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战》:决定全球地缘政治平衡的小小芯片 - 纽约时报

《芯片战》:决定全球地缘政治平衡的小小芯片 - 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
VIRGINIA HEFFERNAN2022年10月12日
这些被称为“八叛逆”的工程师离开了肖克利半导体公司,于1957年创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图中最左边的那位是戈登·摩尔,左四是鲍勃·诺伊斯。仙童半导体公司的成立通常被认为是硅谷的开端。 Wayne Miller/Magnum Photos

《芯片战:争夺全球最关键技术》(CHIP WAR: The Fight for the World’s Most Critical Technology),作者: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

1965年4月19日,无线电产业的行业杂志《电子学》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只有工程师才会喜欢:《把更多器件塞进集成电路》。

后来掌管英特尔公司的电子工程师戈登·摩尔认真思考了提高器件数量的问题,这篇小众之作可以说是有史以来行业杂志发表的影响力最大的文章。通过对旧金山附近的新兴半导体产业的观察,摩尔成功地预言了整个计算机行业的未来。

尤其是他的这个预测:工程师塞进硅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大约每两年会翻一番。在过去几十年里,这个预测已得到了令人称奇的验证,现被称为摩尔定律。60年前,一个芯片可容纳四个晶体管。今天,一个芯片上能装约118亿个。

在克里斯·米勒节奏令人心跳加速的新书《芯片战》中,摩尔定律带来的非凡刺激,以及其预测的晶体管数量不断增长的前景是否稳定是故事的核心。该书按时间顺序讲述了半导体芯片的发展、突飞猛进及其战略应用。从汽车到玩具,再到核武器,这些芯片如今是所有东西的心脏。米勒在塔夫茨大学讲授国际事务,他把他在俄罗斯和中国历史方面的专长运用到书中,描述了制造芯片以及精密到接近原子尺度的芯片制造工具的全球寡头垄断企业以及相关的代工厂。最后,《芯片战》一书用大量论据得出结论:芯片行业现在既决定着全球经济结构,也决定着地缘政治力量的平衡。

但这本书不只有论战,也是一部非虚构惊悚作品,一半《中国综合征》(1979年的一部美国惊悚片——编著),一半《碟中谍》(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动作片系列——编著)。它还是送给那些害怕“觉醒”(wokeness)、害怕女性的保守男孩读者的好礼。与2012年播出的虽然过于吹捧但还是引人入胜的电视系列纪录片《美国商业大亨传奇》一样,《芯片战》中充满了毫不掩饰的男子汉气概、理所当然的聪明才智、尽最大可能拿下市场的贪婪,以及世界舞台上的狡诈权力游戏。

书中人物虽然有着相似的极客外表,却各有各的古怪。有些人非常招人讨厌。首先是威廉·肖克利,这名获得了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后来成了声名狼藉的优生学信奉者。(令人不解的是,米勒莫没有提肖克利陷入种族主义疯狂的臭名昭著之举,他晚年捐献精子,认为自己的精子在种族上纯净,而且智商点稠密。)肖克利是晶体管的共同发明者,晶体管取代了早期计算机中的真空管,如今硅芯片上塞满的上百亿个元件中大都是晶体管。

1955年,肖克利在加州山景城成立了肖克利半导体公司,部分原因是他想住在离年迈的母亲不远的地方,他母亲住在帕洛阿尔托。这个偶然性是半导体产业发源地在旧金山湾区的原因之一。但人们认为硅谷的实际奠基者是“八叛徒”,也就是包括摩尔在内的一群工程师,他们在1957年与肖克利分道扬镳,因为他既令人厌恶,又没有商业头脑。这八个人一起创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他们的领头人是爱荷华州出生的鲍勃·诺伊斯,他是受人爱戴的微芯片发明者。诺伊斯对优生学没兴趣。他后来和摩尔一起创立了英特尔,曾享有“硅谷市长”的美誉,直到他1990年去世。

刚开始时,苏联人曾想在芯片行业占据一席之地。米勒描述了20世纪60年代莫斯科与斯坦福之间的半导体研究秘密交流,引发了一场让核武器竞赛相形见绌的冷战军备竞赛。他对那个时期间谍游戏的描述栩栩如生。纽约的美国共产党党员阿尔弗雷德·萨伦特和乔尔·巴尔都是训练有素的工程师,他们加入了朱利叶斯·罗森伯格的间谍网,后来逃到苏联,帮助建立了苏联的计算机工业。然而,赫鲁晓夫手下的官僚为追赶美国而惊慌失措,他们不让苏联科学家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而是强迫科学家做有失体统的工作,去抄袭另一家美国早期半导体公司德州仪器生产的集成电路。他们就这样落在了后面,无法跟上美国芯片工程师的步伐,后者研发的芯片按照摩尔定律,飞速向前发展。

书中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欧洲未能认识到晶体管的重要性。法国总统戴高乐对日本首相池田勇人1962年访法时送给他的晶体管收音机嗤之以鼻。戴高乐显然讨厌这台收音机,认为那是小资产阶级的俗气玩意儿。直到很久以后,欧洲人才在荷兰取得了芯片工程上自己的突破,发明了极紫外光刻技术,这种精确度高达令人兴奋程度的技术,在器件微型化进程暂时停滞时,让继续缩小晶体管成为可能。据米勒的说法,一家荷兰公司现在控制着全部极紫外光刻技术市场,没有这个技术就无法制造高端芯片。

索尼的联合创始人盛田昭夫是芯片行业的另一个偶像,他开创了芯片在消费电子产品领域的应用。他是一家日本清酒厂的第15代继承人,却放弃了酒厂继承权,在20世纪50年代将全部精力转而投入到晶体管上,建起了索尼公司,它主要通过向美国市场出售随身听等产品,为日本经济的战后重振做出了贡献。

再后来是中国。虽然在习近平担任中共总书记和国家主席之初,美国有些人把他错当成一名改革者,但米勒指出,习近平刚上台时就“觉得(中国)已在网上足够强大,他嘲笑了西方认为互联网将传播民主价值观的信念”。现在,习近平已建成了一个成熟的威权主义互联网,在国内山寨谷歌和Facebook等美国科技企业(同时禁止这些美国企业进入),只允许接受中国审查政策的其他公司进入中国。

习近平的中国还没有做到的是,在芯片市场占据其想占有的份额。据米勒统计,尽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目前生产的硅芯片占世界生产的15%,只有相对微薄的市场份额。中国显然不能依赖已涌入东亚其他地区半导体行业的私人资金。这些资金的受益者包括日本和和台湾,据米勒统计,日本生产全球17%的芯片,台湾芯片的世界占比高达41%。

台湾是硅芯片行业的佼佼者。它最令人瞩目的人物是经济外交大师张忠谋,他是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积电)及其无可比拟的芯片制造工厂(晶圆厂)的创办人,现年91岁的他是全球公认的芯片大王。他在战乱时代的中国长大,在很多地方生活过,抗日战争期间曾迁往英国殖民地香港,后来漂洋过海,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了工程学学位(再后来获得了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1958年,他在得克萨斯仪器公司找到一份工作,他在公司的决心是改进芯片制造流程,这在那时已成为(而且现在仍是)和硅芯片本身一样重要的创新点。

20世纪80年代初,得州仪器将首席执行官的职位给了别人,而不是张忠谋,现在看来那是个严重的错误。于是,张忠谋接受了台湾政府的邀请来到台湾,在那里创办了台积电,开了几家只为其他公司生产芯片的晶圆厂,不生产成品电子产品。这样,台积电就可以集中精力提高晶圆厂的效率,同时与所有最大的芯片设计厂家(尤其是苹果)合作。(米勒讲述的一个精彩故事是,多年来一直为苹果电脑生产芯片的英特尔决定不再为iPhone生产芯片。“我没有看到(后果),”时任英特尔首席执行官的保罗·欧德宁后来解释说。)

台湾与其他民主国家之间这种高水平的合作表明,有关全球主义消亡的传言是夸大的说法。正如《芯片战》所表明的那样,硅芯片驱动着独裁与民主之间的武力大交锋。在这场交锋中,台湾目前处于一种出人意料的地位,位于技术、全球经济以及中国与西方高风险竞争的中心。

摩尔定律所表述的迅速增长势头,为米勒的惊悚作品提供了再好不过的动力。如果有哪本书能让普通读者通过了解硅时代,并最终认识到硅时代的刺激和重要性不亚于原子能时代的话,那就是《芯片战》了。我要指出的最后一点是:能读到一本与软件无关的科技著作真是太好了。硅芯片是数字化的基底。试图通过研究Facebook或谷歌来了解数字世界,就像是试图仅仅通过研究壁画来了解建筑一样。

Virginia Heffernan是《Wired》杂志撰稿人,著有《Magic and Loss: The Internet as Art》一书。

翻译:Cindy Hao

点击查看本文英文版。


本文章抓取自RSS,版权归源站点所有。

查看原文:《芯片战》:决定全球地缘政治平衡的小小芯片 - 纽约时报


[点击] 加入书友群 1.5TB电子书资源 @ideahub_ml

[点击] 全网福利资源|薅羊毛·省钱中心 @rss_news_list


[点击] 路透中文 @lutouzhongwen_rss

[点击] 纽约时报 @niuyueshibao_rss

[点击] 美国之音 @meiguozhiyin_rss

[点击] 知乎日报 @zhihuribao_rss

[点击] BBC中文 @bbczhongwen_rss

[点击] FT中文网 @ftzhongwen_rss

[点击] 双语新闻 @shuangyunews_rss


[点击] 法国 国际广播电台 @rfi_rss

[点击] 德国 德国之声 @dw_rss

[点击] 澳大利亚 广播公司 @abc_rss

[点击] 俄罗斯 卫星通讯社 @ru_rss

[点击] 新加坡 联合早报 @sg_rss

[点击] 韩国 中央日报 @korea_rss

[点击] 日本 日经中文网 @jp_rss

[点击] 台湾香港 当地日报 @ttww_rss


[点击] 跳转到商家页面

[点击] 跳转到商家页面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