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在美国如何面对困境和歧视

犹太人在美国如何面对困境和歧视

学雷锋编辑 陌上美国

陌上美国Telegram channel,欢迎订阅:

https://t.me/MoshangUS


当上帝关闭一扇门时,他会为你开启另一扇窗。300多年前当欧洲大陆千年反犹主义持续肆虐遍地的时候,北美这扇新的大门向犹太人敞开,但是犹太人惊异地发现他们在到达美国之后遭遇却是歧视和贫困交加,他们期待的新生活并没发生。这些犹太人当年的遭遇与近年到美国的华人境遇差十万八千里。但是经过300多年的不断努力和自我扬弃,犹太人深刻地改变了自己,进入了主流社会,同时他们也改变着美国和世界。


犹太人很早就踏上美洲大陆。大家都熟悉哥伦布探险发现美洲大陆的事儿,很多看过《1492征服天堂》大片的人都对哥伦布率船队登陆美洲大陆壮观场景记忆犹新,特别是对现代电子音乐之父希腊人范吉利斯(Vangelis)给该片写的那个主题曲《征服天堂》的恢弘,悲壮,辉煌,和壮丽的史诗般旋律不会忘怀。


中国人在很多影视作品里使用了《征服天堂》旋律,比如《士兵突击队》插曲,还有陈君天导演的大型抗战纪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后改名《国殇》片尾曲。很多大型活动也借用了这个音乐。不过很少人知道哥伦布船队中有一位犹太人名字叫路易斯·德托雷斯。这是犹太人到达北美的最早记录。1654年,23位葡萄牙犹太人为躲避宗教迫害来到当时北美荷兰人控制的新阿姆斯特丹,成为移民美国的先驱。到1776年美国独立时,全美共有大约3000犹太人。


19世纪中叶欧洲犹太人尽力适应居住国文化,尽管他们在语言服饰及观念上尽量向当地人靠拢,与主体民族差别越来越小,但是全欧洲传统反犹观念依然盛行,它以阻碍犹太人进入主流社会为目的。欧洲人反犹的根本原因是宗教。犹太教不承认基督耶稣是救世主,而泛基督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东正教)甚至回教(承认亚伯拉罕为祖先,承认部分旧约圣经)都与犹太人为敌。犹太人方面,崇尚自由,具有平等理想的犹太思想家们(拉比)一直对人类进步抱有高度自信,他们认为科学与理性的发展终将荡涤一切反犹情绪。但是欧洲一波接一波的反犹狂潮不断上演,让当时的犹太人彻底失望,最终选择到遥远的美国去发展。


当时一位颇有影响的波希米亚犹太作家把和许多犹太人一样把希望寄托于1848年革命,当希望破灭后他写了一篇文章《走向美国》,呼吁犹太人移民美国躲避新的灾难。从1840年到1860年犹太人从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等国举家移民美国。全美犹太人口从1.5万增长到25万。他们的足迹遍布美国东部,并开始向西北迁移。


1881年,俄国开始公开反犹,每一次暴力行动之后都把一批新的移民赶出国境。犹太人把美国视为理想的避难所,在他们心目中大洋彼岸那片新土地没有暴力,没有歧视,没有眼泪,只有平等的机会和成功的条件。似乎 “那里每一条街道都是金子铺成的”。估计19世纪末叶每3个东欧犹太人中就有一个人定居美国。从1881年到1924年,大约有250万东欧犹太人移民美国。


那么等待这些犹太新移民的是什么呢?当早期的犹太人满怀欣喜地踏上美国新大陆的时候,这里的生存环境,文化习俗都让犹太人备感陌生。美国大众对犹太人的偏见与仇视同样存在,反犹的言论,行为及限制性措施也时常出现。由于文化的差异较大,新来的犹太人对美国社会了解甚少,很多人不懂英语,大多数人一贫如洗。初来咋到,只能依赖犹太组织及慈善机构救济生活,或者暂住同乡家中成为寄宿者。绝大多数犹太人选择大城市生活,许多人留在纽约,因为那里是全美最大的工业中心。


生活在底层的犹太移民深刻感受到美国城市的冷酷无情,等待他们的不是他们向往的光鲜工作的机会。他们只能背起背包,开始沿街叫卖,所卖的商品从鱼,面包,水果牛奶,青铜器,小玩具等无所不包;有的做了搬运工,建筑工,印刷工,玻璃工等;也有到制造业当工人的,比如制衣业,家具制造业,烟草生产,皮革加工等业。


19世纪80年代,当大批犹太人移民而来的时候,正值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工业化发展很快的东部和中部各州出现大批的“血汗工厂”,别无选择的第一代东欧移民不得不充当“血汗工厂”的劳力。在这些工厂里,每周的工作时间是60小时,加班更是家常便饭,更可悲的是,辛苦工作换来的只是微薄的收入。


贫穷,饥饿以及拥挤不堪的居住条件是犹太社区笼罩在一种失望沉闷的气氛之中。犹太作家曾经这样描述当时纽约下东区犹太社团的生活情况:“一个有公寓楼房组成的灰暗的石头世界,在那里,即使是美妙的春日也见不到青青的草叶……街道被笼罩在一种难以名状的气氛之中。连空气也仿佛散发着历经千年流亡的犹太人所持有的悲哀和痛苦……整个移民社区正受着血汗工厂的煎熬,奄奄一息。”


在血汗工厂里工作了整整10年的莫里森·罗森菲尔,后来成为著名诗人。他把自己亲身经历的苦难生活全部凝结在那脍炙人口的诗句中,他写道:


晨钟催上工

夜晚回家走

周身体麻木

难辨血与肉

……

干活,干活,没方向,

生产,生产,无绝期。

为谁为何我不知,也不想知

我只是不停转动的机器。


面对吵杂的街道,拥挤的住房,你推我桑的匆忙人群,加上经常的独居生活压力,许多人出现心理错位。从19世纪八九十年代到20世纪初,不少犹太人出现了心理疾病,各种各样的犯罪行为如打劫,入室内盗窃,少年堕胎十分普遍。纽约下东区的贫困,拥挤状况助长了许多青少年流落街头,成为“浪子”,从事各种犯罪活动。1906年,纽约的希伯来青年会主席福尔克杨格在一份报告里写道纽约少管所接受管教的儿童中,犹太人占20-30%。


本民族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冲突中在犹太家庭中体现尤为突出,在新旧观念冲突之下,家庭往往成为最先爆发冲突的地方。传统犹太文化家庭中,父亲具有权威,是家庭生活及履行宗教礼仪的核心。“父亲就是一家之主,受到敬畏和尊重。不能轻易对他讲话,也不能谈论他。他代表古老的文明。” 但是在美国新生活影响下,传统家庭价值观出现危机。当时有人曾将这一时期的犹太家庭形容为“受挫折的爱情,破裂的家庭,痛苦的婚姻”。


沉重的生活压力与外界社会的诱惑,使许多丈夫失去了责任感,遗弃家庭成为普遍现象。《前进报》作为当时世界最大的意第绪语言的报纸专门开辟了“失踪丈夫专栏”,刊登弃家不归者照片及与家人联络方式。希伯来慈善联合会当时年度财务报告显示,10%的救济金申请是来自被丈夫遗弃的妇女。许多犹太女子由原来的目不识丁变成可以看书写字,脱离传统的主妇角色进入工厂去挣钱,担当起养家糊口的重任。随着经济地位的改变,他们对婚姻生活的要求提高了,当丈夫的实际状况与她们的期望值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的时候,就造成家庭解体的不安定因素也随之增加。当时的意第绪语报纸收到很多来信,诉说自己的妻子如何与外人混在一起。


犹太人面对艰苦的困境和歧视,没有自暴自弃。比起他们欧洲的“故乡”,美国一面是象征工业发展的大烟囱,一面是纸醉金迷,灯火烂漫的喧嚣世界。他们意识到他们常年固守的种种宗教礼仪以及行为规范在新大陆“不合时宜”。他们在入乡随俗的过程中逐步扬弃了自己的传统。先期到达的德国犹太移民以亲身经历告诫后来者要丢弃旧世界传统,使自己脱胎换骨成为美国人。一个年轻人曾经比喻道:我们如同烈马被征服一般,不分青红皂白地憎恨和蔑视传统,因为它们是横在我们所追求目标前面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


美国这个陌生的新环境,对大多数犹太人来说都需要一个很长的适应阶段,以至于相当一部分人心情很快从最初的欣喜转为失望。美国客观现实使不少犹太人认识到,单单追求道德以及理性意义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惊叹眼前的世界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金钱,金钱,还是金钱。这里需要知识和学问。人们学习的首要动机变成了经济与社会地位的提高,其次才是精神的升华或灵魂净化。


值得庆幸的是美国也在与时俱进,经济,政治,文化不断变化。从社会大背景看,到了20世纪初,美国经济结构面临重要的调整,企业纷纷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越来越多的体力劳动者流入服务,流通,管理等领域中。这一时期犹太人顺应潮流,抓住机会,大批犹太人离开血汗工厂。就犹太个人来说,他们大多数人已经适应了美国生活,掌握了英语以及其他生产与生活知识,可供选择的职业越拉越多,特别是他们尤为重视教育,教育被视为犹太人摆脱贫困的一个重要途径。


不同时期来到美国的犹太移民都把教育放在了极其高的位置。他们认为,教育是犹太青年提高社会地位和事业地位的主要手段,是通向成功的捷径。犹太人求知的热情在美国更加蔚然成风。根据美国工业委员会资料,在20世纪前后,美国犹太母亲的就业率低于其他民族,其原因就在于他们要操持家务,以便更好地照顾孩子包括接送孩子上学。“在小学,犹太儿童因为聪敏听话和行为良好,很受老师喜欢。“


20世纪以来,美国犹太人对高等教育极为热衷,尽管20年代一些大学对包括犹太人在内的少数民族的入学名额还有一定限制,但犹太子女还是会千方百计去争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美国学者对10个城市中的医学院进行调查发现,犹太学生增长速度十分惊人:1881-1885年为25人;1891-1895年为153人;1901-1905年为460人;1906-1990年为716人;1916-1920年为1273人,35年间增长55倍。1937-1938年的《美国犹太年鉴》统计表明犹太人只占美国总人口3.5%,但是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中的犹太学生却占9.1%。1970年代时,长春藤盟校中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大学中犹太本科生比例达到25%。2001年一项调查显示,58%的犹太人拥有大学文凭,而其他族裔为22%。


犹太人知识分子的增多促使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在各行各业的精英中,犹太人比例逐渐上升,在新闻传播和影视领域更是异军突起,创造了一个传媒帝国。


美国现代新闻之父约瑟夫-普利策是犹太人,他所设立的普利策奖被誉为是新闻界的最高荣誉。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媒体集团---新闻集团—的总裁默克多也是犹太人,他旗下的《泰晤士报》二十世纪福克斯等都是享誉全球的大品牌。《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华尔街日报》以及美国多家电视网中都有相当大的犹太人股份, 美国具有较大影响的精英媒体中约有四分之一的员工是犹太人。


在好莱坞,华纳兄弟的创始人是波兰裔犹太人,美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就是华纳兄弟公司与1927年拍摄的。梦工厂,米高梅等著名电影公司的大股东也是犹太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好莱坞几乎半数的导演和演员都是犹太人。


在科技领域中,犹太人同样如鱼得水。爱因斯坦,冯·纽曼等犹太科学家将美国带入了核时代。截至20世界80年代,获得诺贝尔奖100多名美国学者中近半数具有犹太血统。


在法律界中更是长期流传这样的名言:“不精通摩西律法的人不能成为一个地道的律师。“ “去请一个犹太律师,他会帮你解决一切。”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每5名律师中就有一个犹太人。


实业方面,涌现出许多对美国社会做出极大贡献的著名犹太企业。如:美国铜工业之父古根海姆,美国银行创建人安迪·格鲁夫,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甲骨文公司创始人劳伦斯·爱丽森,戴尔创建人迈克尔·戴尔。华尔街许多著名的金融公司都是犹太人创建的,如高盛,雷曼,所罗门兄弟。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的2012年的富豪排行榜显示,前40名富豪中有21人是犹太人。


犹太人成功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利维·施特劳斯的发迹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利维·施特劳斯出生在德国的一个犹太家庭,1870年,他随一批年轻人飘扬过海来到旧金山,投入到淘金的热潮之中。当许多人把注意力集中在闪闪发光的金子上的时候,利维却妒忌慧眼们把发财梦寄托在经营牙膏,肥皂,香烟,饼干,毛巾等小商品上。利维是很少的自己办起了自己的小店的人,与其一同而来的年轻人曾不断地嘲讽他,认为这根本不可能发财,甚至连回家的路费都赚不回来。然而,事实证明,利维的生意非常好,业务不断扩大。一天,利维听到一个淘金工人说:棉线所做的衣服很不耐磨,如果能用帆布做成裤子一定很耐用。独具慧眼的利维从这句话中发现了商机,他制作了几条帆布裤子,销路果然很好,之后他将这种裤子批量生产,样式也在不断改进,口袋由原来的缝制改为金属钉制,在不同的部位缝制了一些口袋,方便携带物品。利维·施特劳斯成为牛仔裤的创始人,也成就了他的淘金梦。牛仔裤由于简单,帅气,流行于各行各业,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流行的服饰之一。如今Levi’s牌牛仔裤依旧享誉全球。


在经济地位提高的同时,犹太人还在政治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社会地位的提升需要经济能力的辅助,也需要政治权威的支持和保障。在历史上犹太人长期处于无权地位,这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政治参与的重要性。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自由,多元的社会文化也促使各个群体敢于表达自己的诉求,造成犹太人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快速融入主流社会。二次大战中,大屠杀悲剧的发生让更多的美国犹太人充分认识到,参与政治上保障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也是避免反犹迫害的政治手段。


美国总统选举中, 犹太人的影响力不可忽视。犹太人的政治参与程度非常高,投票率高达80%以上,而美国选民平均投票率约为50%。美国犹太聚集非常集中,主要分布在纽约州,马萨诸塞州,新泽西州。由于犹太社团的凝聚力,他们投票目标相对集中,常常对选举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犹太参政很大一部分活动是政治捐款。犹太人大约70%支持民主党,30%支持共和党。两党都从犹太族群获得相当多的资金。


同时,犹太人也活跃在美国政治舞台上,美国各级政府部门随处可见犹太人身影,如知名外交家基辛格,前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前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和现任参议员桑德斯(参加了民主党角逐2020年总统候选人竞选)等。


在美国,犹太人还成立了大量民间组织以“为犹太人和以色列谋取利益”为宗旨,经常对美国政府进行游说,施加压力,导致很多议案或政策无法通过实施。这些组织被称为是美国国会之外的院外集团,即“院外游说集团”,在美国政治中具有较大影响力,是美国政治中非常重要的一股制衡力量,他们还会出版印刷一些材料,宣传以色列的正面形象,在加上犹太人在舆论媒体中的控制力,以至于在设计犹太人礼仪的时候,美国两院要先咨询或优先考虑犹太院外集团的意见。因此,美国犹太人同时成为是“关键少数”。


他们取得了举世举目的成就,美国犹太人也被称为美国最成功的移民。正如阿瑟。郝茨伯格所说:“在2000年的了历程中,犹太人在世界各地与其他民族,宗教及种族群体共存。在美国,犹太人不仅仅是与其他民族一起在一块陌生土地上共存,相反,我们是缔造者,是这块土地的子孙。我们虽然可以写一部关于伦敦犹太人的漫长历史但是没有这些犹太人的内容,伦敦的历史完全可以照写;然而没有犹太人这一笔,就无法写出纽约的历史,是犹太人和其他许多民族一起,铸造了这个国家一级大城市的气质与必要品质。只有当你接受这样的观点,即纽约不仅仅是爱尔兰人的,意大利人的,波多黎各人的城市,同时是一个伟大的犹太城市,那么你才能理解美国以及纽约对犹太人意味着什么。”


进入20世纪后,大多数犹太人逐步适应了美国社会,同化的步伐大大加快。许多犹太会堂的礼仪已经非常世俗化,英语布道也非常普遍。会堂逐渐由宗教场所变为了社会,道德教育的场地。由于英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到20年代,意第绪语的出版物减少了一半,一些意第绪语文化机构如图书馆,剧院等也受到冷落。


犹太人融入美国的过程就是同化于美国文化的过程,也是许多犹太人丧失民族认同的过程,即由原来的美国犹太人转变为犹裔美国人。美国犹太人的同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宗教意识的淡化和异族通婚的加剧。


根据学者弥尔顿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有20%的犹太人虔诚信仰宗教,正常参加会堂的礼仪;40%的犹太人只在犹太节日时参加与会活动,并以此作为犹太身份的象征;30%的犹太人对宗教礼仪持无所谓态度;10%的犹太人不信宗教。


到20世纪末,美国犹太青年中已经有一半左右的人公开宣称不信仰犹太教,他们大多接受纯粹美国式的西方教育。他们认为自己之所以是犹太人,仅仅因为出身于犹太家庭或者习惯于某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并非一定要严格遵守犹太教的清规戒律。他们声称:“我们是犹太人,但是我们首先是美国人,美国是我们的祖国。” 对美国文化的认可改变了犹太人的行为模式,促成了对美国思想及风俗习惯的模仿,许多犹太知识分子把繁荣世俗文化作为自己的社会理想人生目标。


随着人口的不断流动,犹太人分布越来越散,通婚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据美国犹太人委员会统计,1900年前后,98.92%的犹太人不予外族通婚,1900-1920年间,美国犹太人与外族通婚比例仅为2%,1940年这一比例为3%,1956年为17.4%,到1970年后增加到31%。如今犹太人与外族通婚比例已经超过50%。


与异族通婚向来被认为是犹太社会最大的威胁,凡与外族通婚的夫妇则不在犹太会堂举行婚礼,这样拉比对新婚夫妇就是失去了宗教意义的指导,其子女所接受的犹太传统教育及熏染也就极为有限。一些犹太人指出,这些与外族通婚的人除了还承认自己的犹太血统之外,正在一步一步地失去文化与宗教特征。不少美国犹太人如同行走在有去无回的单行道上,离自身的宗教传统与民族归属感渐行渐远。


在通婚现象越来越普遍的同时,美国犹太人口停止增长。埃利奥特·阿布拉莫斯在其1977年出版的《信仰越恐惧》一书中描述了美国犹太人社团所遭到的“人口灾难”:通婚家庭出生的孩子中只有28%是按照犹太人的生活方式来抚养的。预计在今后两代人时间内,美国犹太人口将缩减100万。


然而,乐观主义者却认为,认同与同化之间的紧张关系是美国犹太人历史上的永恒主题。一方面渴望遵循美国标准而成为美国人;另一方面又担心个性的消失,而这一问题也是美国所有少数民族共同的境遇。上自罗马,下抵今日的欧洲,犹太人始终都在主流文化与民族认同之间寻找着这种与妥协,美国犹太社团在其300多年存在历程中,创造了犹太人散居历史上最辉煌的成就,它在美国文化,经济及社会中发挥了与自身人口不成比例的独特贡献。尽管做一个完整的犹太人还是一个完整的美国人有时候会导致一种迷茫与困顿的心理,但是他们也会因为这种共同的情感而团结,而凝聚,而激发创造力。美国著名犹太历史学家乔纳森·萨那于2010年4月在南京大学讲演时这样描述520万美国犹太人的未来:


尽管美国的犹太历史学家有时对未来冷眼悲观,但犹太历史本身却让人有充分理由乐观——更糟的情况犹太人都已经克服过来了。事实上,多年来犹太人熬过了一个又一个灾难。我们相信,他们之所以能熬过了,是因为他们每一次都能自行分析他们面对的问题,并能够改变策略,创办新的机构及恢复古老的理想来着手解决问题。关于未来,我依据过去的经验告诉你们的是,它其实将由那些有愿景和毅力去塑造未来的人决定。让我们希望未来会塑造得更好。


本文为书摘和读后感。参考原著:

《犹太人千年史》—张倩红,张少华著。北京出版社2016年8月版,2017年4月第四次印刷。


阅读前文:

CDC发布最新疫情数据分析:美国因新冠去世患者的年龄中位数为78岁


👉请关注陌上美国频道https://t.me/MoshangUS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