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何不赞成英国圣诞送礼传统? - FT中文

我为何不赞成英国圣诞送礼传统? - FT中文

FT中文
何越:当我终于成为一个英国人眼里合格的、始终如一地每年给孩子买各种礼物、制造圣诞奇幻的母亲后,我开始反思这种传统背后的各种破坏力。




来自FT中文网的温馨提示:如您对FT中文网的内容感兴趣,请在苹果应用商店或华为应用市场搜索“FT中文网”,下载FT中文网的官方应用,付费订阅。祝您使用愉快!

过去12年,从一点一滴地学习、接受到喜爱圣诞,今年我开始再次质疑圣诞送礼传统。而这次,我的理由非常正当,我认为此传统继续助长西方消费主义下对“需求”的刺激,继而损害气候与环境。

2012年,我曾撰写《英国人过圣诞太麻烦》,那时我刚刚开始融入英国社会,不知道自己生活的现实英国与想象的全然不同,需要我日后大量采访与思考,方能懂。当时只是直觉上不喜欢大规模、大数量级的圣诞家庭内送礼传统,觉得超级麻烦和浪费钱。文章后留言区的文字,有说我懒,说我矫情。我无意争辩,因为观点的不同,在于是否共享一个对“何为圣诞”的判断。我可以很肯定地说:“没有与英国家庭的彻底融入,没有体验过多年的西方式圣诞,就算是久居西方的华人,如果没有英国伴侣,也很难真正懂得圣诞。而如果没有孩子,对圣诞的体验就更逊一筹。”这种无法懂得,就如同无论我如何和英国人讲中国教育的极端性,极端到孩子失去童年,英国人也只是如过眼云烟,听听就算了;同样,无论我如何和中国朋友解释圣诞的各种极端,各种不对 ,中国朋友眼里的圣诞还是那么美丽。而我这抱怨中国教育或者英国圣诞的情绪,来自于我对两种社会状态的充分了解。不懂的人,当然生活在浪漫的想象之中。这又如同我曾对民主抱有浪漫的幻想,而随着在英国的生活日久,我越来越像其他的英国人,对民主体制除了抱怨,还是抱怨。无他,因为了解太深了。

所以,九年后,当我终于成为一个英国人眼里合格的、始终如一地每年给孩子买各种礼物、制造圣诞奇幻的母亲,自以为终于融入英国社会后,我开始破茧,开始反思这盛大的圣诞送礼传统背后的各种破坏力。这种反思能力,与我近来反思资本主义与民主一样,都是在英国生活与体验日长的进步表现。

一种共识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夫婿阿尔伯特亲王创造了圣诞树的传统。但送圣诞礼物的传统,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是来自于维多利亚时期,那时英国还掌握在贵族手里,中产阶级已经很富很壮大,不过因为当时还不是全民民主,亦非福利社会,工人阶级和底层社会生活水平远远无法与贵族和富有阶层相比,但也不差,因为英国长期宗教影响下的慈善组织为穷人提供教育、医疗和吃穿。原本礼物只是送给穷人,后来发展成送给孩子,现在是家庭内的每个人。

必须强调一点,我只是不赞成圣诞中的一个环节,即家庭内的疯狂式送礼,而不是说“我不喜欢圣诞”。因为对于寒冷且夜长昼短的冬季英国来说,那对于圣诞的期盼与绚烂的圣诞灯火,都是长夜里的明灯。

还需要强调一点,虽然英国已经出现不赞成这种圣诞礼物的疯狂现象,但主流声音仍然是赞成与支持的。我不赞成,一个原因是我认为这是商业推动,进而损害环境;第二个原因是我的童年里没有圣诞,或者说我没有一个体验过圣诞老人的童年,心里没有那种在众多英国父母与祖父母脑海里根深蒂固、永世不忘的圣诞温暖与美好,故此我对圣诞比较critical,而其他英国人比较emotional(情绪化)。我认为圣诞送礼传统应该改革的观点,在很多英国人眼里可能是天方夜谭。而在我看来,大多数英国人都在内心忠诚捍卫这送礼传统,对传统背后的商业推动和环境破坏视而不见。

以前常听“中国社会请客吃饭是铺张浪费”的观点,西方社会政府当然很少此风,因为一旦被发现,就面临辞职压力。可各种节日下,民众铺张浪费的风气非常盛行。当然这种我定义为铺张浪费的行为,在英国可能被视为资本主义社会正常的民间消费,甚至美德,因为刺激了经济增长。

怎么理解这节日里民众的铺张浪费?比如说万圣节,很多家庭都会购置大量节日装饰,装点鬼气氛;圣诞节就更是,级别最高,像我这样已经很不喜欢大肆购买的人,家里堆积的圣诞装饰都已经堆积如山,圣诞树就有三棵(两大一小)。而且我们还面临继续购买的压力,因为沿街的家庭户外彩灯(注:我们居住的小镇,和其他英国城镇一样,主要建筑形式是detached house(独栋两层小楼)和semi-detached house,拥有前后花园,彩灯往往设在前花园)别出心裁。几日前,驾车回家的路上,在欣赏了我家沿路的户外彩灯装饰后,我先生如释重负地说:“好在我们邻居没有过火地装饰户外,不然我压力太大了。”

而如何理解这户外圣诞装饰?从社会公益角度说,公民自发性地为社区建造了圣诞气氛,需要表扬和提倡;但从环境角度而言,生产彩灯浪费了大量自然资源,生产出了大量人造的、不可回收的垃圾,点亮彩灯耗费了大量电力(不知何种方式发的电?),这些都属于对环境无益,甚至有害的行为。

一篇文章说:“英国研究人员发现,一个 10 岁的(西方)孩子平均拥有 238 个玩具,但每天只玩 12 个,而美国拥有全球 3.1% 的儿童,但拥有全球 40% 的玩具。” 虽然数字看起来很吓人,但我大抵能够认同这结果。因为我家的玩具就多的不可计数,尤其每年孩子们在圣诞节收到的玩具礼物,曾经是我抱怨的对象,因为没地方放。每年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清理玩具房的玩具,这样新的玩具才有置放的空间。

其实不要说玩具,英国人家里的茶杯、装饰品、厨房用品等等,哪样不多?我在英国习得的最不好的一个毛病,就是一天用几个茶杯。这与英国人每天喝几杯英国茶和咖啡的习惯息息相关,而且用完了直接放入洗碗机。最近我开始逐渐更改这坏习惯,因为浪费水和电,对环境不好。

对于从中国来的我,意识到英国社会与家庭(不单是贵族与富人)在过去两百年有多么富足,生活用品多么极大化,来自于英国的二手商店。我居住的小镇,二手慈善商店就有五个之多,那里面很多过时而精致的瓷器、装饰和衣帽等物件,在其他国家可能是古董价,在英国则是白菜价。而如何一个只有几万人的小镇,就能养活五个二手商店?因为英国每个家庭里的这些老东西实在太多。而英国人情愿花几磅去超市买个简单的马克杯,也不愿用那祖母时代的精美又廉价的茶具(英国以外国游客为主的酒店,属于例外,因为欧洲以外的外国游客仍然深深地被英国贵族风范折服)。

所以,英国家庭里东西超级多的现象,是逐渐累积的;其级数概念,是不发达国家无法想象的。尤其在过去40年,工厂大都迁移至亚洲和中国,相对于英国人的收入,那些在亚洲生产的产品非常廉价,所以,买个“亚洲制造”产品是举手之劳,买多少都没问题。我先生就感叹说:他小时候可没有我们孩子那么多的玩具和衣物。原因很简单,不是因为英国人的工资增加了,而是现在“亚洲生产”的玩具比他成长的七、八十年代的“英国生产”便宜多了。

这就是我不赞成英国圣诞送礼传统的社会背景原因,因为家里的东西已经太多了,没有必要大规模地继续家庭成员内的圣诞送礼。

所谓家庭内的圣诞送礼传统,是家庭中每个成员,都会给家庭其他成员准备圣诞礼物。家庭范围的定义,往往超出核心家庭,扩及至叔叔、婶婶、祖父、祖母,以及他们的直系亲人,往往亦被列入送礼范围。英国人亲戚间走动不频繁,有时看父母也只有一年一次的频率(有的则是每周),但圣诞送礼这事,是生活必须。而且有时候还超出家庭氛围,扩至好朋友及其家庭成员。

所以,如果家庭成员比较多,那要送的礼物就已经不少,而且送给每个人的礼物往往不止一个,而是几个。而这送礼物背后,往往意味着爱。物质的多少与爱的大小相连,过于功利。

而且,对于家里有年幼孩子的家庭,这些父母购置的礼物,都需要以圣诞老人的名义送给孩子。而孩子对圣诞老人的坚信不疑,每年对圣诞老人以及他带来的礼物的热切期待,是父母购置大量礼物行动的最大动力。而我,在这样的信念下已经生活和行动了11年。今年情况变了,因为我的两个孩子都长大了,知道圣诞老人的故事是虚幻,知道爹妈就是圣诞老人。

所以,虽然一个月前我和家里人说,今年我希望换个做法,我会只送一个礼物给每个家庭成员,我也不需要收到很多礼物,当时我先生和婆婆都同意,但到了圣诞前一周,见我一直不动,先生终于承受不住了,他认为习俗还是要尊重的,虽然孩子们不再相信圣诞老人的美妙神话,但她俩习惯了在圣诞节收到很多礼物,让她们失望太不近人情。我家婆更是,她说礼物(估计仍然很多)早就买好了。这里需要提到一个英国社会背景,即“令孩子快乐”,和中国社会的“令孩子未来成功”具有同等的社会舆论支持气场。

我不赞成英国当下的圣诞送礼传统的观点,就是建立在以上社会背景之上。已经很富足,物质非常丰富,为何还要以传统名义继续疯狂,破坏环境?而且对于财力拮据的家庭,送礼往往就成了压力。在气候变化终于受到英国人重视的今天,每一个礼物背后牵涉到的“如何生产、消耗了多少能源、使用了多少石化产品、如何运抵英国”等等事关环境问题的核心问题,尚未受到人们关注。无他,疯狂送礼背后的受益者是商家,在以资本主义为基本经济制度的西方,很少有媒体或个人会站在气候利益的高度,去挑战商业集团利益和老百姓热爱的圣诞习俗。而我对资本主义和民主的反思,也在继续。

(注:作者是英国社会学者。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




本文章抓取自RSS,版权归源站点所有。

查看原文:我为何不赞成英国圣诞送礼传统? - FT中文


[点击] 加入书友群 1.5TB电子书资源 @ideahub_ml

[点击] 全网福利资源|薅羊毛·省钱中心 @rss_news_list


[点击] 路透中文 @lutouzhongwen_rss

[点击] 纽约时报 @niuyueshibao_rss

[点击] 美国之音 @meiguozhiyin_rss

[点击] 知乎日报 @zhihuribao_rss

[点击] BBC中文 @bbczhongwen_rss

[点击] FT中文网 @ftzhongwen_rss

[点击] 双语新闻 @shuangyunews_rss


[点击] 法国 国际广播电台 @rfi_rss

[点击] 德国 德国之声 @dw_rss

[点击] 澳大利亚 广播公司 @abc_rss

[点击] 俄罗斯 卫星通讯社 @ru_rss

[点击] 新加坡 联合早报 @sg_rss

[点击] 韩国 中央日报 @korea_rss

[点击] 日本 日经中文网 @jp_rss

[点击] 台湾香港 当地日报 @ttww_rss


[点击] 跳转到商家页面

[点击] 跳转到商家页面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