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投票

選舉投票

蕪菁雜誌Facebook

這位朋友講得非常好。

🔹


昨天跟朋友聊天:

我問朋友為什麼想投柯文哲,朋友回答大意是一種新鮮感,以及對過去疫情期間但政府在經濟上的表現無感(也是媒體常說的人民無感)。

我跟他說:無感是因為我們對政治參與度還不夠高,所以不會有強烈的感受,舉個簡化的例子:如果經濟不好,那失業率應該會很高,除了餐旅業之外,就我所知影響有,但相對其他國家來說已經不錯(政治參與度的高低會影響這部份的判斷)。

在對談的過程中大概可以推測出他以為的選舉權是一種反抗,一種對政治人物或現實社會不滿的投射行為,我跟他解釋,其實不然,我問他如果一個政治人物在任內表現不好他願意參與罷免行動嗎?他說他會,我接著再問:那你知道其實要罷免一個政治人物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他說他知道。

接著對話內容大概就是跟他說明與請他認真思考這兩者權力執行容易度的不相等,所以投票要考量的因素比想像中的複雜很多。

不少人認為投票是一種對政治人物不滿、進而展現自己身為國家主人權力的延伸,但我卻認為,選舉權是一種對政治參與的基本表現,所謂不滿的人民制裁應當是罷免權而非透過行使選舉權來取代。

如果我們都認知到所謂權力應該是在對等條件下可以被展現的給予和收回(是的,收回也是一種權力的表現),基於種種背景與文化因素前提之下,收回(也就是罷免)如果不如給予來得容易,那麼我們是不是更應該謹慎思考該怎麼投這一票而不是只想著要怎麼懲罰會比較好?

同時,我們也要有一個基本概念:行政首長如果當選,連任的機率會有一定比例的提升,以台灣現有民眾對政治的參與度,這一票所代表的時間解讀成八年任期也不算太過,我們要將這八年交給誰,好好認真的思考,而不是抱持著對於「政治新鮮感」的期待,讓自己的判斷有了偏差。

我們的任性不是我們的任性,民主是一種過程,我們還需更加投入與努力,一起加油!

🔹


🔹

「政治上成熟的人首先就是要講替代品。我要反對什麼,我一定要拿出一個比它更好的東西,這就叫做政治上的成熟,否則你一定會越鬧越糟。你鬧掉了原來的東西,多半就會得到一個比原來更糟的東西。」

-非主流歷史學家劉仲敬先生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