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财新周刊|2024信贷力求均衡稳定

最新财新周刊|2024信贷力求均衡稳定

财新周刊

“以前资产负债部是按月给信贷规模,现在是按周给了,而且一季度的信贷规模比以前少,也不那么追求‘开门红’了。”一位国有大行公司部人士道出2024年开年以来信贷投放的总体态势。

岁末年初,中国央行多次传达出信贷“均衡投放”“平滑波动”的信号。2023年底召开的央行党委扩大会议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3年第四季度例会均指出,“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

在2024年1月24日的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央行行长潘功胜再次强调“在节奏上把握好新增信贷的均衡投放,增强信贷增长的稳定性”。

据央行统计,2023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37.59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2.75万亿元,同比多增1.31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22.22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62.4%。

近几年,每年新增贷款占新增社融规模之比基本在60%—65%,因此信贷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对支持经济复苏至关重要。财新统计的信贷投放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贷款投放靠前发力的特征愈加显著,一季度贷款投放占比从2018年的30%升至2023年的47%,上半年贷款投放占比从56%升至70%。

“关键是要把握好‘度’,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避免出现明显偏离历史水平的异常信贷行为。”1月24日,央行副行长宣昌能在前述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的表态,并未否定银行信贷投放的季节性特点,但也再次引导银行要把握好节奏。

2024年1月底至2月初,国有大行、政策性银行和股份行等多家主要银行相继召开年度工作会议,部署2024年经营工作,目前各项经营指标的拆解、下达正在进行中。据财新从多家银行了解,信贷投放的总体思路是规模在2023年的基础上稳定增长,大银行相对稳健,中小银行更进取一些;投向上,聚焦“三大工程”与“五篇大文章”领域的项目,同时全年投放节奏更加均衡,避免季末、年末前后波动过大。

“三大工程”是指2023年4月28日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提出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稳定中国经济增长、落实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重要抓手。“五篇大文章”是在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大领域,是优化资金供给结构的主要方向。

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对公贷款投放中,预计万亿元特别国债和“三大工程”相关领域项目将是2024年信贷增量的重要贡献之一。光大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预计2024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将在23万亿至24万亿元左右,贷款增速较上年回落至9.7%至10.1%;其中,基建领域将发挥“压舱石”作用,预计2024年基建中长期贷款增量或达4.7万亿元,对应增速12.5%左右。

居民贷款方面,受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居民提前偿还存量高利率房贷等因素影响,作为过往银行零售信贷最主要组成部分的个人按揭贷款,在2023年出现了近2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多位银行业人士认为,2024年按揭贷款难有很大起色,消费贷、个人经营贷和信用卡业务被寄予更高期望;但受居民收入增长下滑等因素影响,部分业内人士对2024年的零售业务增长也表达了悲观情绪。

 

价格方面,“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仍是央行政策导向。物价持续下降导致的实际利率攀升,以及政府、企业、居民部门债务高企,都支持央行继续降息。多家银行认为,2024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仍有下行空间,银行业仍将面临净息差收窄的挑战,尽管净息差收窄幅度可能较2023年有所缓解。

在当前中国的经济环境下,降息稳经济与维持银行净息差两者间如何权衡,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也考验决策部门的智慧和决断力。

均衡投放下的“开门红”

“往年信贷都是按‘四三二一’的节奏布放,今年会按照‘三三二二’的节奏布放。”一位国有大行资产负债管理部人士告诉财新。

所谓“四三二一”,即一季度要完成全年信贷投放总额的40%、二季度完成30%,上半年要完成70%,三、四季度分别完成20%和10%。因此,每年三、四季度的信贷投放就会显得乏力。

“调整成‘三三二二’节奏,就可达到央行要求的均衡投放。”前述大行资产负债管理部人士解释,“‘三三二二’投放策略本是疫情前金融监管部门一直要求的,但疫情期间考虑到银行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补经济短板,就未严格执行,今年这个要求回来了。”

一家东部省份城商行高管在2023年11月就接到了监管当局关于“平衡信贷投放节奏”的要求。“当地人行对我们的要求一是稳、二是准。”他解释,“稳”就是要均衡投放,不能一下子涨太多;“准”是指对贷款规模的预测准,“之前报上去预测要投放多少,就要投放多少”。

“从我们的感受看,今年投放是稳的,之前储备的项目在2023年12月已释放了一些,2024年1月没有完全追求‘开门红’;如果真实释放,1月信贷投放应比现在更猛一些。”前述东部省份城商行高管说。

“央行要求‘均衡投放’的思路是对的。”另一家国有大行公司信贷部人士认为。他介绍,一直以来,银行信贷投放最重要的时点就两个:一是“开门红”,二是月末、季末。

“之所以各家银行要搞‘开门红’,主要原因就是要落袋为安。”该人士解释,近年来在贷款定价下行、优质客户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银行“早投放、早收益”的诉求更强。“利息收一整年跟收一个季度不一样,如果全年贷款规模没有太大变化,而利息收入的收取时点延后,势必会影响银行全年的收入。”

“但是,信贷投放节奏过度前移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部分银行寅吃卯粮的问题,影响全年信贷增长与经济修复的稳定性。”王一峰指出。

前述国有大行公司信贷部人士介绍,季末和月末是银行业传统的存贷中收等各业务条线的考核时点;每到季末和月末,各家银行都拼命拉存放贷,甚至为了拼时点规模而弄虚作假,比如花钱买存款,拉来的资金就在银行账上待一天,第二天就被转走了,“显然,某一时点的指标不能真实反映一家银行的竞争力”。

不过也有一些银行人士认为,对于“均衡投放”,银行很难把握,除非央行出台细则。

财新了解到,有些省份的人行地方分行确实对辖区内银行均衡投放提出更细致的要求。比如要求一季度信贷投放进度与历史近五年均值相比,“能低不能高”,即一季度各项贷款增长额不得高于过去五年平均增长额;季度次月(4月、7月、10月)的增量与季末月(3月、6月、9月)增量之比不得低于20%。

对于这样的监管要求,不同规模银行人士的感受迥异。有大行人士对财新表示,这种要求对他所在的银行来说“不现实”,“‘历史近五年均值’差不多就是2021年的水平,但2024年一季度各项新增贷款要低于去年同期都难,何况还要低于三年前”。但也有中小城商行人士认为,目前有效信贷需求不足,一季度贷款增长额未必能达到过去五年平均增长额。

2023年1月新增贷款创历史新高,达到4.9万亿元。王一峰认为,2024年一季度出现明显信贷脉冲的可能性降低。假设2024年全年新增信贷在23万亿至24万亿元,参考2019年至2023年的1月信贷增量占比均值19%,2024年1月信贷新增规模或在4.4万亿至4.6万亿元,同比少增3000亿至5000亿元。

发力“三大工程”和科创

曾几何时,房地产是银行信贷投放最重要的领域。为减少银行对房地产贷款过度集中带来的潜在系统性风险,央行和原银保监会曾在2020年末对银行业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设定两个考核上限。

三年过去,银行的房地产贷款格局已不同往日。“本行2019年包含房地产开发贷、按揭贷款在内的房地产贷款占新增贷款的比例为45%,2023年该数字掉到了2%左右。”一位四大行人士透露。

中金公司报告的数据也印证了该趋势:2017年中至2023年三季度,新增贷款中包括按揭和开发贷在内的房地产贷款占比逐年下降,从45%以上降至0。

前述大行人士分析,新增房地产贷款占比显著下降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是个人按揭贷款提前还款规模较大,另一方面是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投放更加谨慎。

目前,招行房地产对公贷款不良率是13家股份制银行中最高的。招行相关部门人士介绍,2024年工作会议明确下阶段不会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务,关键是消化存量债务。

在房地产行业转型中,“三大工程”成为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关键环节。前述招行人士介绍,该行2024年房地产行业做一些新领域,如支持区位优质的改善型项目以及保障住房、长租公寓、物流地产、工业地产等,“但现在能发放贷款的白名单房企有限”。

近期,“三大工程”项目贷款陆续落地,其中比较多的是国开行和农发行对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项目的专项借款。一位国开行人士告诉财新,城中村改造是目前“三大工程”中做得最多的,都是经住建部批的,近期各地的首批项目陆续批下来了。

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2024年1月5日,央行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鼓励信贷市场满足各类主体开发建设、购买租赁住房的资金需求。

 

对此,一位大行房地产信贷人士说,2023年发过《意见》的征求意见稿,各地政府的积极性不大,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成本收益划不来;二是对现有商品房市场造成冲击;三是开发租赁住房也需要大量资金,目前各地资金都比较紧张,大家希望通过卖商品房的方式获得资金,不希望通过建设大量租赁房压低楼价,而且租金收益也不高。

近期,监管部门调整优化了经营性物业贷款政策,对房企利好的变化是:2024年底前,对规范经营、发展前景良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全国性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基础上,可发放经营性物业贷款用于偿还该企业及其集团控股公司(含并表子公司)存量房地产领域相关贷款和公开市场债券。

一位大行公司部人士认为,虽然这个政策扩大了经营性物业贷款的资金用途,但象征意义更多一些,因为很多房企的经营性物业资产,有些发了CMBS、REITs,剩下的可能涉及查封、冻结或抵押给金融机构,没什么干净资产了。“像碧桂园这种以住宅为主、持有型资产比较少的房企,这个政策对它们的意义不大。”

“同时,当下商业地产市场也不景气,一些商场、写字楼的出租率都在持续下行,商业银行也不会给这些商业地产很高的估值。”前述大行公司部人士说。

中金公司研报显示,2019年以来,房地产贷款在新增贷款中占比一路向下的同时,基建、制造业、普惠、绿色等政策导向领域的贷款占比一路走高,从2019年底的约40%升至2023年底的77%。这些领域正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

工行2024年工作会议指出,新一年信贷投放的重点是“五篇大文章”。1月12日,工行科技金融中心在北京成立。工行表示,此举是工行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做好“五篇大文章”的又一重要举措。

据财新了解,招行2024年工作会议指出,对公贷款方面要调结构,主要是做绿色金融、制造业贷款、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希望大幅提升绿色金融比重,重点聚焦新能源和光伏行业。

民生银行2月初召开了2024年工作会议。该行公司部人士表示,相比于总行领导关心如何做好“五篇大文章”,业务部门更关心具体细则,例如新能源的新政策怎么样,什么行业会进入上行周期,“现在最缺乏的就是好资产,资产质量令人担忧”。

一位股份行科创金融产品研发人士告诉财新,现在科创金融是作为主赛道推广的,总行之前提过“科创金融三年翻番”,最直观的感受是“任务重”。

一位大行普惠金融业务部门人士亦指出,该行普惠金融和科创金融2024年的目标是“规模基本要翻番”,而且要靠前投放,“普惠金融业务一季度要完成全年的近六成”。

关于科创金融,一位股份行西部省份分行人士的感受是,2024年的投放力度大了,“一是线上投放比例高;二是给的贷款额度更高,像以前可能给100万、200万元的客户,今年能给到300万至500万元”。

前述东部城商行高管认为,科技金融是国家倡导的,通过科创融资支持科技企业是复兴之道;但从银行微观层面看,出于目标考核的原因,出现扎堆做科技贷款的现象,导致有的头部科技企业手里拿着许多银行授信批复;企业钱多了容易乱花,对银行也有风险。

前述国有大行人士亦坦承,科创领域信贷支持或难避免出现一哄而上的现象,“这跟前两年普惠、绿色贷款考核下的银行行为是一个道理”。

零售不容乐观

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整,银行零售业务格局已然大变。

央行1月中旬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17万亿元,同比下降1.6%,增速比上年末低2.8个百分点。同期,本外币住户消费性贷款(不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9.77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年末高4.7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75万亿元,同比多增9426亿元。住户经营性贷款余额22.15万亿元,同比增长17.2%,比上年末高0.7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23万亿元,同比多增5466亿元。

按照长江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马祥云近期的研报分析,2023年按揭贷款收缩是零售贷款增长较弱的核心拖累因素,主要受到居民提前还贷的冲击;其他消费贷款领域是在此前低基数的背景下,呈现恢复性增长;个人经营性贷款逆势增长,除政策持续多年支持普惠金融以外,也可能有部分低利率的经营性贷款被用于置换高利率按揭贷款。他预计,2024年按揭贷款增长依然承压,全年增速为0,比2023年的下滑略有改善。

2024年1月30日,上海宣布,自1月31日起,在当地连续缴纳社保或个税已满五年的非本地户籍人士可在外环以外区域(除崇明区外)限购一套住房。但有业内人士认为放松限购的政策力度仍属“挤牙膏”,对市场情绪改善的帮助可能并不大。“郊区本来是这两年上海房价下行压力最大的区域,恢复过来还需要一些时间。”一家大行青浦支行的行长对财新表示。

而在力图稳住消费贷以及经营贷市场规模的背景下,部分银行已打起价格战。例如,招行的消费贷拳头产品“闪电贷”,部分优质客户在使用优惠券的情况下,最低年化利率已从此前的3.2%进一步降至3.0%;浦发银行的线上消费贷“浦闪贷”产品也跟进推出六五折优惠券,最低年化利率是3.4%。

中泰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戴志锋近期的研报分析称,在消费贷利率持续下行的刺激下,2023年四季度以来消费贷借贷需求边际回升。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主经营的更多是跟生活刚需相关,客群和需求都相对稳定,在经济下行期表现出一定的逆周期性,成为各家银行发力竞争的重点。

一位金融科技公司负责对接银行合作业务的人士对财新表示,零售信贷都是讲客群分层的,像招行“闪电贷”、宁波银行“白领通”这类产品的目标客户都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外资民营企业白领等优质低风险客群。对银行来说,打价格战还是希望能维护这部分优质客户的规模,然后提供交叉金融服务。

不过,他提及像“新市民”这类长尾客户仍存在信贷服务不足或空白的问题,在优质客群市场增长预期乏力的背景下,传统银行可以考虑转变思维,做进一步的客户下沉;农行、建行已经有类似新产品推出。

对于信用卡市场,一位银行信用卡人士提到,出于防风险考虑和主动适应人口红利消失等外部因素变化,信用卡业务此前几年就已经从增量时代转变为存量时代的经营思路,从注重交易额增长转变到更注重经营能带来利润的优质客户。

“年初我们同业间也有交流,最主流的策略还是做好存量市场,对交易额规模、新获客规模的追求都在下降,增量部分都会更注重要找低风险活跃客户以及能带来生息资产的中低风险优质客户。”一位股份行负责信用卡业务产品开发的人士对财新表示,经济下滑周期中,信用卡的经营思路肯定不会是追求规模增长,而是要把最赚钱的优质客户留下。

这一现象在2023年的全行业数据中已有体现。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79亿张,比2022年末仅微增0.01亿张,银行卡应偿信贷余额为8.63万亿元,比2022年底的8.69万亿元还出现小幅下降。

“真正底层的问题还是普通大众对于经济走向的趋势比较悲观,所以会主动减少消费欲望,同时一些行业降薪甚至裁员,收入预期下降,这是行业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前述股份行负责信用卡业务产品开发的人士说道。

贷款利率仍将下行

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是近几年持续的政策导向。宣昌能在前述1月24日的发布会上介绍,2023年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8%,同比下降0.29个百分点,持续创有统计以来新低。多位银行人士预计,2024年贷款利率仍将呈下行趋势。

2024年1月,中期借贷便利(MLF)和LPR均按兵不动,春节前贷款降息的预期落空,但银行业迎来降准和“结构性降息”。1月24日,潘功胜在前述发布会上宣布,2月5日起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将下降0.5个百分点,预计释放中长期流动性1万亿元;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0%。此外,自1月25日起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下调后,一年期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均为1.75%。

银河证券研报指出,“结构性降息”主要集中在小微、民营和“三农”等重点领域,且通过再贷款、再贴现降低银行资金成本,间接达到引导贷款利率下行的效果,对缓解年初银行重定价压力、呵护息差有一定积极意义;因为银行存量贷款在年初集中重定价,同时信贷结构以对公、基建类贷款等低收益资产为主,叠加贷款利率已处于历史低点,净息差面临较大压力。

在贷款利率下行、存款利率刚性的情况下,近两年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据原银保监会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2022年以来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2%以下,此后一直处于下行通道,2023年前三个季度分别录得1.74%、1.74%、1.73%的历史低位。

中泰证券1月中旬对3家国有行、2家股份行、3家城商行、2家农商行共10家上市银行的调研显示,2024年银行息差压力仍存,但收窄幅度改善。

前述东部城商行高管认为,对涉及地方化债重点省份的城商行而言,2024年贷款利率下行压力更大。“很多城商行的股东是地方政府,资产中配置了很多政府平台债务,在银行配合金融化债的背景下,一些贷款需要展期或降息,如果城商行不置换,这部分贷款会被大行接走,这块资产就没有了。”

尽管保持一定的息差有利于维持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可持续性和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但从根本而言,只有经济恢复增长活力,才能和银行业形成良性循环。

从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看,降息是应对物价下跌和经济下行至关重要的工具,哪怕连续降息可能压缩净息差。英格兰银行(英国央行)副行长伍兹(Sam Woods)近期接受财新采访时表示,英国银行业曾在疫情期间的降息后经历净息差显著收窄的过程,但经过疫情后这一轮加息,净息差已反弹到疫情前水平。

“我认为这是一个完整货币政策周期中很正常的演变。”伍兹分析,中国当前与欧美经济体的通胀环境完全不同,“银行净息差在这种环境下被压缩是很正常的,这也是我们经历过的”。

市场普遍预计,银行业会迎来进一步全面降息。潘功胜在前述发布会上指出,前期国内银行已适度下调存款利率,再加上降低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和降准的举措,“有助于推动信贷定价基准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行”;此外,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转向,“客观上也有利于我们扩大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

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首席经济师丁爽预计,2月MLF将下降10BP,足以支持LPR在2月或一季度下降,“方向很重要,但对于降低融资成本的效应不是特别强”。

因此,有一些研究者主张要以较大力度的货币政策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包括降息和增加流动性,并强调降息力度到位的重要性。

中信证券宏观与政策首席分析师杨帆1月底发布的研报指出,2024年央行降息具有必要性、可行性,且宜早不宜迟;若想使实际利率在年内降至合意水平,央行或须至少引导LPR下降40BP。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