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的辛德瑞拉 - Matebook 14 体验

优雅的辛德瑞拉 - Matebook 14 体验

tsubang

起笔之前,我脑中并未浮现清晰的评测框架,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令我魂牵梦萦的问题:

我为什么会想买 Matebook?

吸引我的,是她优雅的设计,还是惊艳的屏幕?


先聊些别的吧。

高考刚刚结束,我回到家,跳到床上,抄起手机,打开京东。目标很明确——买一台笔记本。

但我随即陷入了迷茫。

搜索“笔记本”,拉出的一列列结果,是令人应接不暇的。

点开商品详情,纷杂的一条条参数,是令人眼花缭乱的。

商家永远是奸诈的,对他不利的参数,永远不会在参数表上体现,或者更进一步,在参数表上体现不出来的毛病,他也永远不会告诉你。

这导致,在“参数表”上表现一致的笔记本,价格跨度能有好几千。而我也很难看出其中的猫腻。


于是我对传统厂商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于,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以前,我总瞧不起倚仗于 Apple 生态链的“轻办公人群”,我认为他们很多时候是在交智商税——明明市场上有更好的选择,为什么一定要全套 Apple?

现在,我知道了 Apple 的优势。它不一定是样样顶尖的,但在顶端厂商中,它一定是用户试错成本最低的。

我效仿果粉的这一思路,开始环视我熟知的手机圈厂商。

排除我过敏的苹果,先看 LG/Microsoft,一是价位偏高,二是保修不敢恭维。再看小米,办公本价位偏低,往上走的只有游戏本。

想来想去,可能只有华为了。


从品牌角度而言,我对华为是有些抵触的,原因各位也了解。

但抛开情感因素,理性上来说,华为的保修是靠得住的,产品线是齐整的。如果产品是合格的,那应当是理想的选择。

而凑巧我之前也关注过 Matebook X Pro,我认为她就是非 Apple 产品中,最好的办公本。


但我最终没购买 Matebook X Pro。


让我们先把目光回落到这台 Matebook 14 上。


外观

总体做工上,虽然受成本限制,她的四周包边采用了拼接塑料,而且断点还是很明显的。但塑料的上色与金属高度一致,不经提醒很难察觉。

其他方面则是非常扎实的,譬如外壳倒角很温和,一点都不割手;施压时,模具的形变也很小。

配色方面,我选购的深灰色,能给人以沉稳庄重的感觉,但相应地,沾染的指纹也更加明显,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双手的清洁。


A 面,由上代的菊花 LOGO 变为了一行硬朗的 HUAWEI,相比之下商务风强了很多。这非常好地印证了罗桑名言——“极简主义设计的一点点改动足以致命”。

整面采用的铝合金 + 陶瓷喷砂工艺不太有金属感,摸上去还以为是塑料。


C 面只有 Core 的贴纸和 Huawei Share 的 NFC 标签,本应值得嘉奖,但难以置信,撕掉 NFC 标签后,Huawei Share 就会失效。而这个标签的大小,让人完全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此功能只支持华为手机,我拿着我的一加 6T,思考再三......还是留下了。


摄像头放在了键盘里,支持 720P 视频,采用弹出式设计,启用时旁边会亮灯。这样的设计,就不需要再贴胶带了,非常和谐。

可惜因为是仰角,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拍下巴的窘境,不过也凑合。


键盘两边相比 X Pro,少了两条扬声器,音质确实会受到影响,不过相应地也杜绝了进灰的可能。


右上角是开机指纹二合一键,只要按一次就能开机并解锁,倘若不是刻意地“蜻蜓点水”式按键,都能识别成功。

D 面两根塑料条撑起了散热孔和扬声器。其余的贴纸也都贴在这一面,且可以轻易撕去。


可以说,整机各处的设计,都体现了她的稳重和优雅。

但以上,还不足以让她成为耀眼的辛德瑞拉。


屏幕

毋庸置疑,真正令她瞩目的,是她 B 面的屏幕。

2160×1440 的分辨率,185 的 PPI,高达 98% 的 sRGB 色域,最高 300 尼特的亮度,这些参数非常好看,但终归不够震撼。


真正“牛逼疯了”的,还是她高达 92% 的屏占比。

视觉上,屏幕仿佛直接顶到了物理边界,就像小黄本中,〇〇顶到〇〇口那样。

高屏占比带来的另一个红利是,同样是 14 吋,Matebook 的机身更加小巧玲珑,便携性上完全不打折扣。

用数字来说就是 307.5 × 223.8 × 15.9mm,合上屏幕时,你完全不会感觉她有 14 吋。


屏幕不是,也不能切圆角,而外部 R 角又有些大,稍显突兀。

另外,华为引入了交互如同手机的“色温调节”软件,可以选择自己的颜色偏好。

总之,这是一块看了就回不去的屏幕,令其它笔记本相形见绌...


等等,还没完呢。

对我来说最棒的是,这是一块 3:2 的屏幕,也即,她能纵向显示更多内容。

这对生产力的提升是巨大的:浏览网页和文档时,都能更加舒适,不会有“顶到天花板”的感受。并排显示四个窗口的时候也能更加高效。

而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这不是刻意为之的。

相比 16:9 的非全面屏,她拓宽了上下边沿,自然而然就成了 3:2。

这还消除了一些误解,比如 “3:2 屏幕看视频有大黑边”:其实黑边还是那么宽,只不过不再是物理上的了。

总结,这就是目前办公本最好的屏幕形态,也本应如此。


键盘

方向键是常规的轻薄本限定设计。

Fn 可一直激活,也可按组合键单次激活,右上角有非常小的指示灯。

最上方是一排功能键,有键盘背光,音量和亮度调整,投影,麦克风和 WIFI 的开关,和华为电脑管家的启动键。


键盘背光有关,低,高三个设置。

14 的机身比 X Pro 厚了一些,换来了更长的键程,这是非常值得的。但与竞品比较,还是略逊一筹。

另外,键帽虽大,但特别容易沾染指纹,需要经常擦拭。

总体来说,不过不失。


音频

机身配有 4 个麦克风,但录音音质并不好,只能用于语音通话。

底部双扬声器,响度够大,配合内置 Dolby Atmos 也有一定声场,但没有虚拟环绕的感觉,看电影还是有些膈应。

如果不开启 Dolby Atmos,最大音量就会变得非常低,所以别作死把这玩意卸载了。

一句话,这是这个价位顶尖的音频系统。


性能

我选择了 5999 的 i5-8265U + MX250 25W 版。

MX250 这个独显确实有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只有独显版才有双铜管设计。

升级到 i7-8565U 需要加 1k,其他评测说压得住,只可惜加钱太多了。

XTU 直接拒绝安装,BIOS 里也没有可调的参数,没有折腾的空间。


直接上跑分。

Cinebench R20 & 水晶雫 Mark

由于我不怎么玩游戏,这里就不放游戏测试了。


Matebook 14 配备了一块 57.4Wh 的电池。

因为咱买不起 PC Mark,所以没有客观数据,但主观感觉续航足够给力:王老菊的阿飞历险记从 P1 看到 P5,也就是视频串流四个小时以上,是没有问题的。

而媒体说的 50% 亮度下的续航成绩,仅供娱乐,因为 14 本身最高亮度就不高,很大部分时间都需要满亮度使用。

但我还是可以非常安心地拔下电源,找个舒适的位置,喝着咖啡,敲出这整篇文章。


充电方面,和其它厂商有所不同的是,华为没有附赠笔记本适配器。

是的,因为这不是专供笔记本用的电源,而是一个最高 65W 的 PD 头,无论是便携性,还是泛用性,都是值得嘉奖的。

另外还有一根扎实又精致的 C to C 线,附有扎带,便于收纳。

顺便一提,前一个扎读 zhā,后一个扎读 zā。


触摸板

非常有必要为了它单独开一个副标题。

几乎所有笔记本厂商都惊人地不在触摸板上做文章,毕竟,用户往往会外接鼠标,触摸板只是应急,不常用。

但一旦遇上应急情况,一块糟糕的触摸板,就好比被封死的消防通道——让人火烧额头却无计可施。


好在近几年,厂商逐渐开始重视,新产品大多配备了精准式触摸板。

这固然是一个体验上的飞跃,但所有视频作者在评测触摸板时,往往还会加上一个前缀:

“MacBook 之外”

不可否认,macOS 的触控优化比 Windows 好很多,但除了这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面积

精准是精准了,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触摸板太小,就很难施展拳脚,体验上必定不舒适。


而 Matebook 14,和 MacBook 一样,触摸板上顶键盘下顶边缘,下潜非常少,面积非常大。以至于我从未被边缘所禁锢,纵情信马由缰。

不过,左右键还是机械式的,没用上马达,这一点上还是 MacBook 更强。

值得注意的是,这块触摸板在手指触及边缘时,光标不会继续移动,只有在选中拖动时才会。降低了误操作的可能。

说到误操作,即便灵敏度设置到最高,手掌放在触摸板上也不会误触,非常优秀。


其实除了应急,一块好的触摸板还能作为热键使用。譬如我设置了三指音量控制,这种 DJ 式的音量调节很令人上瘾,希望各位试试。


温控

在高负载使用时,风扇声音惊人的小,看视频不打扰。只不过表面温度确实较高,甚至于会烫手。

不过烫手的区域都控制在了键盘以上,WASD 区域只是温热,不影响使用。

烤机时,参考网上数据,不论是 i5 或是 i7,噪音控制都很出色,完全没有一键起飞的感觉,可以说华为在温控方面做得很不错了。


重量

整机 1.53kg,充电头加线 195g,总共 1.73kg,比 X Pro 重多了,但和竞品比起来还是绰绰有余的。


内置软件

试问:手机评测往往都会提到预装应用,而为何笔记本就很少提?

而且很多厂商的内置软件,都是拖慢系统运行的流氓。

但 Matebook 不同。

电脑管家可以升级驱动连接手机,色温调节可以轻松校色,华为热键可以开关麦克风和网络,华为相册可以免费 OCR......

这些软件虽然用处不大,但不会占用很多内存,更不会肆意妄为。不用的时候,它们就静静地呆在原处,无声无息。

因此我完全没有卸载它们的冲动。


不过色温调节中的夜间模式,还是做得很粗糙,完全不如 f.lux 舒适。

至于单语言家庭版 Windows 10 和家庭版 Office,我可以不用,但她也有了。


尾巴

介绍完她,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

我放弃了 Matebook X Pro,并不主要是受预算限制,而是经过思考后,我发现了一些华而不实的需求。

首先就是:

笔记本需要触摸屏吗?


众所周知,Windows 的触控体验是糟糕的。

而且如果屏幕不能拆卸,或 360° 翻转,似乎触摸也不能拓展更丰富的使用场景。

于是我放弃了带触摸屏的 X Pro,看到了 Matebook 14 这个梦中情人。


她虽然价格偏低,但仍维持了相同的精致设计,相同的超高屏占比,相同的指纹开机键,相同的超大触控板。而略微缩水的 2K 分辨率也足以让她在这个价位鹤立鸡群。

更别说她在接口方面更加丰富,散热上更优秀,键程更长打字更舒服...


但短板也是有的。

她的接口相比其它产品还是显得逊色:只有一个 USB 3.0 和一个 USB 2.0,没有雷电,没有读卡器......只能算作及格水平。

她的性能也不出众:普通甚至偏低的 R20 分,一个聊胜于无的 MX250,完全不耀眼。

她的内部拓展性也是有限的:内存板载,能更换的只有 SSD。


但这些对我不算问题。

接口方面,我可能同时只需要一个 USB 进行数据传输;雷电外设价格高昂到超出了我的经济能力;读卡器再单独买也不是大问题。

性能上,我很少玩大型游戏,这个配置也能满足我的创作需求。

如果要考虑内部拓展性,我为什么还会以“保修优先”的态度筛选厂商?


真正让我痛苦的是她的“暗病”:不能单手开合。

这个问题我在线下体验的时候就感受到了,但当时感觉并无大碍,直到我把她买回了家。

这是致命的缺陷。

无法单手开合,意味着打开笔记本的动作是极其不连贯的:先要一只手撬开一点缝隙,再伸另一只手压住 C 面,之后才能放心地打开。整个过程像是在打开紧闭的花甲,要很不愉快地使劲才能使它开壳。

这是她最不优雅的地方。

但也到此为止了。


正如前文所述,她的其余部分,都是令人喜悦的。而她 5799 起的售价,更让两份喜悦重叠在了一起。

这些种种,足以让我用“她”来称呼这台无情的机器,因为她真的令我沉醉。



还记得,数年前,在网上传言小米正研发笔记本的时候,有传统厂商自傲地认为,笔记本的利润空间本就很薄,小米很难搅局。

但时过境迁,在当今“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主流消费者不再只关注性能,而会开始考虑设计和品质。而这两点,我认为,正是传统厂商的死穴。

互联网品牌并没有一味地选择价格战,而是利用精简的产品线,更好的设计,靠谱的保修,加之在手机市场积累的人机交互经验,和本就很高的品牌知名度,逐步蚕食着传统厂商的市场。

这一思路的变化,正好就完全体现在了 Matebook 14 身上。


现如今,一些 bilibili 的专业笔记本 UP 主也会优先推荐购买 Matebook,他们说,她用强大的产品力做到了“感动人心”,用实惠的定价做到了“价格厚道”。

而于我,触动心底的,还是她里里外外透出的,那一丝丝优雅的气息。


tsuBench © 2019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