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明末的对外战争是正义的,为什么老百姓不支持? - 知乎

我认为明末的对外战争是正义的,为什么老百姓不支持? - 知乎

无为上单

因为老百姓要吃饭,再“正义”的战争把群众搞到没饭吃、要杀头了,那不管你是什么性质、什么政策,他们都得造你的反。

就比方说,解放战争是否正义?自然正义,但是,在旷日持久的大战下,战争需要的人力物力与日俱增、人民群众的负担日渐增长、“要兵”“要粮”的指示越下越多,那最后让群众吃不上饭了,那群众一样会“不支持”,私底下恨你恨得咬牙,乃至发动“武装批评”和“武装请愿”。

比如说,1947年3月,冀中区清苑县的征兵里,被征兵者即有不满,认为自己是被干部害了,如若自己死在战场,那便是刘士荣(动员他的干部)把他害死的,令家人务必为他“报仇”

1947年3月,清苑县扩军,北辛力村刘士隐参军,刘士隐在家庭会议上说:“这次扩兵是刘士荣逼我的,我要是死了,你们要给我报仇。”

这样的情况并非是只有“群众不懂事”、不愿当兵造成的,不少干部对征兵问题的见解是相似的,即征兵就是要逼人、就是要强迫。这样的思想在冀中区普遍存在,我们接着看

1947年,冀中扩军,有村干部过低估计群众的政治觉悟,以为非强迫命令不行。直至1948年,冀中大城组干部依然强调,“什么工作不强迫命令我也能接受,要说扩兵出勤,多会不强迫命令不行。”

这种因征兵而起的矛盾,具有相当的普遍性,1947年在新解放的邯郸,干脆就发生了抗兵暴动,数千人包围县委

今春邯郸扩兵,原布置一千二百人,两月内完成了一千六百人,县委又布置一千六百人,一礼拜内又完成了,于是又布置二千人。县委同志为了超过任务热情很好,但人民负担加重,致引起数千人武装请愿,县政府临时处置不好,群众伤亡八人,对我影响极坏。 《关于扩兵要担架造成人民负担过重情况的通报》 1947年6月22日 载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1

即使是在华中、山东这样的老根据地,群众也对征兵行动极为不满,在半年多的时间内发起了数十场武装批评

一般特务和地主每每策动暴动,拒绝当兵和出夫,前后暴动不下数十次(仅苏中一地,即有三十余镇暴动过)…山东暴乱亦时有发生,均次第平息。 《华东野战军关于扩兵经验的报告》1947年7月19日 载于《粟裕文选》第二卷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除了征兵,大战所需的财粮征收同样会引发群众的不满。

今天人津津乐道“大兵团作战,纪律要严”,但在真正的战争中,“大兵团作战”不光要看重纪律问题,军粮问题更是重中之重。1948年4月18日,粟裕便在报告里指出大兵团作战下的粮食危机:部队每天都在向群众要粮,形成了与民争食的局面,这让粟裕想起1945年在天目山的斗争,因部队对粮食的极大需求,致使当地群众之粮被搜刮殆尽,以至于至今仍有“不良影响”

大兵团在新区运动,最严重的事为粮食问题。敌我往返拉锯,双方均须寻求大量粮食,形成与民争食(新区地方工作很难供给大军粮草)。如是每个连队每天都向群众要粮(因情况等关系,跟很难做到完全统筹),侵犯了群众利益,更影响待群众之发动。回忆我军一九四五年在天目山时不足两万人,控制纵横近五百里地区,仅三个月之久,已弄得民穷财尽。在战斗最紧张时(孝丰战斗)连贫雇农之粮食也取之殆尽,至今在该地人民中尚留下极深刻之不良影响。 《一九四八年四月十八日报军委并华东局电》 收录于《华野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的建议》 载于《粟裕军事文集》

这样的情况,不单是大兵团在新区运动时会出现的,解放战争作为一场三十年来未有的大战争,战争的烈度与规模愈发激烈愈发巨大,军队对粮食的消耗也在不断攀升。在山东根据地,1946年11月,荣成县的报告中便提到,群众已对交公粮满腹闹骚

荣成县反映,有关征收的传言颇多,雨山区某集上群众抱怨“算盘子一响,地级一涨,公粮一纳,圈钱一幢”,甚至传言发生了农户因纳不起公粮而上吊的恶性事件。

这一情况到次年仍未好转,1947年正是战争的高峰时刻,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在鲁西南拉锯数月,军粮的需求再度增大,根据地开始进行公粮之外的“借粮”,干群之间因公粮引发的冲突也愈演愈烈。1947年,临朐县即发生干部冲入群众家中强借粮食的现象

如临朐县李家营村,由于村民不肯借粮,征收人员和村干部就直接到村民家中强行翻粮。

同时期,1947年1月5日,西海专署更发生了群众中因公粮问题搞起的武装批评,扣留了征收员

有的群众组织暴动,昌乐县x孙家把征收员扣起来一天多。

到一年后,1948年的8月8日,潘复生在冀鲁豫区党委干部会议上干脆直接讲明,现在战争的需要已把群众压得喘不过气,如不注意群众之生活,群众就要表达不满,来做“武装批评”了

另外,战勤负担很重,(黄)河北始终驻满大军,后方的群众负担很重,现在烧柴都没有了…群众的负担是有限的,否则,群众会起会门,以武装批评我们的。 《潘复生同志在八月区党委干部会议上的总结报告提纲》 1948年8月8日 载于《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资料选编》第3辑(文献部分•下)

除了占主要地位的征粮征兵两项工作,战争里地方官吏还有一大工作:出夫,即我们今天喜欢说的“五百万小推车”。动员农村群众赶牲口大车、抗担架为军队充当后勤队伍,同样是对群众的一项沉重负担。

1948年4月13日,滕代远便在济源县做了调研,指出劳役负担是除公粮之外群众最大的负担,群众中都有牢骚,讲支前不如讨饭。

第二,劳力负担,全县全劳力二万人,去秋参军四千五百人,实有一万五千五百人。去年陈谢大军南下,迄今,共出修船工二万个(四百个全劳力)。运一百五十万斤粮(缺劳力统计)。六七两区,运柴草八百四十万斤(其余五个区无材料)。去临汾担架二千四百人。为陈、谢运弹药,及担架等,达一万零七百六十人(以上均是全劳力出差),只邵源一地,平均每个全劳力,每月二十五天以上出差。此次运粮给郑洛作战,均是妇女儿童,老汉背一斗粮食走八十里,空着肚子来回。群众普遍反映,“支前到是好,可不能光是紧着裤带去支”。“在家不如出去,出去还可动弹”(即到外乡去讨饭吃)。

而在这份报告之前,中央也早已注意到了支前输送给群众造成的困扰。在1947年6月22日中央转发给各中央局的文件中,便提到冀南地区支前要求过度,直接引发了武邑县民兵哗变、民众出逃

豫北前线,限七天向冀南要担架三千付,豫南后勤指挥部加了一倍(六千付),并限两日内完成,命令到了分区后,只剩一个期限了,只好强迫指派,加之过去担架到部队后长期不归,(常备民夫)于是就舆论大哗,致引起武邑一带党员民兵,领导群众向冀中逃走打游击,武邑一县即八百人逃走。 《关于扩兵要担架造成人民负担过重情况的通报》 1947年6月22日 载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1

从以上案例,我们也就不难看出,一场“农业国内战”会对百姓造成多大的负担、让百姓多么不满。

在革命战争里,革命政权不仅自身远较封建官府廉洁,且已经是尽最大努力去保障群众生活,让群众能活得像“人”。可即使如此,沉重的战争负担也仍然让不少群众产生怨言,更有甚者激发了“武装批评”。得罪了群众,那他们就是会不满,就是会揭竿而起。

而明末那些贪官污吏,其立场之反动、为官之腐败是世人皆知,他们哪里考虑老百姓会不会饿死、老百姓又是什么心态,他们大都数只会趁着上头摊派“三饷”时狠狠揩油,对群众敲骨吸髓,让自己脑满肠肥。那么,老百姓为何要支持朱明朝廷的“正义战争”?为何要为朱明朝廷的“大局”牺牲?

发布于 2023-02-12 10:06・IP 属地四川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