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延迟退休

等待延迟退休

《财新周刊》

文|财新周刊 周信达 许雯 汤涵钰 蒋模婷 崔笑天 黄蕙昭

“延迟退休终于要来了吗?”

看到“自愿、弹性推进延迟退休”的新闻,“80后”上班族桃子(化名)有种预感,争论已久的延迟退休,很快就要实施。她打开手机计算器,做起小学算术题:自己已经在北京工作13年,按50岁退休计算,本来到2036年可以退休,还要再工作12年。假如今年开始推行延迟退休,按照讨论较多的几种渐进式延退方案估算,每一年延迟两个月,那要再多工作2年,到52岁退休;如果每一年延迟四个月,就要再多工作4年,到2040年54岁时退休。

国内法定退休年龄为女工人50岁、女干部55岁,男职工60岁——上述规定从1951年延续至今,放眼全球,中国退休年龄几乎处于最低档。1981年时,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7.9岁,到2021年,这一数字增长到78.2岁。

 

 重大转折已经到来:20多年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迈向老年型。中国60岁以上人口从2000年的1.26亿人增至2023年的2.97亿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翻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估,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在未来30年内将缩减约1.7亿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急剧上升到近3.8亿人,“重度老龄化”不可避免。

另一头,中国生育数量自2017年起连续下降,2022年,中国总人口迈入负增长;2023年,中国902万出生人口再创新低,同时失去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地位。

老龄化和少子化携手而来,不仅深刻影响着仍处于艰难爬坡阶段的中国经济,更对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带来巨大挑战。人们正走入一种“新常态”:对经济高速增长带来巨大贡献的人口红利已经逐渐消减,在年轻人口缩减、养老和医疗负担持续增长背景下,当下面临着对经济增长的集体焦虑。

社会、家庭为抚养老人所投入的物力、人力、精力负担正在不断加重。2012年—2021年十年间,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从12.7%上升到20.8%。

 统账结合框架下,现收现付实质上为主要支撑的基本养老制度更是首当其冲。养老金支付缺口已从隐忧走向现实,多项专业机构研究预测,距离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耗尽仅剩10年左右窗口期。今年6月,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涨3%,涨幅创新低,带动舆论热议养老金基数差距和偿付挑战。

作为应对策略之一,“一延再延”的延迟退休,脚步渐近。7月18日,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提出: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

为抵御日益扩大的养老金缺口风险,管理层和学界基本形成两种差别明显的改革思路。一种是在现有“统账结合”框架下改变政策参数,如退休年龄、缴费年限、待遇计发月数等。2024年4月25日,在财新传媒举办的首届“中国养老产业论坛”上,不少与会专家认为,这几项参数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紧迫程度:“越往后拖越不好改,时间窗口只会越来越窄。”另一种思路着眼于结构性探索,调整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基金规模,提升个人缴费激励——这被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等学者视作更长远也更撬动根本的改革措施,但还有待进一步形成社会共识。

学界多主张,延迟退休不仅是缓解养老金支付缺口的重要手段,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扩大劳动参与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童玉芬此前介绍,2012年—2021年十年间,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已从10.06亿人下降到9.49亿人,每年减少超过700万人。随着少子化冲击不断扩大,“低龄老年人”群体是填补未来劳动力缺口的重要力量。

 难题在于:怎么延退,快还是慢?延长几年,多还是少?从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提“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到2021年延迟退休写入“十四五”规划,再到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自愿、弹性”原则,延迟退休进入决策层视野已十年有余。其间,国家一再定调,具体方案迟未明确,距靴子落地始终差临门一脚。

顶层设计面临的挑战不言而喻:改革牵涉超5亿职工切身利益,需要关注人口结构、人力资源供求、代际关系、社会保险基金等多方因素变化,充分考虑和平衡不同群体的需求。

“现在方案怎么样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关键是尽早对外披露,给予社会公众心理预期。”社保专家董登新说。

那些更可能受到延退影响的“90后”“00后”,正经历对当下和未来的双重焦虑:时下就业整体承压,退休潮延迟,会不会让青年找工作更难、公考更“卷”、晋升空间更狭窄?国内劳动者超时工作现象长期存在,60岁后的自己还能否健康打工、安度晚年?也有声音提及,中国职工家庭养育子女高度依赖隔代照料,未来谁来照顾小孩?

多名专家向财新强调,延迟退休要平稳落地,有赖于产业政策、生育支持政策、医卫政策等系统性呼应,在震荡转型的当下探索新的代际共融方案。而从长远看,更核心的破题之道,仍在积极应对老龄少子化,为每个家庭和个体提供生育支持和老龄支持,创造与新型人口结构更匹配和适宜的社会环境。

20多年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迈向老年型。中国60岁以上人口从 2000年的1.26亿人增至 2023年的2.97亿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翻倍。



中国生育数量自2017年起连续下降,2022年,中国总人口迈入负增长;2023年,中国902万出生人口再创新低,同时失去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地位。※财新数据专题《等待延迟退休》,结合本篇深度报道和人口、就业等相关数据资讯,数据通Pro会员专享。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