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实施疫苗软强制接种了

应该实施疫苗软强制接种了

一玶海岸


2022年刚过去的几个月中,境外纷纷经历了由Omicron BA.2所带来的一波新疫情。各国/地区防疫表现不一,但共同的经验教训是:

疫苗接种率的高低,对疫情中的生存有决定性影响,对保护面对病毒极为脆弱的老年人有决定性影响,对降低医疗消耗,防止医疗挤兑有决定性影响。

有鉴于此,世界上很多国家已开始实施各类“软强制”接种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防疫效果。是未来的中国可以参考的优秀防疫政策。

本文主要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一、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并以新加坡为样板介绍如何让民众接受软强制措施;

二、“清零、共存和躺平”的争论,疫情防控的现状及未来,普通人应如何应对。

一、论清零、共存与躺平

先解释一个流传甚广的误解:清零与共存(躺平)之间,并不是靠“是否封城”,而是靠“是否还在和病毒传播比速度” 来区分。

(一)清零模式背后的逻辑是比速度。

只要“检测隔离速度>病毒传播速度”,就能以一定的社会及经济成本控制疫情直至清零,挽救生命。

清零模式的方法论很多,但都围绕上述不等式展开。

其中流调、隔离、方舱医院等是为了提升检测隔离速度,而封城、封小区、社交距离、口罩、疫苗接种等是为了降低病毒传播速度。

高传播率的新冠病毒变种(VOC),例如Delta和Omicron变种,则会大幅提升清零模式的成本和压力。

清零模式对政府责任心、基层执行力、资源和民众的信任和配合度要求极高。放眼全球,能够成功实施清零模式的国家并不多。

(二)共存模式背后的逻辑是压平死亡率曲线

只要“新冠死亡率<民众可接受的阈值(例如流感死亡率)”,就能以少量民众死亡为代价,成功与病毒共存,恢复自由生活。

共存模式的方法论很多,但都围绕上述不等式展开。

其中增加氧气储备、床位、ICU以及轻重症分级治疗等措施是防止医疗资源被击穿。社交距离、口罩、疫苗接种是为了降低病毒传播速度、降低死亡率。

高致死率和高传播率的新冠病毒变种(VOC)会大幅提升共存模式的成本和压力。

共存模式下政府部分免责,主要考验民众的信任和耐受力。

值得警惕的是,共存模式内存在一个极端派别,试图在人民毫无抵抗力,或疫苗接种不充分的情况下以集体感染(大量民众死亡)方式来获得免疫力,政府彻底逃避防疫职责,这是躺平模式。

(三)各国采用的模式

清零模式中,中国的方案和执行是最优解。疫情以来创造了每百万人口仅死亡3人的成绩,在全球227个国家和经济体中排名215。由于排名在中国之后的各国几乎都是人迹罕至的岛国,可以说全世界最好的防疫结果。

躺平模式中,美国的方案和执行是最差底线。该国以世界上最强经济和医疗实力,创造了每百万死亡3015人,总死亡人数突破100万人的败绩,可说是鬼畜一般的防疫结果。

但是两年多来共存模式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道路,直到今年Omicron BA.2疫情期间,出现了例如新加坡和新西兰这样的小国,成功将病死率压降至极低水平,属于共存模式中的优等生。

经分析验证,两国能取得成功的最核心因素,就是都完成了极高的疫苗接种率。

二、疫苗接种与生死存亡

为了分析疫苗接种的重要性,本文选取一正一反两个案例。

在最近Omicron BA.2疫情中,香港和新加坡这两个极为相似的经济体,却因为疫苗接种结果不同,交出了截然相反成绩单。

虽然均为城市经济体,但新港两地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是同为华人社会,居民的生死观接近,不会有西方民众那种为了“自由”悍不畏死的蛮劲;

二是两地前期一直坚持清零防疫,民众靠疫苗获得免疫抗体,排除了其他人口大国“群体免疫”后居民产生自然抗体而造成的分析干扰项;

三是两地同时批准了mRNA疫苗和科兴疫苗,方便研究对照;

四是虽然人口体量属于城市经济体,但恰好与中国目前由一线和省会城市处于防疫前线的形势类似;

五是拥有专业透明的新加坡卫生部和香港卫生署,一直在记录和公布海量的数据可供分析。

新港两地对抗Omicron BA.2疫情的成绩单如下:

新加坡在过去28天中,新增了接近40万病例,99.7%为轻中症和无症状,只有0.3%需要吸氧,0.04%曾需ICU病房,死亡人数为188人,病死率仅为0.05%。

由于有这样的成绩做担保,3月24日李显龙宣布新加坡防疫取得阶段性成功,即将开启与新冠共存。

于此同时,香港却经历了一段地狱般的疫情时间。当然,由于人与人的悲喜并不相通,部分香港居民依然认为岁月静好,原因后续再讲。

从去年年底至今(截至3月23日),香港共有约107万新增病例,死亡人数为6356人,病死率为0.59%,是新加坡的12倍。(香港数据来源)

如果放在全球各地区横比,香港以760万人口数量,在疫情高峰期创造了每百万人口7日死亡236的最高值,成为本轮防疫的最差生。


为什么差异如此之大,为什么香港会搞成这个样子?

原因一,因为新加坡是从去年9月开始,在医疗和疫苗接种上做好的充足准备;而香港是在准备不充分时,被Omicron BA.2冲击不得不被动破防,医疗资源被击穿的后果。

但医疗击穿只是结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两地疫苗接种率的差异,决定了两地数千人的生死存亡。

新加坡的疫苗接种率令人叹为观止:

截至3月24日,93%的人接受了一针疫苗,92%已接种两针,居然连加强针也打到了71%。

而香港的疫苗接种形式不容乐观。截至3月24日,接种一针占比91.8%,接种两针占比83.2%,接种三针的比例太低,估计香港卫生署觉得不好意思发出来,只给了一个总数约260万。一队帮忙算了一下,三针占比只有39%。


三针接种率过低,是香港的第一个漏洞。

而第二个漏洞,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过低,才是决定香港疫情生死的关键。

香港疫苗接种的集中度风险极高。虽然两针接种率达到80%看起来光鲜,但绝大部分都集中在20-59的青壮年。

而病毒对其杀伤率最高,最需要疫苗保护的60,70,80以上老年人的两针接种率,哪怕在疫情已经爆发的3月下旬,也才刚刚达到70%,57%和40%左右。


由于两针接种之后6个月才能接种三针,香港老年人的三针接种率更低。

“整体三针接种率低”,“老年人接种率低”这两个漏洞,给了香港在Omicron BA.2疫情中最沉重一击。

有两组90%的数据希望大家牢记:

一是香港死亡病例中大于90%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

二是死亡人群中大于90%的死亡病例是没有完成疫苗接种的。


造成这种死亡病例大量集中在老年人的原因,新加坡卫生部的分年龄段病死率统计给出了一个非常不人道的答案:新冠病毒是个具备撕裂社会能力的病毒。

一方面30岁以下的年轻人,哪怕不接种病毒,病死率也接近为零;

另一方面60岁以上的老年人,病死率急剧提高。80岁以上老年人,如未接种疫苗的病死率是16%。


16%这个病死率,这让我想起在西部片中,牛仔们使用左轮手枪,6个轮转弹仓中加一颗子弹,死亡率高达16.66%的俄罗斯轮盘赌。

这就是说对于一位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接种疫苗80岁以上老人,一旦感染新冠,就相当于对着自己脑门扣下一次扳机。

但好在数据也说明了,疫苗接种是能够给予老年人所提供的最好防护:

老人接种两针后,病死率从轮盘赌下降至2.8%,三针后更是下降至0.42%。

如果这个数据让你触目惊心,而你家中又恰好有尚未接种疫苗的老人,建议你先放下手机,去劝说老人家去接种疫苗,最好接种满三针。

三、如何实施“软强制”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本质上是政府实施与民众接受之间的心理博弈,属于极为复杂的社会治理工程。

因为人类是不容易接受新事物的,面对要接种到自己体内的新疫苗,人民群众的认识并不是铁板一块。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1. 坚定支持者

具备现代医学常识,对政府信赖度较高的人群,往往是接种疫苗的坚定支持者。

2. 沉默大多数

占据人口的大多数,对此不持立场的老百姓。他们相信自身能接收到的一切信息,随波逐流。

如果引导得当,沉默大多数会对疫苗接种持支持态度;

如果被谣言占据沟通渠道,则沉默大多数也会转变为以下两种人。

3. 怀疑论者

被错误信息和谣言引导的人,因为各种不信任的原因而盲目夸大副作用,对接种,对疫苗,对现代医学,甚至对科学本身持怀疑态度的人。

4. 信仰偏方和阴谋论的反疫苗主义者(九漏鱼)

由于受谣言引导、自身教育水平、极端反对现代医学、不信任上层建筑等原因,以至于在接种疫苗方面已经产生了根深蒂固的错误认知,无法被纠正的人群。

5. 特殊人群

由于种族和文化影响,民众对其抱有更强的移情和共情的特殊群体。在制定接种政策时,需加以特殊考量的群体。具体对于华人社会,那就是孩子。

由于高接种率要同时面对以上五类人群,单纯靠政府求着人民接种,或是靠一刀切立法强制,都不会达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事倍功半。

新加坡“软强制接种”的经验是先占据道德高地,即鼓励又强制,多管齐下让人民群众自觉自愿地接种疫苗。

(一)发动群众

我没有开玩笑,这真是新加坡为了疫苗接种在干的事情。

要知道发动群众不是靠喊口号,也不是靠给居委会下指标,更不是靠打疫苗送鸡蛋,而是让群众对接种疫苗有道德感、信任感和参与感。

首先要为接种疫苗搭建一个道德高地,让人民群众认为接种是一件利己又利他的高尚事业。

在新加坡持续不断的宣传中,疫苗接种是因为:

1. 能够保护我们的亲人和我们自身,以及商业及工作机会免受新冠疫情伤害。

The COVID-19 vaccination programme protects our loved ones and ourselves against COVID-19, as well as businesses and jobs。

2. 新冠感染能导致对老年人和其他弱势群体(如孕妇、基础病患者),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甚至死亡的高风险。

The risk of serious, life-threatening disease, and even death from COVID-19 infection – especially in the elderly and other vulnerable groups (e.g. pregnant women, persons with comorbidities) – is high.

3. 能预防疾病,最大限度地降低传播风险以及保护我们的医疗保健系统不堪重负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Getting vaccinated i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way to prevent the disease, minimise the risk of transmission, and protect our healthcare system from being overwhelmed.

一方面能将群众接种疫苗的道德感拉满,另一方面也对反疫苗主义者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其次,无论是清零还是共存,民众信任度都是防疫政策执行最核心的基础。

信任度的建立,靠得是透明和交流,从上至下的正确信息传导。

从微观方面,在新加坡卫生部的官方网站上,每天定期更新全国的疫情进展、死亡人数、需要吸氧的人数,需要ICU的人数,疫苗接种情况,还有数不清的疫情分析,透视表格。让全国人民了解目前疫情形势是否严峻,安定人心。


从宏观方面,新加坡几乎每2-4周更新一次防疫政策的细节,每2-3个月政府举行一次全国演讲,由部长级以上的高级官员与防疫专家一起对民众解释:

现在新加坡的疫情是什么进展?

未来疫情会有什么发展?

政府会采取哪些措施,以及采取防疫措施的科学原理?

对民众生活有哪些影响,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减少负面影响,什么条件下会解除限制措施?

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人民行动党与民众一同经历了新马分家、组屋建设、经济腾飞、97/8亚洲金融危机、SARS疫情、08年金融危机,与民众相互信赖程度比香港要高。

这些有效的信息披露和沟通措施,缓解了群众焦虑,提升信任度。让群众对未来有了稳定的预期,也让让疫苗接种工作更加顺利。

最后,为疫苗接种起个不用过于花哨,却有仪式感的名字。

不要小看起名的重要性,一个好的名称是老百姓对这项工作的第一印象,也能正面提升参与感和动力。

新加坡为每一项防疫措施都配了名称。

各种因为防疫采取的限制措施,不叫封城或封小区这种令人惊恐的名称,而是叫社交隔离(social distance),接受度就好很多。

疫苗接种工作,分别叫国家疫苗计划(National Vaccination Programme)加强针计划Vaccine Booster Programme。

原本争议性极大的软强制疫苗接种,新加坡叫做“接种差异化措施”,SMMS(vaccination differentiated safe management measures),一下子争议就少了很多,西方媒体也少有说三道四。

最重要的是,这些防疫措施的名称,是可以按照商业标准,在老百姓之间进行大肆宣传的“品牌”。新加坡卫生部的专业、透明,部长级官员的表现和日常讲解,更是为这些品牌增添了“商誉”。

听起来有点无厘头,但适当的仪式感非常重要。防疫措施有一个正式的,美誉度高的名称会让老百姓觉得,国家在推动一项重要工作,而且这项工作非自己配合不可。

参与感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

以上三类措施,是为了给接种计划增加道德感、信任感和参与感。一旦全面铺开,就能基本解决坚定支持者和沉默大多数的接种动员问题,也同时对怀疑论者及反疫苗主义者增加庞大的舆论和道德压力。

(二)消除对疫苗的疑虑和恐惧

1. 疫苗应批尽批

不同的人对于疫苗的偏好不同,关注点各异。有些人喜欢防护率高的疫苗,有些人偏好副作用低的疫苗,有些人因为感情因素偏向于某一国家的疫苗(很多新加坡老人家愿意接种中国疫苗,反之同理),都是正常现象。

新加坡的疫苗计划,以接种率提升为一切工作的重心,秉承实用主义和拿来主义的精神,为人民群众提供多种选择,做到了应批尽批。

国家疫苗计划中批准了三种,由国家出钱给老百姓免费接种:辉瑞、moderna以及科兴疫苗。


目前在接种率已经接近顶峰的时候,还在对第四种疫苗(Novavax,一种刚上市不久的优秀重组蛋白疫苗)进行评估,预计即将正式批准。

对于进入新加坡的国际旅客,更是对其批准了所有WHO承认的疫苗,连印度血清研究所生产的疫苗也一并认可。


2. 实事求是,以高证据等级医学共识揭示疫苗的副作用和禁忌

副作用和禁忌是提升疫苗接种率的关键因素,如果任由市面上关于疫苗副作用的谣言流传,如果以免责为由为疫苗接种设置各种禁忌,会极大降低人民群众的接种积极性。

实事求是,以高证据医学共识为基础,勇于担当,为老百姓提供疫苗接种的正确信息才是正道。

请允许我摘录几段新加坡卫生部关于疫苗接种副作用和禁忌相关说明,会与很多人的理解大不相同。

(1)并没有各种千奇百怪的副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仅仅是注射部位疼痛、疲劳、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发热以及寒战。大多数副作用是轻度或中度的,通常会在几天内好转。

所以网传的“改变基因”,“白血病”,以及其他种种千奇百怪的副作用,都是谣言。


(2)并没有那么多的接种禁忌

新加坡卫生部的解答是,除了:年龄过小目前还没有实验数据的儿童,以及免疫受损人群(immunocompromised)需要咨询医生外,只有对疫苗严重过敏的人可以不接种疫苗。但是如果对mRNA疫苗过敏,应该接种灭活疫苗,反之亦然。


(3)其他人都能接种么?其他过敏,有基础病,孕妇,哺乳期,癌症患者,高龄人士呢?

新加坡卫生部的回答是:

无论是食物、药物、昆虫还是其他任何过敏,只要不是疫苗过敏,就都能接种。


癌症患者,除去正在接受化疗、放疗和免疫疗法的人之外,都可以接种。


孕妇和哺乳期也应该接种。


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有基础病的人群,不仅应该接种,而且应该立即马上接种(新冠高危人群)


关于mRNA可能在年轻人中导致心肌炎或心包炎的副作用,也没有回避。

主要症状包括胸痛、气短、或不正常心率,但引发概率低,症状轻微,能够自愈,建议30岁以下年轻人在接种mRNA疫苗后两周内减少激烈体育运动。


最后,为了安定人心,如果疫苗真的引发了严重副作用,由政府提供医疗补助。

如果造成死亡或残疾,补助22万5千新币(大约110万人民币);如果是需额外护理的副作用,5万人民币;需要住院治疗的,1万人民币。


新加坡全国有500多万人完成了疫苗接种,绝大部分的“严重副作用”都与疫苗没有因果关系。

截至今年1月,经过专业医生评估,该医疗补助同意了296人的申请,支付了126万新元。仅有两人拿到最高额110万人民币的赔付。

(三)软强制措施

上面这一通组合拳打下来,人群中绝大多数都应该能够理解接种疫苗的道德性,必要性和安全性,已经能够将接种率提升到一个较高层次。

到现在还选择不愿意接种的,除了部分极端怀疑论主义者,应该只剩下一种人:

反疫苗主义者。

对这些人不用过于客气,新加坡因此采用了软强制接种手段:即不动用立法程序,通过设置各种社交限制,给反疫苗主义者增加障碍,令其在社会上寸步难行,并最终令其自主决定接种疫苗的手法。。

软强制措施是一柄双刃剑,既能大大提升疫苗接种率,解决最难啃的人群,但也具备一定争议性,在实施时应该强调以下三点:

第一,名称中不得带有任何和“强制”有关的词语,以免引起人民反感;

第二,还是要找到道德制高点,例如宣传实施目的是为了保护民众,保护老年人,才能顺利在民众中实施。

第三,制定政策时不应一刀切,关注特殊群体受影响情况,随时调整。

新加坡的软强制接种起名为“接种差异化措施”,SMMS(vaccination differentiated safe management measures),这是一个中性名称,其中的各种规定也极为复杂。一方面避免了争议,另一方面反疫苗主义者似乎也没有足够的智商去仔细分析和挑战整体计划。


软强制接种并非一次性铺开,而是在近1年半的过程中,从准备工作做起,一边摸索一边落实一边改进的。

新加坡从2020年4月开始投入使用SafeEntry(扫码闸门)和TraceTogether(合力追踪)程序,这是两个执行软强制接种的利器。

先是投入资金,为大部分大楼,商场,公共场所设置SafeEntry(扫码闸门),需要扫码才能通过。没自动扫码的商场则在入口处安排工作人员进行检查。


TraceTogether“合力追踪”一是用于追踪民众流动轨迹和疫苗接种情况的APP,可以生成二维码,用以被SafeEntry扫码。


你可以想象为我国的行程码和二维码,只不过新加坡的合力追踪APP会记录疫苗接种情况,如果未接种就是红码,虽然不用抓起来隔离,但在社会上步步难行。


一切工作准备就绪之后,新加坡2021年10月正式实施需出示疫苗接种证明才能出入商场、堂食。

接种完疫苗者,可以在外参加5人以内的聚餐;而未接种疫苗者,不仅不能参与聚餐,连自己进入餐厅吃饭都不允许,只能打包回家吃。

接种疫苗可以接待5名以上朋友到访,未接种疫苗者不能参与,建议尽量待在家中。

进入工作场所必须接种疫苗,未接种者只能居家办公。


当然,开始实施之初也面临诸多指责,很多九漏鱼们、反疫苗人士极为愤慨,为什么我们的权利要被限制?

新加坡防疫小组组长,卫生部长王乙康很快在自己的账号上进行回复,除去一大堆为了保护老人,保护你自己之外,还有一条特别温馨可爱(阴阳怪气)的意见:

完全没有限制自由,不愿意接种的人,只要拿着核酸阴性证明就可以和接种者一个待遇。但有效时间24小时,过期请重新做核酸。

随着新冠病毒变异体传播性逐步加强,措施也越发严厉。2021年12月8日,正式实施拒接种疫苗者未来感染自付医疗费的措施。


根据评估,新冠重症一旦需进入ICU治疗,正常医保和商业保险之后,治疗费用中位数是2.5万新元(12.5万人民币),拒绝接种者全部自费,而完成疫苗接种者分文不付。

这个数字也向大众公布,用以进一步督促反疫苗主义者接种。


2022年1月15日,随着Omicron BA.2开始泛滥,形势越发严峻,新加坡又出台更严厉的工作限制措施。

对于到现在还无故不接种疫苗,却又需要到岗工作的,原本是应该代表职工利益的新加坡人力部建议各公司:

要么转岗;

要么拿无薪假期,降低该员工绩效;

如确实无法满足用工要求,公司可按照合同和劳动法条款直接解雇。

新加坡的劳动法不保护任性的九漏鱼。


这些措施累积起来,就连最不情愿的反疫苗主义者也要乖乖听话去接种。毕竟可以不去外面吃饭,不逛商场,但一旦生病要自己付费,而且被炒鱿鱼更难受。

截至3月底,新加坡疫苗接种成绩单如下:

3月31日分年龄段接种率

真正实现了应接尽接,每个年龄群体接种率都到达95%以上,老人得到了最高效率的保护。

除去5-11岁的儿童,接种率才到60%左右,因为他们是:

(四)人民的宝贝、特殊敏感群体

任何政策都不能一刀切。

任何政策都不能一刀切。

任何政策都不能一刀切。

民众对于特定对象和特定公众事件有更强的移情、共情能力,换言之,这些事件如果以负面方式呈现,会造成比其他事件更强的破坏力,会严重伤害公权力和群众之间的互信纽带和配合机制,是决策者一定要谨慎对待的。

对于华人占主体的社会,自己的孩子一定是最值得关注的特殊群体,任何政策在实施时都应该对此进行考量,谨慎推进。

对儿童的疫苗接种启动时间最晚,要等到足够数据支持后才能铺开实施。

华人老百姓都把孩子当宝,如果将软强制措施也对儿童一并实施(例如不能和家人外出进餐)等,则过于不人道,容易让老百姓对疫苗接种产生逆反心理。

考虑到Omicron对于低年龄段的死亡率几乎就是零,新加坡的很多疫苗软强制措施,对小朋友是网开一面的,也体现了政策的人性化和精准化。

四、新冠=大型流感的争论

为什么会有所谓清零和躺平之争、新冠到底是不是大型流感的争论?

一切争论的源头,来自于新冠病毒的一个独特特性,我个人称之为“岁月静好特性”。

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很多居住在境外,甚至身处疫情高峰期地区的人,会认为Omicron只是大号流感,只要躺平就能维持岁月静好。

因为人和人的悲喜并不相通,这些岁月静好的人都是年轻人,都接种了疫苗,病毒对他们来说确实和大型流感并无差异。对于太平间中占死亡总数97%以上(香港数据)的老年人,他们要么蠢到看不见,要么坏到视而不见。

上面两则新闻大家是否还记得?

在三月中旬香港疫情的高峰期,香港同时出现了在海滩上悠闲度假的年轻人,和老年人下葬棺材供不应求的魔幻场面,就是新冠病毒“岁月静好”特性和人类自私本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看到这里,关于新冠(Omicron变种)是不是大型流感这个问题,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香港数据表明,死亡病例中大于90%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

新加坡数据表明,30岁以下年轻人死亡率为0,80岁以上未接种老年人病死率为16%。

答案是Yes and No。

Omicron对于年轻人确实是大型流感,对于未接种的老年人却是危及生命的疾病。

以上是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中国的第三针接种率是43.99%。老年人的接种率未知。对于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虽然已属可贵的成绩,但面对疫情还远远不够。

上海是一个偏老年化社会,老年人接种率可能还比不上全国平均。拿着这个接种率,如果直接放开,3月份的香港就是上海的未来,不可不慎。

所以,目前最适合中国的还是动态清零模式。

但是也要看到,病毒还在持续进化中,Omicron肯定不是我们要应对的最后一个变种,疫情也远未结束。

待本轮疫情平息后,有些境外国家已经总结出的经验教训,似乎也可以提前准备了:

一是加快接种疫苗。一切以提升疫苗接种率为目标,动用类似新加坡的软强制手段,应批尽批,修改疫苗接种的禁忌症。接种重点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力争早日将三针接种率起码提升到70%或以上;

二是改变宣传策略。对年轻人和老年人进行不同病毒宣传策略,年轻人和轻症对于病毒不要过于惧怕,无需去医院就诊,从而能将医疗资源留给血氧下降的重症和高风险的老年人,最大限度保护医疗体系。

三是做好资源储备。重点是氧气储备、ICU床位以及药物储备。

对于我们普通人,目前为了抗击疫情目前能做的事情只有两样:

在疫区的各位,请遵守和配合国家的各项防疫措施,早日度过难关。

不在疫区的各位,请积极接种疫苗,积极为老人接种疫苗,这是胜造七级浮屠的大功德。

全球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式各样防疫措施,取得了千奇百怪的防疫结果。清零也好,有序共存也罢,如果非要提炼出什么规律,我只看到两条是普适的:

一、越是自由主义泛滥的地方,死人越多;

二、防疫最宝贵的资源是信任,人民与人民之间的信任,人民与政府之间的信任。


2000多年前孙子兵法里也有同样的论述,所谓上下同欲者胜是也。

本文写在这里就结束了,如果您觉得有道理,求转发求支持。

下面是写给V+会员们的一些未来建议:

五、防疫的未来及建议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