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學習常見問題
本文由以下部分構成,歡迎各位補充修正。
- 入門
- 發音
- 讀法
- 書寫
- 語法
- 考試
入門
Q: 日語自學如何入門?
A: 買書讀書,請。
Q: 五十音圖怎麼背?
A: 見「五十音圖學習法」 。
Q: 學完五十音圖了呢?
A: 買書上課,請。
Q: 有什麼教材推薦嗎?
A: 市面上最主要的日語教科書,有《中日交流新標準日本語》(簡稱《新標日》《大家的日本語》《新編日語》等,其中:《新標日》儘管作爲最被廣泛使用的教科書,其內容稍顯陳舊,教學方法也比較傳統,趣味性較差,不過還是較爲可靠的;《大家的日本語》是日本的教科書,場景較爲豐富;《新編日語》則是大學教科書,是傳統的學院派,其教授的語法體系採用和日本人所學習的體系接軌的學校語法。另外,語法專講的書,推薦《標準日語語法》。
Q: 可以看動漫之類的學日語嗎?
A: 可以但是不好。一切通過電視劇、動畫、漫畫、小說等作品來學習語言的方式只能是輔助性的。這是因爲這些作品往往是面向母語者的,而對於日語學習者,特別是初學者來說,通過這類作品來學習過於困難。而且這種做法的效率也不高,當你在看這類作品的時候,你的注意力是集中在劇情發展等方面而不是語言本身,因此你無法記住語言細節,又不可能去把每個詞都摘抄下來分析。不過作爲一種娛樂方式是非常不錯的,在享受的同時還可以接觸到較爲實際和廣泛的語境,也可以學習到許多地道的表達,可以增長詞彙量等。比起這類作品,我們更推薦讀課文,這是因爲課本上的材料是專門爲語言學習者設計的,限定了每節課接觸到的內容難度,從而提供了充分的可理解輸入,再加上課本的循序漸進性,這纔是對語言學習更有幫助的方法。總而言之,通過看作品來學習日語,確實有所裨益,然而無法通過這種方法進行高效學習。
發音
Q: 爲什麼我感覺「わたし」像是「わだし」?
A: 因爲日語區分清濁而不區分送氣,而漢語不區分清濁而區分送氣。因此例如對於一個日語母語者,他會覺得很難區分「爸」和「怕」,而對於一個漢語母語者,他會覺得很難區分「ば」和「ぱ」。除了「ば」和「ぱ」,漢語母語者往往也難以區分ば行和ぱ行其他的音、だ行和た行、が行和か行、じ和ち等等,特別是後者在句中的情況,因爲日語的清音在句中往往送氣量會減少,甚至可以發爲不送氣音。不過經過發音和聽辨的針對性訓練是完全可以掌握清濁之別的。下面對術語進行較爲詳細的說明:
清指的是在發輔音時聲帶不振動,濁指的是聲帶振動。注意發元音時往往是聲帶振動的,所以比如發「阿爸」的時候,聲帶的振動是經過:無-有[ā]-無[b]-有[à]-無的變化;而發「あばれる」的時候,聲帶的振動是:無-有[abareru]-無。聲帶的振動可以通過將一根手指放在喉結處,然後重複發「阿」音直到找到振動的感覺,這時放慢速度發其他的音來感受聲帶的振動。
送氣指的是在發輔音時伴隨有強烈的氣流通過,不送氣即沒有這樣的氣流,弱送氣即這個氣流稍弱。可以拿一張薄紙巾貼在嘴前,可以發現發「爸」「ば」時基本不變化,發「ぱ」時略微被吹起,發「怕」時被吹起。
清濁與送氣是可以結合的,比如「爸」的輔音既是清音,又是不送氣音,因此我們稱之爲清不送氣音。
下表中可以看到漢語拼音和日語羅馬字儘管用同一個字母,其所表達的音是不一樣的。
下圖描寫了實際發音時的差異:
- 「濁聲始」(「初濁」) 指的是開始聲帶振動而沒有爆破前的沉悶響聲,有點類似腹部被拳擊的感覺(注意很多人憑藉聽感說這個部分是鼻音 m、n 或者 ng,其實是不一樣的音,發鼻音時鼻腔是張開的,而發這個音的時候鼻腔也是閉塞的,所以這個音其實比鼻音還要沉悶)
- 「送氣」部分則是喘氣時呼氣的聲音
- 「爆破時間」 指的是從口腔閉塞的狀態轉爲張開狀態時由於氣壓變化而發生爆破的時間
Q: 「ふ」 到底是「fu」還是「hu」?
A: 「ふ」的羅馬字既可以寫成「fu」也可以寫成「hu」,但是「ふ」的輔音既不是 [f] (「夫」的聲母)也不是 [h](英語的 /h/),更不是漢語拼音的 h(即 [x]),而是完全不同的清雙脣擦音 [ɸ]。這個音的發音方法和 [f] 類似,然而發音時上牙並不接觸下脣,而是通過兩脣互相擠壓空氣發聲。
Q: 「す」到底是「斯」還是「蘇」?「つ」到底是「粗」還是「次」?
A: 「す」儘管聽起來像,但既不是「斯」也不是「蘇」的音。「つ」也同理。う段音的元音,即 u,是一個很特殊的元音,他不會像發漢語拼音的 u 時那樣撮圓嘴脣,也不像泰語的 /ɯ/ 那麼扁而且靠後,而是在發漢語拼音的 u 的基礎上,通過拍扁嘴脣,使兩脣處於互相上下輕微擠壓空氣的狀態的同時,舌的相對位置也更靠前來發聲。元音的練習,可以通過觀察口型並嘗試共鳴來實現。
Q: 爲什麼「ち」明明聽起來像「qī」羅馬字卻寫作「chi」?「し」明明聽起來像「xī」羅馬字卻寫作「shi」?
A: 這是因爲儘管漢語拼音和日語羅馬字都使用拉丁字母來標音,他們卻分別爲了適應漢語和日語的語音系統,各自採用不同的符號來表示不同的音。也就是說,「ch」在羅馬字中就是用來表示接近漢語拼音的「q」音,「sh」就是用來表示接近「x」的音。
Q: 爲什麼「ら」「り」「る」「れ」「ろ」明明聽起來像 la、li、lu、le、lo 而不像漢語或英語的 ra、ri、ru、re、ro,卻寫成這樣呢?
A: 和上面一樣道理,羅馬字統一採用了 r 這個字母來表示ら行的輔音。之所以採用這個符號,首先,拉丁字母 r 被世界上多種語言廣泛利用,其中接近英語和漢語的 r 則少之又少,反而是用來表示一種顫音 [r] 爲多(也就是所謂「大舌音」「彈舌音」)。而實際的日語語音中,ら行的輔音其實相比起 [l] 來說,更接近 [r],一般被認爲是齒齦閃音 [ɾ](這裏忽略一些細節問題)。這個音,和漢語的 l 不同,更爲短促有彈性,是舌尖拍打一下齦脊(即牙齦後的突起部)的感覺。
Q: 爲什麼「ち」在た行い段,卻不讀「踢」;「つ」在た行う段,卻不讀「突」;「じ」「ぢ」和「ず」「づ」都分別在不同的行,卻分別都讀一樣的音?
A: 這是因爲輔音會受到元音的影響。chi 的 t 受 i 影響變成 ch;tsu 的 t 受 u 影響變成 ts;ji 的 z 和 d 受 i 影響變成 j;dzu 的 z 和 d 受 u 影響變成 dz。
讀法
Q:爲什麼「は」在作助詞的時候讀「わ」?
A: 因爲詞中大部分的「わ」原本都寫作「は」,但是這些「は」儘管寫法沒有變化,本身的發音卻發生了這樣的變化:*pa > fa > wa ,從而和原本就讀 wa 的「わ」合併成一個音。因此近代語言改革家爲了「我手寫我口」,嘗試將寫法改作和發音一致,把詞中的「は」都寫成了「わ」。但是考慮到助詞「は」的常用性和特殊性,作爲特例保留了下來。類似的還有「へ」寫作「へ」卻讀作「え」。
Q: 爲什麼日語的漢字後面總多出一個「く」「き」「つ」「ち」「う」之類的?
A: 日語漢字的音讀,是借自中國語音。從古至今,借了許多次,其中最主要的兩個層次是吳音(南北朝時期)和漢音(隋唐時期)。在日語這些層次所借的漢語方言中,存在含有閉音節的「入聲」,也就是說以輔音結尾的音節,主要有 -k 尾、-t 尾和 -p 尾。這三個韻尾傳到日語時,因爲日語不具備閉音節,所以只能添加一個元音。其中 -k 尾字(例如「六(ろく)」)添加爲「く」或「き」,-t 尾字(例如「一(いち)」)添加爲「つ」或「ち」,-p 尾字添加爲「ふ」。後來漢語和日語又各自發生了演變,當前基於北京音的現代標準漢語的入聲已經消失,而日語的「ふ」尾經過前問所述的變化又變成了「う」。
書寫
Q: 日語用的是繁體字嗎?
A: 不是。日本用的是「新字體」,與之對應的傳統寫法稱作「舊字體」。日本也施行了系統的漢字簡化。例如,傳統漢字「窻」,新字體作「窓」;傳統漢字「氣」,新字體作「気」;傳統漢字「觀」,新字體作「観」等。
語法
Q: 動詞怎麼記?
A: 首先,一個動詞有四個主要方面:讀音、寫法、活用和含義。
- 讀音和寫法是相互的,要做到看讀音能想起寫法,看寫法能想起讀音。讀音要注意音調,特別是各種變位以後的音調,可以通過 OJAD(資源頻道有鏈接)來查詢。寫法中,查字典的時候,有時候會有一個小三角,這往往代表該漢字非常用漢字,對於一般日語學習者來說,這種寫法可以不用背,不過因爲漢字其實是對記住含義有幫助的,也推薦背。
- 活用,要記住這個動詞屬於哪一種活用型(即五段、上下段或者變格,也有的教材採用一類二類三類的說法),並且嘗試代入這種活用型的每一個活用形(即未然連用終止連體假定命令,有的教材直接和助動詞一起記,比如「ます形」「て形」「意志形」等)。
- 含義,建議首先要做分析,找到本義和引申義,並且嘗試理解兩者之間的關係,然後代入實際的例句進行思考記憶。
以上的步驟,建議在開始日語學習的初期,對遇到的每一個基礎動詞都進行,而當適應到一定程度以後,可以略去自我感覺能够輕易理解的。
考試
Q:日語考試主要有哪些?
A:最爲廣泛被使用的是國際交流基金和日本國際教育支援協會運營的「日本語能力試驗 JLPT」。此外還有「J.TEST 實用日本語檢定」「BJT 商務日語能力考試」以及針對日本留學的「日本留學試驗 EJU」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