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内欧的光

莫内欧的光

锦瑟

莫内欧的洛杉矶圣母大教堂就在洛杉矶“市中心”。(所谓市中心,工作日也没几个人)。离盖里的迪斯尼音乐厅不远。从迪斯尼音乐厅出来,沿S. Grand Ave.朝东北走一个半街区,就到了它的西角,再沿W. Temple St.往东南走一点就到入口了。

从S. Grand Ave.和W. Temple St.交界处望去,跟洛杉矶市中心其它建筑差不多,孤零零的一个单体,一个建筑跟另一个都离得老远,跟周围环境没关系,而且即便建筑师想办法可能也搭不上关系,因为没有街道商业,也没有绿化,根本就没几个人。乍一看这建筑也不好看,体块堆在一起,这凹一下,那凸一下,忽而来个锐角什么的,不知道什么意思。干嘛的?有必要么?但是莫内欧并不是个爱玩儿无谓的花样的建筑师,我猜他应该是有用意的。这要到内部走一圈才明白。

从斜对面街角看教堂外部

1. 内部空间与路径

教堂位于一个平台上,由两路台阶引上去。祭坛朝向东南,(立剖图的左侧),在外部有个凸出的十字窗,两边还有两块大斜板,从外面看有点奇怪,乍一看也是多出来、令人困惑的元素。

场地平面。教堂在左,位于一个平台上,由两路台阶引上去。

祭坛外部,有个凸出的带十字架的窗户。

立剖图

内部,一个倾斜的吊顶向祭坛方向扬起(见立剖图左侧)。我在网上(

http://eliinbar.files.wordpress.com/2010/11/le-corbusier-ron-champ-chapel-eliinbar-sketches-201000011.jpg

)找了下面这张图,其作者指出了这是莫内欧对柯布朗乡的学习。

不过仔细看的话,有两点不同:1. 朗乡的顶不是吊顶,直接是沉重的混凝土,其倾斜在外部就反映出来;而莫内欧这里的只是木板吊顶,与外部结构无关,吊顶上方还有各种采光秘密。2. 柯布喜欢的是观众(听众、信徒)在高处,讲演者在低处,所以朗乡的地面就倾斜,讲坛部分位于较低的地面,而天顶在讲坛部分是向下挤压的,在听众部分是上扬的,

柯布在Firminy

的演讲厅那里将这点发挥得更甚;而莫内欧这里,倾斜的方向是倒过来的,祭坛方向上升,引导向光与十字架。这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甚至两种不同的宗教观。但二者所造成的一个共同效果是:通过对第三维(高度)的变化控制,进行了一个平面上的视觉导引,不论是朝低处还是高处看,听众都会聚焦于祭坛。

在平面布局上,这是一个传统的三进教堂,主要部分是中殿,两侧有两个侧廊可供人行走。但与传统的教堂中入口位于西立面、正对中殿、朝向祭坛不同的是,这里的路径经过了一个反转:人是从东部祭坛方向进入的,路径是单向的,从东南角进入,绕行3/4周,从东北角出来。中殿的空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完整而封闭的,不被人流所打扰,两侧的侧廊用于人流,具有某种“服务空间”的性质,而中殿完全取消了任何“服务空间”走人的功能,全部贡献于宗教活动。两侧的侧廊边分布着一些祈祷室或展示空间,走在侧廊上,视线从祈祷室间隔的缝隙间穿插入中殿(平面图上绿色箭头标记),这种隔离与穿插也是传统的回声,在西方一千多年的教堂历史上一直延续使用。所不同的是,在传统教堂中,被廊柱所分隔为一个个bay的放有圣物的小祈祷室位于最外侧,侧廊夹在它们与中殿的中间;而这里,是走廊位于最外侧,祈祷室采用了许多天主教堂中告解室的位置,夹在走廊和中殿中间。

入口侧廊(平面图上红色箭头标记)

侧廊边的展示空间,自然顶光

侧廊边的祈祷室,自然顶光

视线从侧廊插向中殿

中殿空间是个非常完整的整体,站在东南方向往祭坛方向看时一气呵成,然而因为墙面有多次角度变化,加上光线的控制和墙饰的视觉导向,在朝向不同方向望去时,哪怕仅仅略微扭转视角(比如从祭坛转向临近的管风琴),竟又会感到是完全不同的空间。

中殿,望向祭坛方向(可惜我的相机广角不够照不全)

中殿,望向管风琴方向

2. 采光

对光线的控制是这个教堂最为杰出的地方,也正是因此造成了外立面上许多的奇怪。对照平面图上窗户的位置,可以看看这些窗口在内外立面上都是怎么设置的。比如,5号角窗正对应于外立面凹陷的部分;而4号窗是一系列高侧窗,正对应于外立面上的锐角凸起部分,这部分给中殿提供非直射并经过墙体间隔与斜面的漫反射。

管风琴附近窗户的布局

带十字架的窗是这样设计的(图片来自:

http://www.mimoa.eu/images/5113_l.jpg

),十字的横部分形成倾斜平面,从而漫反了侧窗与顶窗射入的光线。因为外凸,它能引入更多的光,为了避免刺眼(洛杉矶的太阳可不是闹着玩的),才有了外立面上窗户两侧的斜板。

外凸的有十字架的窗细节

中殿两侧分布有许多的侧窗,从而使中殿有充分的自然光照明,正如传统巴西利卡教堂的中殿靠高侧窗来采光一样。这些侧窗以竖直向的为主,中间由深入的隔板间隔,并在底部形成长斜坡,一方面漫反射光线,另一方面形成朝向祭坛方向是视觉导向,就像传统教堂的廊柱一样,(这是对传统的再次承袭)。网上找的的这张广角照片(

http://dtfjihky7xwic.cloudfront.net/sites/default/files/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Culture/Architecture%20%26%20Gardens/cathedral-interior.jpg

)能够更好地反映中殿高侧窗的采光、斜坡漫反射、以及重复的狭长的高侧窗所构成的视觉导向。

这张网上找来的(

http://www.mimoa.eu/images/5114_l.jpg

)图片显示了一个类似5号窗的角窗细节

一个类似5号角窗的角窗

4号高侧窗,对应外部锐角凸起

位于中殿尾部两侧的竖长高侧窗

中殿两侧较为靠近祭坛部分的大片横向高侧窗(见平面)

下面这张图片(来源:

http://irwinmiller.com/blog/wp-content/gallery/la-cathedral-rafael-moneo/irwinopolis-la-cathedral-11.jpg

)上的窗我找不到对应位置了,但是横向与纵向的窗相对,反映了莫内欧对光线的灵活控制:

而位于教堂不同部位的侧窗设计又有多种变化,位置高低、朝向、长宽比、大小都不同,从而从各个角度引入充分、柔和、变化丰富的自然光。由于祈祷室内都有人祈祷,我们没有进去打扰,但从照片上可以看到顶端有个斜面,可以想见柔和的光线是来自高侧窗,并且在外立面上应该就是像4号窗那样对应着外部的锐角。而中殿两侧应该也是利用这种锐角从侧窗来采光的,因为外立面上,中殿并不比侧廊更高,只能通过锐角来实现,而这种做法在洛杉矶一带不少建筑中都有采用,比如LACMA(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s)中Renzo Piano设计的一个新的当代展馆的顶层。(传统的巴西利卡教堂中殿高于侧廊,是通过在中殿高出的部分设高侧窗而为中殿采光的。)从平面布局、路径到采光,莫内欧都对西欧教堂建筑传统进行了创造性的承袭。而用隔板、斜坡和锐角来造成丰富柔和的自然采光,这里面看得到路易斯·康的影子。

3. 对外部的理解

理解了内部结构、布局与采光的用意,外部元素与体块便不难理解了。确实,这些体块和元素在外形上统一得不太精巧,有些凌乱和突兀,没有达到康的那种理性完美。不过,总是瑕不掩瑜了。

外立面材料看起来像砂岩,事实上是喷砂喷出来的。希腊小庙同学帮我查书(

http://books.google.com.hk/books?id=UVRlfzWEnFIC&hl=zh-CN

)后告诉我:“室内外墙体是现浇的混凝土,用了一种丹麦的白水泥,混合了火山灰,硅粉,在温和天气的清晨混着冰水浇成的,厚度0.3米到1.5米不等。。。,模板是两边木夹板顶着,搭出1.2m高一块块叠着的样子,花了两天半的时间一次成型,最后表面喷砂,留下均匀的孔隙。奔着抗8.4级地震,300年预期寿命去的。”

这种材料的色泽和质感令人想到这是阳光炽烈的地区,洛杉矶是这样的,而莫内欧所来自的伊比利亚半岛上也有这样的阳光。而它的外形与体量则令人联想到一些古代文明,比如金字塔。但何故采用如此形式、为何立面上做出横向的一层层,不得而知。

下图来自:

http://www.obit-mag.com/media/image/doors.gif

入口大门

下图来自:

http://designerscollaborativenyc.com/wp-content/uploads/2011/08/Great-Bronze-Doors-of-the-Cathederal-of-Our-Lady-of-the-Angels-in-Los-Angeles.jpg

金字塔墓穴洞口般的入口

场地平面、平面和立剖图都来自

Concrete Architecture

一书。(感谢希腊小庙的指引。)

——————————————————————————————

veni, vidi,

pictures posted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