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人与中国人对灯光偏好差异的缘由
发布于“小红书一瞥”频道(点击进入)在夜晚的城市中,住宅楼灯光交织,然而欧美城市夜景多暖光,中国市场更偏向白光,这背后有着深层原因。
欧美人偏爱暖光要从19世纪说起。1841年,英国的frigging Adelle's申请了白炽灯专利,后经众多发明家努力,1904年制成现代白炽灯,其灯丝加热后释放的暖黄光线,接近自然火光。欧洲整体纬度偏高,冬季夜晚漫长,暖黄的白炽灯光不仅给人带来温暖之感,还唤起了人们远古围绕火堆驱赶野兽时那种安全感,所以很快被接受并习惯,一用就是很久。
而在中国,新中国成立前,除少数城市外,大部分人都没接触过电灯。建国后,电力工业也一直不足,像过去夏季用电高峰还常拉闸限电,电费相对人均收入也较昂贵。那时一个房间可能就一盏四十瓦的白炽灯泡,亮度很低,人们对暖光印象停留在昏黄上。
这时,荧光灯(日光灯)出现解决了燃眉之急,它靠汞蒸汽通电产生紫外线激发荧光粉发光,更省电也更亮,色温多在5000到6000K,是冷白光。对于习惯了白炽灯暖光的欧洲人来说,不太喜欢这种白亮光线,多用于办公室等公共场合。但国内当时需求就是亮且省电,所以从80年代起,荧光灯以日光灯管形态在中国普及,冷白光走进千家万户。
后来又有紧凑型节能荧光灯,亮度是白炽灯的五倍。不过节能荧光灯含汞,报废有污染,还有频闪、显色指数不如白炽灯等缺点,没能完全取代白炽灯。
直到1993年蓝色LED发明,补齐光线三原色最后一环,2010年代LED灯具成熟,发光效率和价格优势凸显,可随意切换光线颜色。如今,白炽灯和节能灯逐渐被淘汰,暖光和白光成了单纯喜好选择。
实际上,白光在一个屋子作单一主光源时,光线均匀明亮,接近自然光,利于夜里做家务等工作;暖光在多分散光源的空间里,能营造温馨暧昧氛围,让人放松休闲。欧美人与中国人对灯光偏好不同,就是处在不同发展阶段,需求不同所致。但是我们近10年里面Led灯的发展只追求效能,却忽视了品质,发出的光线虽然更环保更节能,但是比节能灯更高的蓝光含量的白光一直潜伏在学校和家里,时至今日,我们应该是反思Led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开始需要重新审视它对我们青少年眼睛的影响了。2017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GB 7000.1-2015《灯具 第1部分:一般要求与试验》中也增加了对蓝光危害的要求
#全光谱 #健康光环境 #舒适光带来舒适家 #大路灯#护眼灯#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