,同時也透過自我參照開闢了一條替代道路。 她師從法國哲學家 Bernard Bourgeois,以令人興奮的新方式重塑二十一世紀的哲學。

xxxxxxxxxx


根據定義,哲學家是智慧的愛好者。 一般的非哲學家(有些哲學家稱為「麻瓜」)認為熱愛智慧與愛真理是並進的,這是情有可原的。。 。 。


事實上,哲學是一門非常奇怪的學科。 我們根本不清楚哲學家在做甚麼,也不清楚他們認為自己在做甚麼。 問他們是沒有幫助的:問五位哲學家在做甚麼,你會得到十種不同的答案。 然而,所有哲學家都同意的一件事(所以你知道這不可能是正確的)是他們正在做某事。 。 。一些非常重要的東西 —— 即使它是唯一的殺戮哲學,或者指出它已經死了很多年並且開始散發出難聞的氣味,或者提醒每個人哲學已經過時或過時了。 後一種現像是哲學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 在人類的智力活動中(事實上,在人類的所有事物中),哲學常常宣稱自己已經死了、精疲力竭、無聊或消化不良,非常需要一個長假。 那麼,如果哲學家總是走出大門,那麼哲學家怎麼能做一些重要的事情,哲學怎麼能重要呢?


當然,並非所有哲學家都認為哲學即將被淘汰。 一些哲學家否認哲學是一門奇怪的學科 ,聲稱它與其他學科一樣,在其指定的問題上取得了良好的進展。 委婉地說,這些哲學家顯然沒有注意到: 其他哲學家認為,是的,哲學有點奇怪,但它顯然在做一些積極的 、值得做的事情。 然而,在「分析」、「歐陸」和「後現代」傳統中,有一羣重要的哲學家聲稱哲學要么死了,要么正在轉變為一門信譽良好的科學,例如神經科學 。 Isabelle Thomas-Fogiel 寫了一本關於這個羣體及其論點的書,這本書詳細討論了哲學對自殺的傾向。 她對這種現像有一個有趣的見解。她認為,所有關於哲學之死的主張,儘管存在差異(她對此進行了徹底的討論),但都在一個矛盾上反復提出。 然後,她提供了一個以避免這種矛盾為基本的哲學真理模型,並得出結論:哲學將繼續存在。Thomas-Fogiel 的書是涵蓋了大量的學科內容,將所有內容匯集在一起,並傳達了一個單一、清晰、確實令人愉快的信息。


讓我們從一些名字吧。 Kant 認為他最終為哲學帶來了光榮的結局。 Nietzsche 認為他正在把它帶入一種不光彩的境地。 Wittgenstein 認為他已經表明哲學實際上只是語言的混亂,然後他否認了這一點。 當然,我們必須包括整個二十世紀早期邏輯實證主義者的流氓畫廊,他們主張哲學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它不能在科學上驗證或證偽:Hans Hahn ,Moritz Schlick,Otto Neurath,Rudolf Carnap 等,以及早期的 Wittgenstein ,在他被一個稱為後期 Wittgenstein 的豆莢人取代之前。在邏輯實證主義自我毀滅之後(透過自我參照表明它本身毫無意義 —— 我們第一次看到 Thomas-Fogiel 的主題)—— 我們有了 Quine  (認識論將演變成知識的科學和工程), J. L. Austin(哲學進入語言學 ) 、Derrida(解構它的大部分!)、Richard Rorty(哲學將被諷刺地接受我們只是編造的東西所取代)、Stanley Cavel(文學心理學)、Patricia Churchland (神經科學)和 Stephen Stich(認知和演化心理學)。 這已經足夠了,但這樣的例子還在繼續。Thomas-Fogiel 考慮了其中的大部分以及更多。


為甚麼這些哲學家認為他們的學科已經死亡、臨終或過時了?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具體原因(他們都是男性 —— 目前還不清楚這是否無關緊要)。 例如,邏輯實證主義者以及後來的英美哲學家都迷戀科學及其解釋宇宙和解釋它無法解釋的事物的力量。 Thomas-Fogiel 迴避了對哲學傾向自殺的最明顯的一般性解釋 —— 哲學沒有任何進展 —— 並分析了最突出的具體原因。 這是在第一部分中完成的。這是在第一部分 (the end of philosophy, or the paradoxes of speaking) 中完成的。在那裏,她從許多不同的角度討論和分析了哲學的死亡:

 (1)「分析哲學」的終結,

 (2) 各種科學和數學分支(生物學、電腦科學、邏輯學、物理學和心理學(認知和治療))的發展,

(3) 語言學和語言研究的出現,

(4) 文學的作用,以及

(5) 轉向反投機 antispeculative 的「哲學」。

所有這些都導致 Isabelle Thomas-Fogiel 得出結論,上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哲學都在懷疑主義和實證主義之間搖擺( p 96 )。 她的這一點可能是對的(儘管再次強調,沒有討論造成振盪的最明顯的單一原因)。


第一部分涵蓋了許多內容,並對近代哲學史的許多內容提供了新的看法。 也是在第一部分中,矛盾的主題被介紹和討論。 關於這一點,Thomas-Fogiel 說:“「哲學的終結 the death of philosophy」產生了一種自相矛盾的話語態度,因為它在於肯定一個問題,同時又否定它”( p 11 )。 她反對哲學消亡論點的大意是: 所有這些主張都相當於某人說 “我不是在說話”,或者是寫 “我不是在寫作”( p 10 )。


在第一部分的前半部分,Thomas-Fogiel 以 Rorty 為例,闡述了她的主要論點。 她指出  Rorty “從未停止爭論 never ceases to argue”( p 10 ),但隨後他又轉而聲稱真理是傳統的,而評價是流行的或依賴於觀點的。 因此,沒有一個論證比另一個更好。 那他為甚麼要爭論呢? 矛盾。 再舉一個例子,想想 “演變成/演變成科學” 這個說法。 如果有人聲稱哲學是一門科學,那麼他或她並不是在研究科學,而是在研究哲學,因此它沒有變形,這個人的主張是錯誤的:它的說法與其內容相矛盾。 如果有人聲稱哲學有一天會成為一門科學,那麼這個人現在就在做哲學,而將來當指出轉變 “已經發生” 時,指出的人仍然在做哲學。 Thomas-Fogiel 認為,最終,無論一個人對哲學的排斥以何種特定形式出現,一個人都會背負著矛盾。


在第二部分 (challenging the “death of philosophy”: the reflexive a priori) 中,Thomas-Fogiel 提供了一種補救措施。其中 'The Power of the Model: The Law of Self-reference and Philosophical Truth' 一節是關鍵 ( p 136 )。Thomas-Fogiel 為哲學真理提供了一個必要條件: “陳述的內容與其話語的狀態之間的一致性”( p 137 )。 她所說的 “陳述的內容” 是指 “陳述的含義”,而 “言語的狀態” 是指做出言語 —— 用一個人所說的話做事。 因此,當一個人臉上露出極度惡毒的表情時,他無法對另一個人尖叫 “我愛你” 並表達愛(無論如何,這不是傳統的方式)。 一個人也不能透過這種身體和語言行為明確地表達 “我恨你” 。 Thomas-Fogiel 聲稱,所有哲學陳述(也許是所有陳述)都嵌入了自我指涉的這一方面(至少是隱含的):陳述的含義和說話者在說出陳述時所做的事情要么一致,要么不一致。 如果這兩者不一致,那麼我們就會出現表演矛盾。


Thomas-Fogiel 在這裏要表達的是,任何從事哲學研究的哲學家所說的每一個陳述都必須將其意義與其表達一致,作為其真理的必要條件。 她將這種幸福的結合稱為自我參照法則(第 5 章,A Definition of the Model: Scientific Learning and Philosophical Knowledge)。 如果說話者所說的內容與其所表達的形式不一致,則該聲明違反了該法律。 因此,對於 Thomas-Fogiel 來說,與此相關的唯一一種自我參照是一種快樂的自我參照,其中陳述的含義與其所表達的形式保持一致。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表達她的建議 :任何從事哲學研究的哲學家所說的每一個陳述都必須滿足自我指涉定律,作為其真理的必要條件( p 137 )


所以,很明顯,諷刺是正確的。  Rorty 就說這麼多。 對於每一位因言行本身而與自己所說的相矛盾的哲學家來說就這麼多了(例如,Frege、Wittgenstein、Heidegger 和許多其他人)。


Thomas-Fogiel 在第二部分繼續指出,滿足她的自我指涉法則將至關重要地幫助哲學成為一門強大的學科,即使在與科學打交道時也能昂首挺胸。 她在第 7 章 (The Model’s Fecundity) 中論證了她的自我指涉法則,即 “陳述與其表達之間的一致性”( p 160 ),從而得出了這一結論:它 “允許建構「邏輯」或論證方法。 。 。 可能會展開一個相互依存的真理網絡。 。 ”( p 161 )。 沒有提供任何正式的東西,但沒關係。 她展示了從人工智慧到 Fichte 的許多工作方法的例子。


最後,在第三部分 (the end of philosophy in perspective: the source of the reflexive deficit) 中,Thomas-Fogiel 展示了她的哲學真理模型如何為我們提供對哲學的理解,而不必談論它的消亡。 她在結論中很好地表達了這一點: “我。 。 。 。 希望展示如何在沒有哲學歷史終結的情況下理解哲學,以及如何在沒有哲學終結的情況下理解哲學” ( p 250 )。 她的最終診斷是,無論何種類型或品牌的哲學,都過度專注於參照,而對自我參照關注不夠。 她的整個計畫就是以一種名副其實的哲學,將自我參照提升到她認為應有的地位。


The Death of Philosophy: Reference and Self-reference in Contemporary Thought” 是一本大膽、穩健和詳細的嘗試,旨在解釋和使用人類思想和語言最有趣的方面之一:我們創造自我參照的能力。


補充

(1) Thomas-Fogiel 毫無論證地假設所有矛盾都是假的,而且只是假的。 也就是說,她認為所有的矛盾都是不好的。 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信念。 她在這個問題上引用了  Aristotle ( p 136 ),證明她對這種信念並不完全滿意(如果這種信念既眾所周知又真實,為甚麼還要引用任何人呢?)。 她對這種信念感到不安是正確的。 並非所有的矛盾都是假的,而且只是假的。 其中一些既是虛假的又是真實的。 這種矛盾被稱為辯證法。 嚴格地說,研究哲學問題(包括哲學本身)的正確邏輯是一種次一致邏輯 —— 一種允許某些矛盾既真又假的邏輯。(請參閱 Zach Weber 關於次一致邏輯 Paraconsistent Logic 主題的條目 。 )


哲學在思想的限度內發揮作用。 也就是說,哲學總是在我們能夠想像、發現可理解和談論的範圍內發揮作用(這是為甚麼它沒有任何進展的一種解釋,請參見下面的第二個觀察)。 Graham Priest( “Beyond the Limits of Thought (2003) )表明,這種想法的限制是真正的矛盾和辯證法的根源。 具體來說,當在這樣的極限下工作時,人們常常需要超越極限。 當一個人這樣做時,他就會構思、發現可以理解的東西,說出一些同樣不可想像、難以理解、無法言說的東西。 事實是,當哲學宣稱自己已經耗盡、耗盡、死亡時,它就已經超越了定義它的界限。 。 。 所以自相矛盾。 這些正是 Thomas-Fogiel 發現並反對的矛盾。 但它們遠非造成她認為的問題,而是指出了哲學最深刻的屬性:它在思想的極限下發揮作用。


(2)哲學不會消亡。 它是不朽的。 為甚麼? 因為它沒有任何進展。 它所做的一切就是像分形一樣,用越來越複雜和複雜的語言解包和重新描述它所開始的問題(通常新語言是由數學和不斷進步的科學提供的,但有時新語言是由數學和不斷進步的科學提供的)哲學家本人)。 這些問題 —— 是否存在自由意志?引人注目並且極為重要。


Eric Dietrich 2011 年的論文 “There Is No Progress in Philosophy” 中主張這個名義上的結論。 假設證明了這個結論。 也就是說,假設毫無疑問地得出了這個結論。 那麼會陷入 Thomas-Fogiel 的表現的矛盾之一嗎? 根據定義,這就是進步。 所以,所說的內容和所說出和證明這些話時的表現並不相符。 所以,陷入了 Thomas-Fogiel 式的矛盾之中。 但 “被困 trapped” 這個詞是錯誤的。 我們在思想的所有界限之內和之外都隨心所欲地移動。 在證明哲學不會進步的過程中,既取得了真正的進步,又沒有任何進步。 這就是哲學,歡迎來到其中。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