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报告:慢就业兴起 相对起薪呈L型趋势

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报告:慢就业兴起 相对起薪呈L型趋势

财新

【财新网】近二十年来,伴随经济发展变化,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何种趋势?日前,一项针对2003—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研究报告揭示,高校毕业生正规就业比例创新低,待就业率回升;就业质量更有待提升,尽管高校毕业生的绝对收入稳步提升,但相对起薪趋于下降,近五成毕业生的期望起薪未能满足,不同学历层次间差距亦拉大。

这项《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研究报告》(下简称“报告”)使用的数据,来自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教育学院开展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从2003年开始,课题组每两年组织一次调查,截至2021年共进行10次,由此构建了调查数据库。

报告介绍,2003—2021年,高等教育规模和毕业生总量均迅速扩张:高校毕业生数从2003年的212万人猛增至2021年的909万人,年均增速8.4%,显著高于城镇就业人员的年均增速3.4%。另一方面,受产业结构调整及科技变革影响,中国经济从数量型发展转向质量型发展,亦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变化。

具体而言,报告共围绕五个方面展开分析,包括中国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就业质量、就业结构、就业匹配、求职状况。

结果显示,从毕业去向来看,高校毕业生中“已确定单位”,即正规就业的比例,近年来创下新低:在2015年起始终不足40%后,受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冲击的双重影响,2021年,该数字仅为32.1%。与之相对,灵活就业比例先升后降,于2015年突破25%达到峰值,随后有所下滑,2021年为11.4%。

除了就业,近十年来,高校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的比例持续走高,2021年达到33%。国内升学比例尤其上升明显,当年已接近30%。

值得注意的是,在就业、升学的“已落实”类型之外,部分高校毕业生既未就业、也未继续深造——“慢就业”现象正悄然兴起。研究者指出,近5年内,“待就业”、“不就业拟升学”与“其他暂不就业”三类“慢就业”者明显回升:2021年,其合计人数达到85.5万,占比已超过20%。

对于就业质量,研究者采用正规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毕业后的初职税前月收入作为衡量指标之一。结果发现,毕业生的平均月起薪总体持续增长,2021年超过7000元,约为2003年的4.5倍;但年均增长率仅为8.7%,增长速度较慢。

由于物价指数也随年份逐步提高,研究者以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基准,计算毕业生的相对起薪。数据显示,全体毕业生的相对起薪呈现先快速下降、后波动变化的“L”型趋势。

2003年和2005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起薪较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分别高出35%和9%。但从2007年开始,相对起薪均小于1,其中2011年跌至最低谷,平均起薪不足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薪资的70%。此后虽有起伏,但2017—2021年,该数字均处在80%以下。2021年,专科生及本科生的相对起薪,仅分别为0.44和0.65。

“可见,高校毕业生尤其是本专科生相对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薪资优势不复存在。”研究者表示。

毕业生的实际起薪与其自身期望亦有差距。报告对2007—2021年间的调查发现,平均来看,起薪低于期望的毕业生占比为49.1%,认为高于期望的仅占四分之一。在变化趋势上,前者从2007年的63.9%经历波动下滑后,2015年又回升至近五成,此后该比例无明显下降。

横向差异更加显著。报告指出,毕业生学历越高,起薪越高、增长越快。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之间的平均起薪差距逐渐拉大——2003届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的起薪分别为专科生的2.23倍、2.22倍、1.11倍,而2021届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的起薪分别扩大为专科生的3.79倍、2.59倍、1.49倍。

报告作者之一的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岳昌君,曾基于相同调查数据库,在今年5月发布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特点、变化与差异研究》。他指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越来越偏好经济价值,即因为中国高等教育回报率的学历差异大:“因此,我国高校出现的‘考研热’和‘专升本热’是学生理性的选择,是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中收入报酬结构变化的回应。”

岳昌君还表示,不仅如此,同一学历内部的收入差异也很大:2021年,全国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月起薪的变异系数(标准差除以平均值)分别为0.48、0.50、0.54和0.46。

“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使得‘就业’相比‘就学’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岳昌君在文中解释,市场分割理论对应的市场运行方式为“工作分层模式”,由于存在地区、行业、单位和职业间差异,毕业生就业中会出现“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并存现象。

“‘考编热’现象和‘慢就业’现象反映的是在毕业生就业观念中对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偏好,本质上是对单位性质、工作性质和经济价值的看重。”岳昌君说。

此次报告的部分结论与之呼应:从择业意向来看,毕业生呈现出“向前看”和“向钱看”的特点,“发展前景好一直是毕业生最看重的因素”。表现在就业结构的长期趋势上,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的就业比例超八成;民营企业的就业占比跃升第一,与国有企业共同构成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单位。

就短期情况而言,近年亦出现新现象:受国家吸引毕业生返乡就业、基层就业等政策影响,乡镇农村就业比例自2015年后逐年爬升,至2021年达5.6%;党政机关就业比例近期也有所回暖,从2011年的谷值4.8%,恢复至2021年的7%。

此外,近20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类型从一开始集中于技术岗,逐步转向技术岗、管理岗、服务岗三足鼎立,又转回技术岗一枝独秀。在行业上,截至2021年,教育、制造、IT和金融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最主要的行业选择,其中,教育“异军突起”、后来居上,制造业和 IT 业是老牌热门行业,金融业则正处于热度消退的下行期。

不过近三年来,受疫情、政策变化和经济下行冲击,教育、房地产、互联网三大传统校招大户熄火,中小微企业就业吸纳能力受挫,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参见《财新周刊》2023年第32期《特别报道|就业为何难》)

研究者建议,政府及企事业单位都应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譬如“灵活就业已是大势所趋”,应从新的角度开发岗位,并出台相应政策支持。此外,也要注重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包括薪资水平、福利待遇、发展前景等:“保障应届毕业生等职场新人的权利,帮助其得到与高学历、高能力相匹配的经济回报,实现高质量就业。”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