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这句话?
中国左翼民主聯盟新闻部逻辑的首要问题是定义的明晰。 首先要明白何为经济基础,何为「上层建筑」。
不过考虑到这些概念本身也是借助更多概念定义上来的,所以我打算从更浅层的概念逐步循序渐进而上来。
「劳动」(抽象意义上的、不严谨的)人要使自然物质成为对自身有用的形态,于是动用自身的体力、脑力和外在的工具使这种转变成为现实的过程。
「劳动者」施加了脑力、体力在那些加工对象之上的人。
「劳动对象」劳动过程中被施加劳动于其上的所有物质,譬如铁矿,譬如原油,又如种植上来准备用作纺织的棉花。
这当中已经经过既有的劳动而加工成为新的劳动对象,譬如化工厂生产的硫酸,原油提炼过后又进入下一级产业链的汽油,农民生产的玉米、棉花,都是已经由已有的劳动相对于原生的自然形态发生了变化,这便是「原料」。 一切原料都是劳动对象,但不是所有劳动对象都是原料。
「劳动手段」劳动活动自人传导至劳动对象之上的媒介以及劳动进行过程所必要的一切对象条件。
譬如化工厂的反应釜及其设计,或者机械加工之用的机床,农业生产使用的锄头和镰刀,工厂所占据的地皮,甚至是人的肉体本身。
原料如果作为劳动手段的补充,譬如机床、计算机所耗费的电力,或者运输过程中卡车耗费的汽油,就是「辅助材料」。
至此,上面这么多就是:辅助材料⊂原料⊂劳动对象。
任何一个物质,在不同的场合下可以表现为劳动对象,也可以表现为消费资料(比如说玉米可以吃,也可以用来做玉米罐头,还可以用来榨取糖分)
「劳动」(严格意义上的)由劳动者体力、脑力的运作,使用劳动手段在劳动对象上进行的一切改造活动。
对人而言,劳动过程中的其他物质——也就是生产手段和生产对象——就是外在其它自然界的部分和自身作用的形式,也就是「生产资料」。
整个劳动的过程构建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动态体系。 这种劳动而产生的对自然界其它部分改造、征服的作用之总和就是「生产力」。
人类社会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么如同动物一般自给自足,要么产生分工劳作。 生产力有了一定的性质(譬如说工作量的大小,劳动手段的效率,人们劳动对象的认知程度以及操作技术的嫺熟程度等等),就意味着有些人会占据劳动手段,有些人会占据劳动对象,有些人同时占据并自己劳动,有些人只能通过贡献自己的劳动以换取生活资料。
这时,人和人之间就会因为生产要素的分配不一而产生因为部分人(往往不是全部)生产活动的需要链接而成的关系。 譬如奴隶和奴隶主,农民和地主,商人和消费者,工人和资本家,官僚和议员等等。 这些种种因为生产活动而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关联,进而致使的社会关系就是「生产关系」。
于是就有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说。
对一个社会体系而言,所有的生产关系在细节上都是错综复杂的,尽管宏观的叙述往往显得简单。 这些生产关系的整体就是「经济基础」。 因为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基于这个社会所有生产关系构成之体系的运作而建立起来的,所以说它是「经济」的「基础」。
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在运作的过程中,那些在经济上占优势的统治阶级,要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斗争,要实现「有力」的剥削,要维护公共秩序,就有了国家机器以及这个国家机器的运作结构; 为了体现这个统治阶级的意志,会有相应的法律体系以及配套的暴力机关与国家机器匹配; 上述所有因为特定的经济基础而产生的和政治相关的部分就是「政治上层建筑」;
基于某个特定的经济基础的社会,会有1)由此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学、绘画、音乐、电影、多媒体等艺术形式和特有的艺术内容; 2)由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产生的道德规范; 3)对这种社会进行研究而产生的各种的理论体系和描述; 4)在这种社会当中生产生活而产生的各种哲学观点; 5)由不同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的人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阶级意识。 也就是说,基于这个经济基础的社会当中产生的所有思想上以及产生的「东西」,就是「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总和就是「上层建筑」。
于是进一步就有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说。
via www.zhi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