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封面报道|修复新希望

最新封面报道|修复新希望

财新周刊 王娟娟 凌华薇

与改革开放同步蓬勃发展了40年之后,民企的金字招牌新希望境况如何?如何穿越周期?

综合农牧企业的龙头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 000876.SZ ,下称“新希望”)于1998年上市,在2013年整合了此前新希望集团收购的青岛一家大型农业民企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六和”),全名变成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主业也整合为饲料、白羽肉禽养殖、生猪养殖、食品、海外五大板块。

也是在这一年,新希望创始人、知名企业家刘永好将新希望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职位交到大女儿刘畅之手。

只是自2021年以来,连续三年面临行业周期和经济周期均下行的压力之下,猪、禽、水产等养殖全行业亏损,新希望在经历了2020年销售过千亿元、盈利49亿元的巅峰之后,不得不转而面对连年亏损的现实。

2021年新希望亏损超过95.91亿元,几近过去两年的利润之和;2022年亏损14.61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再亏38.58亿元。

综合农牧企业的龙头新希望于1998年上市。

压力之下,新希望作出艰难决定,主动修复资产负债表。这包括在低迷的市道中,为上市公司旗下的部分产业寻找战略投资者。

近期新希望将旗下白羽肉禽类产业控股权出售;将暂时盈利也不佳的食品行业,出售给集团下属公司,剥离出上市公司体内;留在上市公司的三大产业,包括新希望赖以起家、市占率超过53%、利润稳定的饲料行业,目前处于周期底部但未来仍有一定希望的养猪业,以及相关国际业务。

2024年1月8日晚间,新希望披露了白羽肉禽与食品深加工业务引入战略投资者(下称“引战”)的进展,称已收到交易对手中国牧工商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牧集团”)、海南晟宸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海南晟宸”)支付的第一笔股权转让价款。根据此前公告,新希望此次所收到的头期转让款应在21亿元。

2023年12月15日,新希望连发两份公告,首次披露了与央企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旗下中牧集团、新希望集团下属公司海南晟宸的这两宗交易。中牧集团收购的是新希望子公司山东中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新食品”)51%的股权,交易总金额27亿元,交易后中牧集团成为中新食品的控股股东。海南晟宸隶属于新希望投资集团,买走的是德阳新希望六和食品有限公司(下称“德阳食品”)67%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德阳食品将从新希望出表,上市公司不再从事食品深加工业务。

据财新了解,到当年底,相关交易已完成相关审批程序,目前正在办理进一步的资产交接和余款交付。

相关交易的对价总额虽然只有几十亿元,但在传统行业和农牧业已是大交易,在业内更被拿来与2017年王健林“断臂”卖700亿元资产的交易相提并论。此举令人印象深刻,堪称老一代民企所处的时代与境遇的演变。

现年72岁的刘永好是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的民企改革先锋勋章的获得者。刘氏家族声誉卓著,完美规避了民营企业一切可能的缺点,多年来零丑闻,更多次从行业过热、经济过热中保持克制或全身而退,其中就包括地产业。

2011年12月12日,北京,新希望创始人、知名企业家刘永好(左)和女儿刘畅参加2011CCTV 年度经济人物颁奖活动。2013年,刘永好将新希望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职位交到刘畅之手。

在新希望集团层面,虽涉足地产较早,覆盖十个核心城市,但在集团层面的多项产业投资中并非重点。从2021年开始在拿地上全面刹车后,新希望的房地产销售额已经从高峰时期的千亿元降到现在的不足200亿元。

只是,新希望没有能躲过过去三年遭遇的困难也许仅次于房地产业的生猪养殖泡沫,而不得不做一些大刀阔斧的重组与改革。

谈到近期的引入战略投资者等一系列动作,刘畅在接受财新专访时表示,本质上是为了可持续和更平衡的发展,做到战略更集中、资源更集中、管理更集中。

新希望在1月8日的机构调研中表示,随着白羽肉禽和食品深加工剥离交易的交割,2024年所有的款项支付完后,大约会为新希望带来20亿—30亿元的资金净流入,降低资产负债率约4个到5个百分点。

2023年11月30日晚间,新希望还披露了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定增73亿元的计划,其中,36.46亿元拟投向猪场生物安全防控及数智化升级项目,15亿元拟投向收购控股子公司少数股权项目,剩余22.04亿元拟偿还银行债务。

从各个角度观察,从上市公司乃至集团,新希望正在主动修复资产负债表,期冀能安然穿越周期。这家民企金字招牌,在二代掌门人刘畅与多年培养的职业经理人团队的加持下,能否如愿以偿?

※财新数据专题《新希望寻找“新希望”》,结合本篇深度报道和养殖行业相关数据资讯,数据通Pro会员专享。

主动引战

新希望近期引进战略投资者的两项股权转让交易,都是缓解流动性压力以度养殖寒冬的主动之举。

新希望上市主体原有饲料、猪产业、禽产业、食品等五大业务板块,至2023年中期,前三大业务各实现营收391.52亿元、106.32亿元、96.54亿元,贡献营比约在56.37%、15.31%、13.90%;此外海外业务占比超过10%。

新希望出售资产的两大板块中,食品板块的营收本身占比小,与新希望主要业务的产业逻辑、组织能力差异较大,原料方面的协同效应也比较有限,从上市公司剥离后不仅有助于补充现金也可控制费用支出,也有利于换一种方式去孵化或止损。

而白羽肉禽一直是新希望的看家板块之一,布局更早于生猪养殖,已具备规模效应;新希望2023年中期禽产业的毛利率接近4.6%,同期猪产业毛利率为-11.55%。出让赚钱的业务而留下正陷于亏损深渊的生猪产业,新希望为何如此取舍?

据刘畅介绍,在上述四大业务中,饲料业务是新希望最重要的核心,多年来全球产销量第一,为公司提供了健康的现金流和利润池,地位稳固。而生猪养殖的战略意义巨大,随着新希望近几年生猪养殖规模进入行业前三,与饲料业务越发不可分割,养猪这个阵地无论如何不能丢弃,这决定了新希望未来将更加聚焦饲料和生猪两大核心主业。

据财新了解,新希望年饲料销售约在2800多万吨,毛利率约6%,利润在14亿—15亿元左右。料种结构中,禽料占比约在53%,猪料占比约在39%,后者虽然规模小但相对毛利率更高,占比正在逐年提高。

除了和饲料业务联系更为紧密,生猪养殖的行业价值的规模总量远超白羽肉禽。“养鸡更便宜,现在也亏损。白羽鸡2022年出栏60多亿只,一只30元,行业销售额不到2000亿元。而生猪出栏量接近7亿头,一头猪再便宜也有2000元,是个万亿元级别的市场。”一位关注新希望的公募基金权益研究总经理对财新表示。

对于禽产业卖还是不卖,刘畅多有不舍,最终作出选择。“要做符合市场规律的决定。”她说,禽产业此前发展较好,主要缘于新希望持续投入和精细化运作,具备了长足扩表空间。“如果始终放在上市体系里,久而久之会变成资源好的时候养得起,资源不够的时候就成了次要级,对禽产业的发展终是不利。”刘畅称,新希望现阶段生猪养殖攻坚克难,需要集中精力,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持禽产业发展。

新希望总裁张明贵在接受财新访问时也指出,因为生猪养殖的重资产属性,目前行业又在下行周期,如果拿出来引战,恐怕市场上“没人接得住”;再者,对中国农牧业而言,生猪养殖是基础也是天花板,从战略布局而言,新希望视为己任。

张明贵现年41岁,自2008年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就加入新希望集团,是刘永好亲自带出来的年轻一代领军人物,自2020年底与刘畅搭班子管理上市公司,近期主要负责相关引战等修复资产负债表的工作。

刘畅分析说,禽养殖产业提供的蛋白消费从全球而言都是上升的行业,被长期看好,但需要长期、稳定的资源投入和支撑,才能度过周期低谷,包括尾端分割出更具价值的产品,这方面中牧集团具备这个实力;而且禽业的蛋白转化效率高、环保成本低、现金流充裕,又提供稳定的就业,服务于诸多农村养殖户,“一只鸡赚一分钱,7亿只就赚700万”。

中牧集团是央企中国农业发展集团的子公司,本身业务集中于农牧业上游,旗下有中牧股份( 600195.SH )这家上市公司,与新希望在疫苗、兽医等方面本有合作,自身对生猪产业长期保持观察,本有介入之心,后期随着生猪产业逐渐从一产到二产过渡,已非入局良机,转而关注禽业养殖。据中牧集团官网,其主要业务板块包括动物保护、饲料、种畜及乳业等,其中种畜板块本身包含了种禽业务。

中新食品前身是新希望的禽产业业务单元,作为新希望核心产业板块之一,负责新希望禽产业链运营工作,产业涵盖种禽、养殖、屠宰、熟调等,是新希望十余年前重组六和时,在该公司原有的肉禽养殖、屠宰业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经过多年的一体化经营,新希望禽业板块的养殖品类和规模一直处于行业领先。

财报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年新希望屠宰了3.5亿只白羽肉鸭、3亿只白羽肉鸡,产量分列国内第一和第四;合计产出了165万吨禽肉,位列全国第二。

 

2023年,新希望通过股权转让及业务剥离,重组145家子公司及核算单元,逐步搭建形成了中新食品。2023年8月14日,中新食品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8亿元,至2023年8月末的资产规模约105.03亿元,除了控股禽业一体化业务单元,还参股了山东中新牧饲料有限公司。

刘畅并表示,一开始的潜在买家有四五家,经过内部评估发现,具备资源禀赋、有条件能让产业持续发展得更好的买家,只有中牧集团,前后大约谈了半年,敲定了交易。张明贵则分析,新希望的白羽肉禽是行业中惟一一家盘子在200亿元左右又没有单独在A股上市的,对中牧集团而言,并购的体量和未来可能带来的行业影响都是合适的。

据财新了解,加大对农业实业的投资是中牧集团的核心战略,在动物蛋白、粮食安全等方面有比较大的战略布局和考量,同时中牧集团也会重点关注企业的风控、可持续性和纪律。“中牧本身就是在农牧行业之中有重要角色,在农业产业方面涉猎比较广,是了解行业的。”刘畅说,而且禽类养殖规模化的进展相对来说比较成熟,技术突破早些年已经完成了。

定价之后

如张明贵所言,经济环境决定了资产出售的难易程度,经济环境好容易卖资产融资,而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卖资产想要找到合适的买家、双赢的定价,无疑是复杂的工作。

“27亿买下中新控股权肯定是划算的,相当于买了个圣农发展( 002299.SZ )。对新希望而言,就是为了换取流动性,双重因素资产评估价值,最后的定价肯定是要打折的。”一位卖方分析人士称。

“有人老问我们,到底是买的贵还是卖得贵了?其实无论从买家还是卖家来看,都不仅仅是看短期交易价格,而是更多看到了产业发展的巨大价值,长期看是双赢。”刘畅一开始以此回避了对定价的直接评价。

对中新食品的评估采用收益法和市场法,评估值各为52.99亿元和55.54亿元,选用了估值略低的收益法结果作为最终评估结论,增值率约2.3倍,每一注册资本折合2.94元。截至2023年8月末,中新食品的所有者权益为18.23亿元,由此粗略计算,收购的市净率(PB)在3倍左右。

Wind数据显示,按照申银万国行业分类标准,目前A股共8只肉鸡养殖公司,平均PB约在2倍,益生股份( 002458.SZ )、晓鸣股份( 300967.SZ )等公司PB在3倍及以上。从经营水平看,圣农发展( 002299.SZ )2023年三季度末营收在138.98亿元,与中新食品2023年8月末136.32亿元的营收最为接近,该公司至1月9日最新总市值201亿元,剔除货币资金的企业价值约270.22亿元。理论上,企业价值是股权的公平市场价值与债务的公平市场价值之和。

不过,张明贵表示,圣农发展与新希望的产业模式存在一定差异,圣农发展更类似于牧原股份的封闭一体化养殖模式,新希望则更多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

也有分析认为,从这个角度看,拿益客食品( 301116.SZ )与中新食品对比也许更为合适。益客食品2023年三季度营收在165.72亿元,净资产19.22亿元,目前市值约在57亿元,PB接近3倍。

刘畅则认为,如果看未来,中新食品“怎么看都卖得便宜”。中新食品是禽产业的全国龙头老大、现金流稳定且健康,行业周期比较短,解决大量就业,社会性很强,要求专业和精细的管理颗粒度。“养鸡的成本敏感性非常高,甚至分厘必争;不像养猪,无论如何是按元来计算的。”她称。

 

中牧集团也看中新希望还能在中新食品中继续发挥作用。新希望仍保留了约49%的股权,在董事会和运营层面能够持续参与,中牧集团也承诺会保持原经营团队的稳定。只是,从民企转为国企,各方面都需要时间磨合。

张明贵补充道,新希望并不只是想和中牧集团做一锤子买卖,还是想成为长期信任的合作伙伴,实现价值共赢。

“这个时候能达成交易是本事。行业内一些没建好的养殖场,造价2个亿,打两折也没人要。”前述公募人士表示,新希望此举是为了维持现有养殖业务的有序运转,避免越来越陷入风险之中。“不卖资产换钱,新希望可能就要离开(养殖的)牌桌了。养殖业务的运转需要不断补现金流,养殖量不能缩减得太厉害,否则一旦行情反转,就赚不回来了,这和以前地产行业的逻辑有点类似。”

新希望在1月8日的机构调研中表示,随着白羽肉禽和食品深加工剥离交易的交割,2024年所有的款项支付完后,大约会为新希望带来20亿到30亿元的资金净流入。

为补充更多现金流,2023年11月30日晚间,新希望还披露了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定增73亿元的计划,其中,36.46亿元拟投向猪场生物安全防控及数智化升级项目,15亿元拟投向收购控股子公司少数股权项目,剩余22.04亿元拟偿还银行债务。

弱市之中获批高额定增,本来代表了监管当局的信任和投资者的支持,但市场对此似乎并不买账。公告次日,新希望股价大跌8.8%,收报9.12元/股。至1月11日收盘,新希望股价已跌破9元/股。因为股价连连下跌,2023年12月6日,新希望发布公告,提议下修“希望转债”和“希望转2”的转股价。

张明贵表示,这次定增是新希望自上市后获批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股权融资,但需要反思的是,公司层面与市场缺乏足够的预沟通,可能造成一些误解。

六和再整合

将禽业板块控制权卖了,刘畅从情感上多有不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她任新希望董事长的这十年,起点就是禽产业。

刘畅接班于2013年5月,彼时新希望和现今的状况类似,也处于一个行业低谷期,接连经历“速生鸡”“禽流感”风波冲击,业绩下滑,新希望虽已将六和重组进上市公司,但整合尚未真正完成。

六和原本是新希望主要的竞争对手,因个别创始人健康原因等,2005年被新希望集团收购。2011年,新希望将乳业和房地产剥离出上市公司,不久又定增72.8亿元,将六和等资产装入上市公司体系,营收从原本的70多亿元暴涨至700多亿元,体量急剧膨胀,成为业内最大的农牧上市公司,全名也改为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

然而,由于商业模式不同,新希望和六和两家公司当时并未能有效融合,内部各有派系,人员间暗自较劲。

2020年7月28日,四川省阆中市,新希望六和80万头生猪养殖屠宰及猪肉精深加工产业项目开工。六和原本是新希望主要的竞争对手,因个别创始人健康原因等,2005年被新希望集团收购。

为了推动新希望高层年轻化,刘永好与六和原创始人张效成、黄炳亮等达成协议,后两人退出上市公司董事会,刘畅接替刘永好任董事长。此外,刘永好还安排曾在六和任高管的企业管理专家陈春花接任新希望联席董事长兼CEO,辅助刘畅接班。

“当时六和与新希望商业模式不太一样,相应的管理和组织方式也不太一样。为了南北融合,我们刻意起用了很多(六和)北方的干部。”据刘畅介绍,六和的饲料是以禽肉饲料为主,同时和农户合作一体化养殖,即前端提供饲料,后端收购禽肉屠宰。新希望当时还是单纯生产饲料、卖饲料,终端做肉食品加工。

“虽然禽产业的利润率低,只有两三个点,但周转快一倍,利润就能多起来。这是一个比勤劳、比精益求精的行业。”据刘畅介绍,禽肉本身出栏40天一轮,加上消毒期,一年能做7轮左右。再加上北方人口多、原料集中、链路更短,六和由此形成了自己的商业模式。

原本主要做饲料的新希望,要熟悉禽产业商业模式也没有那么简单,尽管饲料和禽产业的第一性原理都是快周转。“饲料的客户主要是大型和中型的养殖户,他们在乎的是养殖的技术和方法。再如,禽产业还包括怎么根据下游不同的客户对肉进行分割,乃至分割成几十上百样的产品,所以需要特别精细。”刘畅说。

刘畅接班后,新希望在北京望京SOHO租下两层楼,设立了与成都平行的北京总部,开始业务整合和协同,希望提高利润率。据财新了解,当时的两三年间,新希望关闭了数十家落后的养殖和屠宰厂,内部人员也有所精简,业务从原来的饲料、屠宰及肉制品、养殖、包装物、化工产品,调整为饲料、肉食品、养殖、贸易四大板块。

这次出售中新食品后,六和余下的饲料和少部分养猪业务,进一步整合在新希望聚焦的主业里。

“我们2005年收购六和的时候,六和规模几十亿,经过这些年整合后,营收已经扩大了10倍。而我们仍然是新希望六和。”张明贵对财新表示。

养猪扩张得失

2013年之后,在基本完成对六和原有业务的整合后,新希望开始大举进军下游生猪养殖。此时的中国也正进入新一轮大干快上的规模化养猪新周期。

“当时饲料业务的利润下来了,新希望需要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禽产业无法满足。”前述卖方分析人士认为。

新希望对规模化生猪养殖的探索最早可追溯至2012年,其在山东夏津投资2.55亿元搭建了年出栏34万头商品猪项目,该项目采用“公司+农户”的合作养殖模式运作。“公司+农户”、企业自繁自养、农民散养是国内主要的三种生猪养殖模式,猪企主要采用前两种规模化养殖模式,其中“公司+农户”由企业负责种猪繁育,提供仔猪给农户代养,相比自繁自养更为轻资产,但效益和风险可控程度低于自繁自养。从业内几家头部企业看,产量最高的牧原股份( 002714.SZ )是全部自繁自养,温氏股份(300498.SZ )和新希望都属于“公司+农户”和自养模式的混合,其中新希望的自养比重目前控制在三成,温氏股份则大约在五成。

2016年2月,新希望以“定增+现金”耗资6.16亿元收购陕西猪企本香农业,同时对外发布了养猪业务发展规划,提出拟投资88亿元、用三到五年时间,以“公司+家庭农场”等方式发展到1000万头生猪,并通过“技术托管和技术服务”形式覆盖2000万头生猪。

财报披露,2017年至2021年,新希望生猪年出栏量分别为239.96万头、310万头、355万头、829.25万头、997万头,基本实现前期目标。伴随2019年猪价一飞冲天,新希望业绩迎来爆发,2019年、2020年两年归母净利润累计近100亿元。2020年9月2日,新希望股价达到历史最高的42.2元/股,总市值约1892亿元。也是在2019年,新希望扩张步伐明显更为迅猛,先后在甘肃、河北、山东等地投资兴建猪场,计划投资总额逾200亿元。2020年,新希望还公布了40亿元的募资计划,大头也是用于生猪养殖项目。次年,新希望再度发行了81.5亿元可转债,投入生猪养殖及还债。

辉煌短暂而表面,迅速扩张与跟不上的管理能力,很快给行业和企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副作用,并绵延至今。

新希望六和猪场内部照片。图:新希望集团官网

新希望六和培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新鸭。图:新希望集团官网

2021年猪价跳水后,新希望一年亏掉近96亿元,2022年及2023年前三季度再度分别亏损14.61亿元、38.58亿元,表现逊于牧原股份与温氏股份。

刘畅与张明贵都坦言,新希望虽然是国内第一的综合农牧企业,但养猪是后来者,处于追赶状态,管理能力难免出现短缺。“牧原、温氏都养了几十年猪,但我们2018年时才几万头母猪,起步晚,养殖经验不够。规模扩大之后,管理效益也被稀释了。”

“一般扩张是在价格下行阶段,但新希望加杠杆加在了价格上行的时候,踏错周期后又急踩刹车,业绩大起大落,还遗留下来不少在建工程。”前述卖方分析人士表示,上轮“超级猪周期”中,在政策鼓励下,各地绿灯全开,导致大量资本涌入养猪行业,几家头部猪企都出现了踏错节奏的现象,极致如正邦科技,原本是行业第四大猪企,过度加杠杆后爆雷,在2023年破产重整。

财报显示,至2023年三季度末,新希望负债总计969.97亿元,负债率达72.8%,在行业中仅次于已破产的正邦科技及天邦食品( 002124.SZ );总资产为1333.1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及生物性资产总计逾631亿元。

受访的公募基金权益研究总经理指出,新希望行至今日困境,外部猪周期是一方面,同时也暴露出新希望因为介入生猪养殖较晚,管理经验欠缺,能力有所不逮,“尤其2020年原总裁邓成在行业烈火烹油之际,选择出走天邦食品,成了行业的标志性事件,这对新希望很难不形成冲击。而养殖业想要防止跑冒滴漏的风险,需要一个非常成熟、磨合度高、各方面彼此信任的团队”。

第三方评级公司瑞霆狗(深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分析报告指出,新希望虽然已通过减少出栏量、减少资本开支进行补救,但公司的经营问题已充分暴露。首先,猪价下跌形成较大亏损,短期难以扭转,新希望百亿级短期债务依赖外部融资借新还旧;其次,新希望经营和战略也暴露了当时激进与草率的一面,过于追求短期目标,在2020年引进了一些低效母猪,仅仅两个季度后便无法受孕;此外,新希望此前的公司成本管控能力趋弱,2021年养猪成本有过阶段性飙升,2021年上半年新希望披露的自产仔猪育肥的完全成本为20元/公斤,相比上年同期13.6元/公斤的成本大幅上升。

“新希望最早的口号就是‘养猪希望富、希望来帮助’。四川是猪肉消费大省,我们家对养猪一直情有独钟。”谈起生猪养殖,刘畅便滔滔不绝。在张明贵在外积极安排引战事宜的这半年来,她转向公司内部运营流程的改造,瞄准大公司病,压缩中间层,努力做精做细、补上大规模生猪养殖欠缺的管理能力短板,“都不在一线,怎么知道这头猪被骗了该怎么处理?”

如何穿越周期

自2006年以来,国内生猪养殖行业已经历了四轮完整的猪周期,每轮周期持续四年左右。随着养殖结构的变化、产能过剩严重以及疫情后消费恢复缓慢等原因,这轮猪周期空前漫长,对于所有猪企都显得尤为难熬。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钟正生在其对猪周期的分析研报中指出,上一轮猪周期中,养殖企业在高利润的刺激下加速举债扩张,2021年生猪价格下行中面临着更大的现金流压力。从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新希望、正邦科技和天邦股份五家上市生猪养殖企业的财务报表来看,2019年初到2020年,受生猪价格持续高位的影响,大型养殖企业对猪肉价格的预期乐观,在行业盈利处于高位的过程中加速举债扩张,投资性现金的净流出远超经营性现金的净流入。同时,非洲猪瘟疫情也使得大型猪场的生猪养殖成本提升,规模化生产的成本优势受到抑制。

2020年11月,在浙江嘉兴召开的2020年全球乡村产业生态大会上,包括新希望在内的猪企高管聚在一桌吃饭,就饭桌上寥寥几家猪企,生猪养殖的产能目标加起来就能达到5亿头,堪称豪迈。“新希望想养7000万到一个亿,牧原、温氏、正邦各一个亿,这就四个亿了,剩下几个几千万的都不好意思说。”有当时在场的猪企高管这样说。近几年来,国内生猪养殖结构的一大变化就是集团化、资本化养殖变多了,但导致产能去化也变得更慢更难。“之前农户养殖时,多是从众心态,产能大起大落,容易造成猪价大起大落。现在是比拼资本实力,但产能去化也变得不容易了,这是供应端造成猪周期明显拉长的原因。”有猪企高管这样分析。

 

据上市猪企披露的2023年1—12月生猪销售数据,17家生猪养殖企业共出栏生猪1.46亿头,比2022年多出逾2000万头,其中前三大猪企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各销售6381.6万头、2622.22万头、1768.24万头,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张明贵分析称,现在养殖成本和价格的波动给规模猪企带来的挑战,和负债端的压力一样大,“养猪本身一定有现金流,即使猪价跌,亏得也不多;亏得主要是资产设备的历史投入,之前都投入太大了”。

刘畅对财新直言,当前她主管公司运营,负责损益表,2023年带头将核心高管的薪水砍半;在公司内部则着手拆除冗长的中台环节,精简人员,授权下压。简而言之,就是要在特殊时期经营学小企业,找回生存意识,“现在大企业各有各的大公司病”。

新希望也在力图改掉此前短视的一些问题,不急于寻求反转。“我们现在产能已经够了,不会再着急扩产了,更多是在现有的产能中去做优化。长期来看,如果自己做没有优势的业务,我们就会选择去合作,而不是一味追求规模。我们需要循序渐进地积累经验,捋顺管理线头。”刘畅称。

 

在经历了高投资深亏后,张明贵表示,2023年新希望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修复资产负债表,未来希望将负债率降低到60%以下。与此同时,产业方面还要继续收敛、聚焦,对于不进则退的非核心产业拿出来进行重组、引战,核心产业现有产能有效利用,提高资产密度,“保持现金融通,解决经营的长期问题,让产业结构简单清晰,历史包袱一点点降下来,久久为功”。

不追求短期业绩,意味着新希望需要准备更多的“存粮”。至2023年三季度末,新希望表内现金约115.96亿元,超过以往,不可谓不足,但短债(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规模高达315.54亿元,现金短债比0.37;同期牧原股份该数值为0.3、温氏股份为0.46。

新希望内部人士近日在与机构调研中表示,2024年,新希望将在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效率上加强管理,能够产生现金大概10亿至15亿元;除了白羽鸡板块和食品深加工,其他资产出售还将会有落地;提效降费的工作也在继续,可节省约6亿至7亿元。总体而言,几方面预计产生现金流80亿至100亿元左右,加上账面的110亿元货币资金,足够再支撑两年。

张明贵表示,新希望的短期借款主要是流贷为主,一年一续,此外还有项目贷款,当项目建完运营几年后,看企业信用也可以转成流动贷款。“以前新希望的资产负债率一度低至30%,账面上不需要很多现金,因为农牧企业对成本很敏感,放大量现金在账上,意味着现金的利用和周转比较低。现在需要现金加持,是因为行业的风险与波动和过往相比更加剧烈,在这个行业格局发生剧变的时候,企业需要有更好的安全和信用边际。”

“尤其在寒冬的情况下,健康的现金流是我们必须要保障的。”但刘畅不敢言从2021年开始下行的这轮猪周期何时能走出谷底,“这次一定会比较长一点,但周期一定会回来。”对于自己养猪的决心,她说:“第一看是否符合规律,第二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能力。我觉得就这两点,只要符合,我就会坚定走下 去。”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