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起随机伤人事件后,网络迷因“张献忠”为何被全网封杀?|端传媒 Initium Media

多起随机伤人事件后,网络迷因“张献忠”为何被全网封杀?|端传媒 Initium Media

theinitium.com

6月6日,仅有大约5000名关注者的微博账号“张献忠bot”被封禁,直接诱因疑似该账号发布了6月5日安徽安庆随机杀人事件中犯罪嫌疑人吴亮的社交网络发言,在各个网络平台,与张献忠相关的一批关键词也被禁止搜索。

此前,在包括“张献忠bot”在内的一批中国大陆网民中,残酷嗜杀的明末民变领袖张献忠正在以语录、表情包、视频等方式变成一个隐秘的符号,用来代指对社会绝望的自杀式袭击者,并暗含一种“加速主义”的期待,因为历史上的张献忠出现之日,正是明王朝倾覆之时。

近期中国大陆连续发生了数次类似的凶案,早已消沉的传统媒体并未发声,这并不令人意外,而“阴阳怪气”的“张献忠”之喻也开始受到监管部门的关注,更显示出当下大陆网络舆论环境的微妙氛围。

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就这样通过一种充满争议的历史理论,最终演化成了碎片化的网络迷因。

中国大陆网民对张献忠的名字并不陌生。他出生于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在崇祯年间的乱局中,他和陕西同乡李自成一样起兵反明,明朝灭亡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攻陷成都,在这里登基自称“大西皇帝”,清朝顺治三年十一月(公历1647年1月),张献忠在对抗清朝军队时被肃亲王豪格的部下射死。

在中国大陆的历史课本中,张献忠虽然不是重点角色,但他和陈胜、吴广、黄巢、李自成、洪秀全等人一起构成了阶级斗争史观下的“封建时期的农民义军领袖”的谱系,算是一个正面人物。在近年来日益流行的汉族中心主义史观中,张献忠获得的评价比较极化,有些人认为他和李自成都是导致“汉人亡国”的罪魁祸首,也有人认为他最终死于抗清战争,可以算作“义士”。在民间,张献忠把金银财宝沉入岷江的“江口沉银”传说数百年来吸引着无数宝藏猎人——2014年文物保护部门在彭山发现了张献忠沉银之处。

而关于张献忠,最有争议的就是“屠蜀”问题。一些史料记载,张献忠在四川作战期间,大量屠杀四川民众,疯狂到连自己的妻儿和部下都不放过的程度。到清朝最终结束在四川的战争时,四川人口损失九成以上,这也就导致了清朝必须以“湖广填四川”来为“天府之国”恢复人口。历史教材通常避谈“农民起义军领袖”们的滥杀,拥护阶级史观或民族主义的人常常将四川的人口剧减归咎于清朝军队或其他反抗军(例如“摇黄十三家”),然而这些辩护都无法完全抹去大量一手材料中关于张献忠滥杀无辜的记载。

“张献忠”成为网络迷因(meme)的原因主要在于外号“阿姨”的作家刘仲敬。刘仲敬发明了一套充满了符号象征的历史观念,他认为,专制力量过于强大的国家(例如中国)里,人民会变得“原子化”,失去自我组织的能力。而这种社会将逐渐陷入不可避免的大动乱中,这就是所谓“大洪水”。“大洪水”到来时,就会出现无数残忍嗜杀、试图彼此吞并最终建立起新的专制帝国的叛军领袖,没有自组织能力的民众,绝大多数都会被叛军领袖们当作“两脚羊”消灭掉,而这些叛军领袖就被统称为“张献忠”,他们是“大洪水”降临的征兆。

刘仲敬的观点最早在豆瓣、人人网等网络社群中传播,这些社群中的网民将刘仲敬的理论称为“姨学”。亲体制的网民嗤笑刘仲敬预言的“大洪水”永远也不会到来,就像一些西方学者预言的“中国崩溃”永远不会到来一样。而反体制的网民中“姨学”话语却颇有一些人气,这种人气倒未见得是由于他们有多么认同刘仲敬——刘仲敬主张的专制帝国瓦解,汉族分裂为多个民族即便是对于绝大多数“反贼”来说也过于激进了——而在于刘仲敬的言论对于专制帝国的彻底批判。

刘仲敬本人的豆瓣账号“数卷残编”在2014年被封禁,但是“姨学”中的一些具有迷因潜质的词语,例如武德、费拉、诸夏、大洪水、瓦房店、张献忠(甚至“做题家”一词最早也起源自“姨学”)等,则进入了广义上的“反体制直男网民”群体,甚至渗透到更大的范围中。

对“反体制直男”作一个不绝对精确的定义的话,他们通常可能有如下特征:

与竞技体育忠实观众(例如从李毅吧、雷霆三巨头吧等百度贴吧发展出的群体)、电子竞技爱好者(例如起源自斗鱼6324直播间的“狗粉丝”)、音MAD圈等群体有关联;

受“小粉红”崛起(大约2015年)之前以反体制为主的网络舆论氛围影响;

热衷于“内涵”,也就是使用各类网络迷因(谐音转写、双关语、反讽、表情符号、表情包等),一方面是为了让自己的言论显得更“高级”,一方面是为了规避审核。

部分激进群体会使用网络暴力(例如集体辱骂、编造假信息、公布个人信息等)。

以“张献忠”为例,热衷于讨论政治的“神友”(已经被封的百度“神奈川冲浪里”贴吧的网友)比较能代表这一群体的社群。姨学词汇“张献忠”在这些反体制网民手中,衍生出了多种变体。例如有人把毛派网民向毛泽东致敬的名句“不必时时怀念我,也不要指望我回来,我离开以后,你们就是我”和四川梓潼的张献忠塑像组成表情包;有人将“屠”替换为“图”,进一步替换为大陆著名少儿动画《大耳朵图图》中的主角,创造出“早该图图了”;有人把张献忠和科幻游戏《战锤40K》中残酷嗜杀的邪神恐虐结合在一起,称他为“恐虐的神选战士”。

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就这样通过一种充满争议的历史理论,最终演化成了碎片化的网络迷因。

张献忠。图:网上图片

中国到底“献忠化”了吗?

“张献忠”三个字与王朝的败亡直接相关,将自杀式袭击者称为“张献忠”因此也就变成了一种蕴含政治意味的隐喻。

刘仲敬“肉身翻墙”已久,他提出的一系列概念也早已不新鲜,为何“张献忠”一词在近期引发关注?

短期诱因是自5月以来中国大陆集中发生的一批残忍的“自杀式袭击”事件。例如5月22日,辽宁大连31岁的男子由于投资失败驾车撞击无辜路人造成4死3伤;5月29日,江苏南京一名41岁男子由于感情纠纷驾车碾压前妻、还袭击无辜路人,造成7人受伤;6月3日,广西柳州一名42岁的男子由于感情纠纷刺死一对母女;6月5日,安徽安庆一名25岁的男子因悲观厌世持刀随机杀人,造成6人死亡;6月7日,上海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39岁的姜姓教师因工作纠纷刺杀了学院党委书记。

这些事件中的凶手动机各异,行为模式也各不相同(5个案件中有3个袭击了无辜路人,有3个袭击了特定受害者),而且考虑到中国14亿的人口规模,这几次案件也很难说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但是,这些案件都是毫无征兆的突发事件,因此网络监管部门很难进行实时管控,目击者拍下的血腥影像、聊天记录中似是而非的案情描述通过微博、微信群聊等多种方式直接展现在一般民众的眼前,惜字如金的警方通报很难完全回应民众的关注,如果还有随之而来的网络禁令,更会催生民众的阴谋论想象。

近年来的简体中文网络上,针对暴力犯罪案件的一种常见声音是“我不想听凶手的故事,我只想让他死”,而且事实上传统媒体在越来越严苛的监管压力下也基本不再对这类恶性案件进行较大篇幅的报道,但是这种案件带来的心理冲击非常强烈——每个人都有可能是自杀式袭击的受害人,而犯罪嫌疑人一般都是在经济或者心理层面陷入绝望的人,他们在行凶之前就已经怀着必死之心,因此重刑主义无法威慑潜在的凶手,前文提到的那种言论也就无法为一般民众提供心理安慰。

而采用“姨学”式话语,把这些犯罪嫌疑人称为“张献忠”则很有解释力。自杀式袭击者和张献忠虽然在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上差异悬殊,自杀式袭击者显然也不具备刘仲敬口中那种“大洪水”的破坏力,但他们在精神失常、报复社会这一点上有很强的共性。更重要的是,“张献忠”三个字与王朝的败亡直接相关,将自杀式袭击者称为“张献忠”因此也就变成了一种蕴含政治意味的隐喻,也许政治冷感的普通人尚未注意到这个比喻,但是关注公共议题的人,无论持亲体制还是反体制的立场,看到自杀式袭击的新闻网页评论区里偶然冒出的“张献忠”时,都不能无视“也许无数个张献忠就潜伏在我们的社会里”这个梦魇。

网民与监管部门的游击战将走向何方?

以中国历史作为比喻可以迷惑审核员,而且即便审核员识别出了这类比喻,删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前文中已经提到,“姨学”词汇在简体中文网络上的流行,本身就与网络审核力度加大有关。监管部门越是限制网民们讨论当下的中国,网民们就越是会发明出更多的比喻手法。不仅反体制的“姨学”大量地从帝制中国中选取喻体,亲体制的“入关学”也是如此——它甚至和“姨学”一样选择了明朝末年作为喻体,只是比喻的视角全然不同。

以中国历史作为比喻可以迷惑审核员,而且即便审核员识别出了这类比喻,删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些喻体通常存在于官方的历史叙事里,完全抹除有一些难度。本次针对“张献忠”的清理行动,就很难说彻底。部分账号被禁,一些站内搜索关键词消失,然而如果用谷歌搜索仍然可以发现很多关于张献忠的讨论文章,各种表情包也仍然出没在聊天群组和评论区。

审核之墙也许终究会彻底抹除“张献忠”的存在,但是可以预见的是,网民们会继续“污染”其他的历史人物——就例如说黄巢——这场围绕着历史的游击战,也许会一直持续下去。

Source theinitium.com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