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08 17 土葬與撿骨

2021 08 17 土葬與撿骨


牌位

每年過節我都會去那裡一趟,雖然還不到熟悉的地步,但至少對它的地理位置有概念,知名的野柳風景區就在那裡,也曾在明信片上看過女王頭還有雙心石滬。 先人之骨骸擦拭乾淨 , 清除上面所黏附的土壤雜物後 , 因長年深埋在土中骨骸難免吸收了水氣 , 須將其放置太陽底下曬乾後再由檢骨師分類綁骨 依序裝入骨灰罈中 . 丈量完成後,墓主簽名確認無誤,管理員認章後,併附丈量照片送業務承辦人送公文,待核可後,依墳墓重測面積計算補償費或救濟金。 依「台北市墳墓遷葬補償費及救濟金發給辦法」,應行遷葬之非屬上述辦法所稱合法墳墓,依合法墳墓遷葬補償費80%計算發給遷葬救濟金,且不適用「合葬者每增加一骨灰(骸)加發補償費5千元」之規定。 外燴 依照殯葬管理條例第39條:「前項應行遷葬之合法墳墓,應發給遷葬補償費;其補償基準,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但非依法設置之墳墓得發給遷葬救濟金;其要件及標準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 •公告函送全國各縣、市政府、市區公所、殯葬管理處公告欄及遷葬地點附近里辦公處張貼,並登報三天(一天全文,兩天簡文)。 傳統上,對於成形的骨骸(非蔭屍),從手部開始撿起,意謂牽手起靈,再從頭部依序由上往下撿拾,全數無誤後,將骨骸運至安全地方進行整理工作,即置於日晒空地上曝晒殺菌,並一一以酒精擦拭,確認消毒完畢。

從他故作輕鬆語氣中,我彷彿看見時代蒙上塵埃的一隅,聽見了撿骨行業走向夕陽,漸漸被歲月埋沒的悲歌。 對於撿骨師這份職業,彭國蔚抱著單純的敬畏之心,沒有過多束縛,說起行業禁忌,他思考片刻,便說「就是不要亂說話吧」。 而從業30多年、經手上萬具遺骨的他,面對記者提問「是否有遇過靈異事件」,他坦然地說「完全沒有」,硬要說最奇的,大概是某次開一個埋30多年的棺,裡頭屍身竟幾乎完整,僅有臉色稍白。 不過,隔一會兒,他就為異狀作出解釋,「應該是那棺材有加玻璃啦,不容易腐爛」。 隨著火葬盛行,撿骨漸漸走入夕陽,但在現代與傳統風俗消亡的過渡期,仍有這麼一群人,頂著烈日艷陽,在雜草叢生墓園中揮灑汗水,引領亡者走向安息之路。 彭國蔚是撿骨世家第五代傳人,國中就隨家人踏入墳地學習,從業迄今已37年,談及撿骨風俗式微,他嘆道,希望能順利招到徒弟,讓這項技藝得以保存。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基於哪一個理由,撿骨時間通常會取決於亡者過世時的年紀,一般來說,年齡愈大,撿骨的時間也就愈晚,如果下葬地較潮濕,時間也會需要往後推延。 傳統習俗上,多視屍葬為兇葬,骨葬才是吉葬。 一般而言,親人以屍葬埋葬數年後,便會擇吉日重新開墳,撿洗骨骸重新為其安葬,此即撿骨或洗骨,由於此時會連同陪葬的首飾或金飾一同撿拾,故也稱之為撿金。 在台灣的土葬,大部分都會面臨遷葬,過程中撿骨必不可少,其中有許多傳統、民俗、禁忌要注意,無論過去傳統的土葬,或是現在被民眾所接受的火葬,共同點就是要替親友,尋一個風水具佳的永眠之地。 承第一點講到的,撿骨進塔之後祭祀方便,到一個地方就可以祭拜所有祖先,提升掃墓的意願,也能節省時間,塔方也會定期舉辦法會,有人員統一管理及維護環境。

如果是蔭屍不化的很嚴重,通常都是另買棺木一起送至殯儀館火化,此費用較高。 要是只有一部份不化,就交給撿骨師去處理就可以了。 最後要注意的是,撿骨時要帶一把黑傘,由晚輩(女兒或媳婦)撐傘,遮住棺木的頭部區(亡者的頭部),叫仙人起來,之後才可以正式撿骨。 還有一定要記得,撿骨後,墓碑一定要打掉 ,如此才算正式完成。

詹的言論獲得不少迴響,網友紛紛對這個建議表示贊同。 開墳前,一行人先祭拜后土(又稱地母,守墳的土地神)及已逝墓主,接著師傅奮力用鐵撬打開棺材,依照傳統,先撿手掌骨骸,表示牽手起靈,接著剪開墓主本來穿著的衣物,小心翼翼的取出所有骨骸。 撿骨的時間依照各地風俗不同,但從科學的角度判斷,大概都要五年以上。 主要的依據都是地方或是族親長輩流傳下來的習慣。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