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抑郁症,与女本柔弱无关

我的抑郁症,与女本柔弱无关

田静

我一个朋友莉莉安前段时间病了,抑郁症,她把这个事情告诉了周围的家人,结果家人们说:

“你怎么会抑郁呢?是不是自己想太多?你们女人真是柔弱!”

在家人看来这种想法似乎很可笑,莉莉安每次和家人的对话反而加重了她抑郁的情绪。

当莉莉安在家人这里得不到理解时,她找到了抑郁互助小组,在这里认识的男性友人也出现过这样的问题,而他家人的回复是:“你现在居然变成了扭扭捏捏的女人样。”

有多少人的抑郁症像以上情况一样,是不被周围的人所理解的?

事实这个现象一直存在,“不被理解”的理由有很多,而今天我们讨论的“不被理解”和性别有关。

“我是女性,我得了抑郁症是因为自己太柔弱吗?”以及“我是男性,我得了抑郁症是因为自己太娘娘腔吗?”

#生病的我,

却被家人嫌弃“太柔弱”#

抑郁之后,我经历了一场如同“出柜”般糟糕的体验。

在此之前,生病这件事在我的脑中,只是一件琐事。毕竟人人都会生病,病了就去求医,这是众所周知、毋庸置疑的事情。

当我患上抑郁症后,我才发现“病人”这个身份,与我的性倾向一样,都被贴上了各种污名化的标签。

向家人坦白病情,甚至比出柜更惊心动魄。即使我做了很多努力,希望解释清楚自己的病况。

△ 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中漫画家妻子小晴忧郁而坚定的看着远方

但当我的话从口说出后,他们的苛责与质疑也随之蜂拥而来,甚至开始以抑郁为由攻击我的性别——“你怎么会有抑郁呢?是不是自己想太多?你们女人真是柔弱!”

事情是慢慢开始变坏的。

由于公司的业务拓展,我被调换到新的工作岗位。原来在旧项目时的得心应手,也变成了在新项目中的手忙脚乱。

刚开始我还能勉强自己去应对,常常自愿加班继续工作。但无论我多努力,上司仍然觉得我没有认真对待,不停以业绩不够为由批评我。

在密集的工作状态中,我也开始变得非常焦虑,不仅对工作产生了厌恶感,而且也很害怕与同事、上司交流。

每天踏进办公室的门,我就觉得自己的脖子,好像被工作狠狠地掐住,唯有在快下班时才稍微轻松一些。

这种消极情绪,之前并没有引起我的重视。直到两个月后,我的状况愈发糟糕,晚上无法安稳入睡,经常梦到自己在跟客户谈话。白天的时候,我也无精打采,甚至不能理解策划方案的文字意思。

我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精神健康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已经不能再独自硬撑下去,必须求助专业的医生,让他们介入去解决了。

于是,我向公司提出了辞职,让自己从这种窘况中抽离,舒缓已经高度紧张的身体。

△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里丈夫同事说:工作那么忙,大家差不多都忧郁了。

但没想到的是,当我向家人坦白自己可能患上抑郁症后,家人对此的反应则不置可否,觉得我是小题大做。

他们认为我应该多出去运动,比如去爬山,根本不需要花费精力、时间去看医生。这样的态度,让我觉得很错愕,也非常不适。

更令我讶异的是,他们把我的抑郁成因,怪罪于我的生理性别,认为是女性的身份让我的情绪如此反复,让我应该学会接纳自己的“天性”,然后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

“你们女人真是柔弱,常常为一些生活琐事多愁善感。”

“工作都是这么辛苦,你们办公室其他女生,有你这么娇气吗?”

“你是不是自己想太多?现在还有很多人,比你过得还难呢!你不要每天在家哭哭啼啼,搞得像祥林嫂那样有意思吗?”

我不敢相信,当我把自己的痛苦展露在家人面前时,听到的却是如此厌女的回应。

瞬间,我已经讲不出任何话,去反驳他们。因为我的抑郁症,此时就像是砧板的一块肉,被他们肆意宰割着、议论着。

即使是我的家人,他们却无法共情我的经历,而且也无视了我的需要,通过言语带给我更多负面情绪。

我非常失望,决定不再与他们再做进一步的交流。但不久后,一个曾经患有抑郁的婶婶,则通过电话联系上我,并向我推荐了之前就医的医院,以及一位有资深经验的心理咨询师。

在对话中,婶婶也跟我分享了她的抑郁史。前年,她的身体出现不适,检查后发现需要做手术,并且术后需要长期调养。

当然,手术很成功。但在患病过程中,婶婶的精神状态很差。她总是担心如果自己治不好,儿子毕业找不到工作,丈夫又总是出外打麻将,他们两个人之后的生活可能会过得很艰难。

然而,她的担心与忧虑并不被丈夫与儿子理解。儿子常常在家打游戏,很少关心婶婶,对她不闻不问。

丈夫则觉得婶婶身体已经没问题,没必要浪费钱去找心理咨询,甚至苛责她没有履行母亲的义务——“别人都是女本柔弱、为母则刚,为什么你也是妈妈,却反而一点都不坚强呢?为什么做不到呢?”

△ 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里主人公受抑郁症困扰,陷入深深的自责中,于是那被子蒙住自己呐喊:要怎么努力才好啊。

讲到这里,婶婶忍不住叹气;没有家人支持的她,干脆去了另外一个地方打工,再定期去医院心理咨询,反而心情好了很多,抑郁也不再影响她的生活。

听完婶婶的故事,我突然意识到,彼此趋同的遭遇,正是女性抑郁后面临的困境。

一方面,大众对精神健康等话题仍然很陌生,缺乏对病状的了解,无法给予病人需要的陪伴与支持。

另一方面,他们对性别认知也极度刻板,认为女性天然就存在柔弱、无力的状态,因此有情绪病也不意外,甚至对生病的她们都呈现一种消极、回避的态度,谴责她们“不够坚强”。

就这样,我们这些抑郁的女性患者,被排挤到了社会的边缘位置,只能个体与个体报团取暖。

#不分性别,

每个人都有可能患上情绪病#

后来,我在婶婶建议下,去了医院开药,也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心理咨询师。

除此之外,我也联系上一个抑郁互助小组,准备与其他抑郁朋友交流,让自己维持社交联结,避免陷入一个人的失落状态。

意外的是,当我分享了自己在抑郁时,由于女性的身份被家人恶劣对待后。

在场的几位男性病友,同样也遭遇了这种因性别刻板印象,在病后却被身边人苛责的窘况。

他们坦言,自己抑郁初期时,常常会毫无缘故地感到沮丧,然后吃着饭或者洗着澡期间,他们会突然情绪低落,开始不停流泪,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刚开始,家长和朋友的态度很友好,会慢慢安慰他们。但时间长了,他们逐渐厌烦,认为抑郁的男性“居然变成了扭扭捏捏的女人样”,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

△ 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中丈夫受抑郁情绪的困扰痛哭流涕。

之后便是剧烈的吵架,家长不明白身为男性的他们,情绪总是反复无常,而且总会做出与他们本该有“坚强的男人样子”不一致的行为。

抑郁的男病友也不能理解自己的家长,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就是生病的表现,只是释放情绪的一种方式,与性别毫无关系。

甚至,一位男病友也向家长提出了质疑。即使没有抑郁,但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情绪常常被要求“压抑化”处理——因为一旦他们表现出多变的情绪,都有可能被迅速污名为“娘娘腔”,无法满足大众对男性的期待与定位。

但作为男性,他们又如何才能缓解消极情绪呢?难道男性就必须要抛弃柔弱的一面,才是“真男人”吗?

△ 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里因患抑郁症而懊恼的丈夫

几位男病友的叙述,也让我对抑郁病人遭遇的性别刻板印象,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作为女性,我们并非是因为柔弱才导致抑郁。很多是来自外在的因素,比如亲密关系暴力,比如原生家庭关系变差,比如工作压力等等。

女性抑郁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性别没必要背锅。即使有女性自身性格柔弱,加重了抑郁倾向,也不能就此就觉得活该啊。

同理,男性也会抑郁。但抑郁之后,患者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情绪,这都是有可能的。

生病不能只是以“克制”与“坚强”为由,就忽略了他们的声音,无疑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让整个治疗过程更加艰难。

△ 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中丈夫去医院看医生,医生用通俗的语言跟他讲述什么是抑郁症。这种病的症状就是无法控制自己不好的情绪。

#这是一个大家都有病的时代,

你不是一个人#

事实上,这是一个大家都有病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情况,随后陷入病中。

生病不可怕,可怕的则是大众对疾病的无知及其他污名,反而让病人这个身份多了很多负面色彩。

无论是什么性别,都有可能患上情绪病;但与其再用性别刻板印象围攻患者,个体为何不能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尝试给到他们需要的支持与帮助呢?

想通这些事情后,我写了一篇长文,详细地解释了自己的抑郁成因,并把这段时间对病后的性别反思,发给了曾经攻击我的家人。

此外,我也特意在群里艾特了婶婶丈夫,提醒他多关心婶婶,而不要一昧地嫌弃与指责,这样会令两人的关系愈发疏离。

我的坦白,虽然没有被家人完全认可,但也令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也更不再语言攻击。

△ 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里家人对得了抑郁症的主人公的信件关心。

彼此的关系,也得以从之前剑拔弩张的状态中,开始恢复为对彼此的关系与问候。比如你最近过怎么样?情绪有没有变好?

慢慢地,随着治疗的时间变长,我的状态也开始好转,负面情绪也能够在一段时间内被控制,不再影响日常的生活。

当然,偶尔想起之前发生的事情,我还是会觉得有一点失落。但现在的我,已经完全接纳了自己,也做好了与情绪病共生的长期准备。

最后,作为一个抑郁病人,讲完了自己的故事,我也想对其他可能有情绪病或者已经在治疗中的患者,提供一些建议:

1.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无法缓解消极情绪,甚至产生了自残的念头,请一定要向专业的医生、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允许他们介入你的生活,避免病状愈发失控。

2.在抑郁情绪袭来的时候,你可以尽情地哭泣,也可以呈现各种无力、柔弱的状态;请别因为性别刻板印象就内化为自己的过错,也别因此就放弃自己表达情绪的权利与自由。

3.如果不想被负面情绪侵蚀,你可以尝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出外运动、看电影、阅读等方式,让自己忙碌起来;又或者是寻找一些与抑郁相关的支持小组,从同温层中获取支持与力量。

4.也许治疗的过程很长,请不要因病对自己失望,也不要强迫自己好起来,更不要觉得自己是一个“不正常的怪物”。因为此时的你,已经尽最大的努力,做到了最好的自己。

5.别忘了,活在这个世界上,你有自己的价值,也值得被人爱、尊重与理解。

△ 在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里,妻子帮助丈夫一起努力走出了抑郁症的阴霾,要相信:再黑的夜,都会迎来黎明

从去年五月开始,我来到了北京,从一个跟进性别议题的记者,转变为一个关注残障议题的助理社工,有了更多机会与不同的少数派对话,记录TA们的故事,继续发声与倡导。

在整理资料与采访的过程中,我发现公共议题对大众而言,仍然非常陌生,也十分遥远。这种距离感,并非只是因个体没有精力或时间去了解与关注,而是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环境中的大量问题,才最终导致了TA们冷漠与回避。

因此,我决定以公益记者的身份,继续参与少数派议题的写作。由于目前只有稿费支撑生活,我的经济收入很低。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愿意支持我参与不同议题的讨论,帮助我在创作这条道路上前行,欢迎你赞赏我的文章,提供一些小额资金给我,谢谢。

Pansexual & Feminist & Journalist

大部分人看不到性/别议题的存在,就是因为TA们的眼睛都被一层层的皮相掩盖了,因而充满了偏见与质疑。历史的进程就是将这些皮一层层剥去,呈现真实的、充满生命力的我们。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