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實試驅蚊劑 天然成分效能參差 1樣本反吸蚊

消委會實試驅蚊劑 天然成分效能參差 1樣本反吸蚊

港聞 | Now 新聞

【Now新聞台】消委會試驗25款驅蚊劑樣本,當中九成能提供保護,但標榜天然成分的樣本效能參差,其中有1款樣本不驅蚊,反而更吸蚊。


臨近夏天多雨,已經開始多蚊,不少人都會使用驅蚊劑。


消委會在零售店購買25款驅蚊劑樣本,售價由18.9元至259元不等,以真人試驗,發現近9成含避蚊胺或派卡瑞丁成分的樣本,在塗搽4小時後仍能提供八成或以上的保護,1款含有超過三成避蚊胺的成分,完全可以防蚊;但消委會提醒,含高濃度避蚊胺成分驅蚊劑可能刺激皮膚,或引致皮疹及水泡等,對兒童會產生風險。


消委會宣傳及社區關係小組副主席陳健年:「本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建議,兒童應該盡量使用較低濃度的DEET(避蚊胺)驅蚊劑,上限為10%,而六個月以下嬰兒更不應該使用。除非兒童要前往蚊傳疾病流行國家或者地區,而有機會被蚊釘咬,兩個月或以上兒童才可以使用上限為30% DEET驅蚊劑。」


測試中標示「天然」或「草本」成分的驅蚊劑,對可傳播登革熱病毒的埃及伊蚊的效能就較為遜色,驅蚊效能都低於三成,當中有1款樣本不驅蚊,反而更吸蚊,反映樣本含有的成分可能吸蚊。


消委會建議市民,日間在戶外活動時要先塗上防曬產品,等15至30分鐘完全吸收後,才按指示塗上驅蚊劑。




Generated by RSStT.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Source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