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凋零叹《繁花》经济无力谁之过? — 无国界社运 Borderless movement

百花凋零叹《繁花》经济无力谁之过? — 无国界社运 Borderless movement

borderlessmovement

洛神花

新年伊始,家母在电话中推荐我去看电视剧《繁花》。我们二人的影视喜好其实很少同频,但这部王家卫导演的作品当时已是社交媒体热门话题,我便吃了她的这个安利。

播放键按下,意外抓我眼球。感谢互联网,我不用每天守候电视台播放的两集,只花了几日便看完整部三十集。

此剧吸引我的,并不是王氏招牌的调色运镜、古早味道的道具布景、相忘江湖的爱恨情仇或“腔调”十足的人物表演;其实从前几集开始,我脑中便有了一个想法:“嘿!王导这是要拍一部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的挽歌么?”

导演和制作方到底怎么想,我不做评判,因为我不是在写影评。但这部把九十年代中国的繁荣形容为“繁花”的电视剧,的确让我这个时代亲历者深切意识到如今已是“百花凋零”。

一 投资似烟花

话说拉动中国经济的有“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繁花》中对投资的主要描写,是贯穿全剧的炒股戏码。

男主角“宝总”是商人也是股民,在股市赚取第一桶金时,出现了这样一句旁白:“同样以100点为起点,差不多有100年历史的美国道钟斯指数到今天才不过3300点,刚满1岁的上证指数已经接近1000点。”

剧中当时的时间是1992年。此后中国股市也不乏辉煌时刻:2007年,上证指数突破6000点;2015年,《人民日报》旗下网站发文称4000点只是牛市开端,习近平考察杭州时脱口而出“很快就到一万点”。

但到了32年之后的当下,道钟斯指数已经冲到38000点,上证指数却已经要保卫2700点。整个2024年一月份,上证指数累计下跌逾6%,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的跌幅分别超过13.7%和16.8%,这是自2015年股市熔断事件以来的最大单月跌幅。

90年代的中国,是世界资本主义的新兴宠儿,各路资本大举涌入;2000年代,它在西方世界面临金融海啸时屹立不倒,中资开始反向输出;2010年代中国GDP跃居世界第二,放言要成为西方模式的替代方案。经济的发展会带动股市,虽然中国股市有许多不利于普通股民的设计,但在那三十年中,相信投身股市可以像“宝总”一样一夜暴富也并非痴人说梦。

如今走到如今这步田地,原因当然错综复杂,但最近一轮大跌之前的两件事亦可以小见大。一是在所有人都切身体会到萧条且外界经济机构普遍给出较低预测的情况下,李强在达沃斯论坛宣布中国2023年经济增长5.2%。二是习近平在最近一次政府高层金融会议上提出金融监管要“长牙带刺”。这些獠牙包括:2023年年底。国安部连续三天发文震慑,禁止唱衰经济——“任何人敢于随意嚼舌根,都将面临严厉的打击和处罚”[1];2024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对六家信用评级机构罚款合计超3400万元,理由包括未按照法定评级程序及业务规则开展信用评级业务、违反独立性要求、违反一致性原则等。

固然,金融市场无论在哪里都是冷血逐利的,也不乏尔虞我诈。但是,那些长久繁荣的国家,往往拥有相对实在的信用体系和法治。中国的特色资本主义,显然还没有强大到可以颠覆西方几百年发展出来的这套规则。李总理的信口开河,习书记的凶相毕露,显然不是信誉和法治的体现。

当然,中国的信用,在更早之前砸碎两个金融中心时便已支离破碎了:2019年,中共本着“《中英联合声明》是历史文档已不具现实意义”之精神,强行修法颠覆“一国两制”并残暴镇压民众抗议;2022年,中共在上海突然施行罔顾科学与人道的城市封锁,将这座人口超过2600万的大都市“监狱化”管理达半年之久,制造出无数人伦惨剧。

股市的凋零自然需要有人买单。在《繁花》一剧中,就有三个角色因股票下跌而身死:出租车司机“发根”赔掉亲友资金因羞愧而烧炭自裁;私募基金经理“A先生”因高倍杠杆爆仓破产而跳海;餐厅金老板借高利贷炒股无力偿还最后在躲避债主时失足坠楼。现实中的中国股民虽不至于无数人家破人亡,但普通人辛勤积累的财富灰飞烟灭却是司空见惯。

然而,即使市场惨澹如此,中共却依然可以从股市中获利——通过交易印花税、新股上市手续费、国有企业减持自身股票等手段,每年掠夺的财富可以高达万亿。而且除了股票之外,中国其他金融投资领域也同样表现惨澹,投资者纷纷沦为“韭菜”。因此网络段子有云:“月收入200万以上的人群用信托收割,20万以上的用理财收割,2万以上的用股票收割,2千以上的用基金收割,2元以上的用彩票收割,一个中国人都不放过!”

西方左翼经常讲:发达国家的工人受到剥削更多,因为技术进步的条件下他们的生产效率(productivity)更高,产生的剩余价值也就更多。但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则是管你是资本家、工人还是无工作的无产阶级,统统都可以吃干抹净。

在上证指数失守2700点2月2日,《人民日报》恰巧发布了一篇文章,题为《整个国家都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氛围》——此句话出自德国共产党国际关系书记雷娜特·科佩对中国的赞美。中国线民随后在社交媒体疯狂转发这篇文章,以一种反讽的姿态来表达愤怒。

在民众纷纷丧失信心的情势下,中国股市的颓势恐怕还会继续。如何避免“投资”变成一匹死马,中国的统治者似乎已经黔驴技穷。

二 出口不成出口术

在剧中,“宝总”的商业版图有两大业务:一是炒股,二就是外贸。

“宝总”把三羊牌T恤衫打造成名牌、销售额突破一千万后,在电视采访中意气风发地留下一句话:“我们要感谢这个时代。”

那是怎样一个时代呢?1990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为2.7%,居世界第九位;2000年上升到6.0%,位居世界第四。再后来,2010年开始中国制造业已经连续13年第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巅峰时期生产了世界最多的服装、鞋子、玩具、家电、手机、汽车等商品。

剧中除了“宝总”以外的重要角色——“范总”、“魏总”、“汪小姐”、“爷叔”——也都深度参与了这一进程。“宝总”的港商哥哥、“沃尔玛牛仔裤订单”等符号则代表了各路外资。

电视剧力图在展现所谓的“企业家精神”——敢于冒险,智谋过人,商业嗅觉敏锐,富有人格魅力等等。而中共的官方叙事则着重于领导人的雄才大略——某位伟人在某处画个圈,他的继任者们也都继承发展,锦上添花。但现实中最有利于外贸发展的“时代特色”,其实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对人权、环境的毫无保护。“三羊牌丝光棉T恤”和“沃尔玛牛仔裤”能把价格定到如此之低,代价是土壤、空气和水体的高度污染,是血汗工厂里的断指、职业病和强迫加班,是一代中国工人支离破碎的青春岁月。

现实中的中国企业家在依靠外贸积累资本之后,也像“宝总”一样热衷于投入金融与地产,而不是追求领先的科技。中国没有出现像谷歌、苹果或台积电那样因掌握核心技术而不可替代的公司,当全球产业链继续逐底竞争、西方不再拥抱熊猫之时,中国逐鹿世界的野心便遭遇了难以逾越的障碍——芯片制造上的瓶颈与受制于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中国政府同样也没有利用出口制造业的红利构建起产业工人可以轻松负担的教育、医疗、住房和养老体系,反而利用这些产业继续榨取高额利润。与此同时,大量的财政收入用于构建无孔不入、武装到牙齿的国家暴力机器,终于在最近一个十年将工人通过集体抗争来增强权利和福利的能力彻底瓦解。但是,新一代的工人阶级正在用躺平、不生育的方式做着抵抗,这种“予及汝皆亡”的决心终将令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将彻底丧失。

虽然2023年中国依然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但其官方公布的进出口总额增长仅为0.2%,已然是强弩之末。另外,去年一年我们都在听到关于订单减少、工人放长假、工业区萧条的消息,这不禁令人怀疑“增长0.2%”是否存在粉饰。无论如何,在高端产业遭到西方集体遏制、低端产业优势逐渐丧失的情况下,外贸这驾马车的失速恐怕也是无可挽回了。

当然,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短时间内中国制造业彻底外移、外贸分崩离析的可能性也非常之小。但从工人到老板,现在都不会再信心满满地说出“感谢这个时代”了,“乐观向上的氛围”恐怕只能在《人民日报》上见到。

三 消费不如消极

而最后一驾马车“消费”,同样摇摇欲坠。

不久之前,我看到一则关于钢琴市场的报导:2023年前三季度,海伦钢琴营收同比下降21.99%,净利润同比下降24.7%;同期珠江钢琴营收下降31.47%,净利润下降93.54%。同样断崖式下滑的还有钢琴培训行业。

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人们的收入或预期收入普遍下跌的结果。学习钢琴等乐器,曾经是中国中产阶级培育后代的普遍选择。除了彰显高雅的艺术品味和增加择校优势外,钢琴本身和钢琴课的不菲价格,也是一种社会地位的标签。但曾几何时,几万元的购琴价格和几百上千的课时费也并非工人家庭难以企及的(对一些大城市的白领工人来说)。但时至今日,连中产阶级都正在放弃这种非必须的消费。

作为像“宝总”一样的个体经营者,我的父母也曾在九十年代便驾驶私家车,手握大哥大,身着貂皮大衣。但如今,他们却因冬季的暖气费而捉襟见肘,也自然不会是国产新能源汽车和新款华为手机的消费者。

而如今的城市青壮年消费主力,却有着远大于其父母辈的经济压力。首先是巨额的房贷,如果是在房价高位入手,甚至已经是资不抵债。如去年社交网络话题人物的亮亮和丽君夫妇,其购于2021年的住房就让其背上了每月六千多元的硬性支出。其次是养育子女的负担。我一位朋友上私立中学的孩子,初中学费每年要四万多(公立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不需要缴纳学费)。就算不学习钢琴这种锦上添花的才艺,为了考上名额有限的公立学校上补习班、智能手机、朋友之间的社交活动等消费,和九十年代少年儿童的花销相比也是不可同日而语。最后,是如影随形的裁员风险。比如2023年底,大量农民工、大城市白领因失业而提前返乡过年就成为网络热门话题。

另外,中国家庭财富的大部分是住房价值,达到了六成;当房地产市场下滑时,家庭消费信心也会受到打击。根据《华尔街日报》报导,高盛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闪辉估计全国房价较峰值已经下跌约20%。但在很多地方,房产持有者降价两成是根本无法套现的。一篇在中国互联网遭到删除的文章罗列出,去年年底深圳许多社区的成交价相对高峰时已经是“腰斩”,部分跌幅高达55%。

《繁花》中展示的在黄河路的饭店里享用龙虾和大王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消费降级、躺平和“四不青年”(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子,不消费)。

虽然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已经连续15个月下滑(截至2024年1月),但商务部公布的消费数据却依然捷报频传: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万亿元,增长7.2%,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2.5%。

当下存在着两个中国,一个是《人民日报》上的中国,经济依然繁荣,“整个国家都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氛围”;另一个是我们眼前看到的、社交媒体上来不及审查的和股票K线图中反映出的中国,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山雨欲来。


[1]国安部三天连发警告:经济不是闹着玩的,谁敢乱嚼舌根,都将严厉打击, https://www.jingxiangxinwen.cn/index.php?m=home&c=View&a=index&aid=1491

国家安全部:坚决筑牢经济安全屏障,https://news.cnstock.com/news,bwkx-202312-5164248.htm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