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现场|五常:被洪水淹没的大米产区

图片现场|五常:被洪水淹没的大米产区

nikorr 三联生活周刊 由“微信搬运工”搬运(点击进入)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图文 | 黄宇

从哈尔滨西站走出来,已经晚上十点多,刚出站就下起了雨,八月的哈尔滨夜晚才十几度,淋着雨一丝寒意,同时出站的旅客抱怨“八月了还在下雨”。

通往五常的公路被水淹,当地政府连夜抢修,于是我在哈尔滨住了一晚,等6号通路后才进入五常。

哈尔滨通往五常的公路,叫吉黑公路,南通吉林省的舒兰市。大部分路基是修在一条缓坡的山脊上,这片小缓坡算是长白山余脉靠近松嫩平原的交界处,所以地势较高,大部分没被水淹,只有九三收费站附近的一处低洼,因地势陡降,被水淹断了路。

龙凤山附近的优质产区,本次洪灾有很多稻田躲过一劫

与这条吉黑公路平行的,也是通往吉林的铁路,这条铁路是由日军侵华时修建,日本修建了南通长春,北接哈尔滨的交通线。现今铁路基本在老铁路上翻修,但这次也被水淹了,导致局部铁路网中断,可见水位之高。

修建了近百年的铁路被淹没

一路过来,我经过了五常大米最优质的产区——民乐乡,据说民乐米一直是贡米,水稻收购单价平均高于其它乡镇五毛甚至一块钱。但这次民乐的水稻受灾面积很大,村民也已全部转移。

米家屯附近的村民来看水势,这里是五常大米的优质产区

我问路过的村民,他们觉得今年的雨跟往年有什么不同。村民说:往年的雨,是下一阵停一阵,今年是瓢泼大雨连着下了三天,没断过。但最大区别是云,东北地势平坦,下雨天一眼望去,可以看见一团团很厚的云层。但今天不同,今年的云是特别均匀,整个天空呈同一种颜色,看不到云与云之间的分界线,好像天空被什么罩住了一样。旁边的村民搭腔:“这是台风云,是特别大的一朵云被吹来了”

只能远远地看着米家屯的优质水稻淹没在水中

我好奇的问当地人,在五常种水稻是不是特别赚钱,因为全国人民都知道五常大米。村民说过去是这样,但最近几年不一定。因为俄乌冲突之后,进口量减少,玉米价格从五六毛钱变成了一块五左右,而水稻的价格才两块多,即便是五常最好的产区,也就三块多钱一斤(水稻收购价,并非大米价)。

被拉林河倒灌进来的稻田

水稻跟别的农产品还不一样,春天一颗颗苗栽下去,工序复杂,用水量大,近些年五常的水稻种植面积越来越大,本地水库除了供应灌溉,还承担着整个哈尔滨城市用水的任务,保险起见总得多留点儿。等到旱季要控制农业用水时,还得跑去吉林的水库买水引进来灌溉。水稻挑田,得地势偏低,靠近水渠的地方才好种植。但玉米是耐旱作物,可以在各种田间地头,半山腰上种植,日常维护只需要勤快点锄草就好,在东北的气候环境里,玉米的灌溉靠老天爷下雨就能基本保证。

被淹没的水稻

躲过一劫的水稻

五常东面是一群绵延的大山,叫张广才岭,是长白山的余脉,虽然山不小,但跟长白山一比,就只能被称为岭。

张广才岭

张广才岭不仅是黑龙江与吉林两省的地理分界线,还是这一大片农业区的水源地。张广才岭的东面是牡丹江市,南面是敦化市,西南是蛟河市,正西面是舒兰市,西北是五常市,北面是尚志市。

在张广才岭的山脚下,几乎每个城市都修建了自己的水库,一来保障城市用水,二来可以扩大农业种植面积,也让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得到很大改善。

这两位村民各有几十亩田,洪灾中损失惨重,只好来水边捞鱼,补贴家用

跟平原不同,山区一下雨,水是存不住的,顺着河沟就流走了。早年的东北,因为农业灌溉用水不够丰富,多以种植玉米大豆为主,但新中国50年代的水利建设,让农业用水开始增多。

东北地势平坦,水灌进来后,就只能等着慢慢排走,短期内很难做到

哈尔滨原本在松花江里取城市居民饮用水,前些年松花江上游的一次苯泄露后,哈尔滨开始计划修建专用的饮水水库,本计划在龙凤山水库的基础上扩建,但考虑到周边的村镇和农田拆迁问题,于是在山的南侧新建了磨盘山水库。

龙凤山水库

龙凤山水库,现在调为最小出水模式,但依然感觉到水势凶猛

得益于张广才岭优越的自然环境,这两个水库的水质都非常好,不少村民甚至自豪的说,五常大米之所以能傲视群雄,很大程度是因为这两个水库的水质上乘。在五常人嘴里还流传着,用水库汇入后的河水灌溉水稻,温度更适宜,比冰冷的地下井水灌溉出来的要好吃,正因为水温和矿物质含量不同,所以影响了五常米的口感。

龙凤山和民乐村的大米,都是两个水库的直接受益者,这两处的水稻收购价也高于五常其它乡镇。而五常很多地势较高的水稻田,因为没有水库,所以采用地下井水灌溉,收购价格就偏低,因为当地人觉得井水灌溉的大米味道稍逊一筹。

安家村的米家屯,这里也是五常大米的优质产区

洪水淹了村子,大人在忧心庄稼损失,只有懵懂的孩子还能在水边抓小青蛙玩耍

但今年的水情,却让五常农民绝望,8月正值水稻扬花授粉,田里需要干旱一点才行。龙凤山一位在现场统计受灾情况的村干部说,其实7月断断续续下了20天雨,水库却一直没怎么放水,也是考虑到进入8月需要水少一点,才有利于庄稼——“大米是五常的核心产业,我们没有理由不保护农民利益”,但从2号开始,突如其来的3天暴雨,让水库负荷猛增,紧急泄洪。

我来到龙凤山水库前,想看看当地灾情。龙凤山水库的水域面积有60多公里,局部气候跟城里略有不同。这里的雨下的早,2号下午就开始下小雨,到了晚上就变成暴雨,连着下了三天。

龙凤山,被水淹的稻田

龙凤山镇的房屋,是受到水库泄洪直接冲击的,很多房子被冲垮,在当地组织水稻种植合作社的村民赵志忠说,解放前他父亲8岁的时候从北大荒逃难来五常,最早落脚在杜家镇,听说龙凤山这里地势高,人少地多,就来这儿垦荒扎根。解放后新中国大兴水利,58年开始在龙凤山修建水库,那个时代全靠人背肩扛,事故频发,可以说这座水库完全是用人命修出来的。

龙凤山水库下的第一排房屋,被泄洪水流冲的面目全非

龙凤山水库下第一波被洪峰冲垮的房屋主人胡峰

有了水库,山上的农业有了稳定水源。直到70年代五常才开始尝试水稻种植,经过了十几年的不懈发展,改良品种,这才慢慢打出了五常大米的名气。

赵志忠初中毕业后,就投入到生产队的建设中,每天勤勤恳恳做工,交工分,修水渠修闸门,可以说他是看着这里的水稻产业如何诞生,如何发展兴旺。

赵志忠和村民一起查看受损情况,他的语铭种植合作社也在网络销售五常大米

但3号晚上水库突然大开闸,汹涌的水势放了三天,把下游很多房屋和农田冲垮。赵志忠的心血也打了水漂,被淹没的庄稼肯定绝产,被泡着的稻穗好多都已经开始变黑,产量必定大打折扣。

看着满目疮痍的村庄,检查灾后损失的村干部心情复杂,“不宣传灾情,外界不知道东北的灾这么大。宣传了,又怕影响五常大米的口碑”,“农业跟其它产业不同,一泡水就全完了,其它产业灾后还能继续生产”。

龙凤山,被水淹的稻田

两个水库放水泄洪后,让拉林河的水位整体上升了五米多,河水倒灌进了沿线农田,东北平原毫无遮挡,大水逢低涌入,淹没低洼处的农田。503国道南侧,一排被淹的房子前,有位老大爷愁眉紧锁,嘴里喃喃自语:“谁让你在人家下游,淹了活该”。

涨水后的拉林河,这里可以看到五常很多被淹的村镇

原来这里的水深处有个村子叫朱家屯,这位大老爷也姓朱,已74岁。祖上来自山东莱州某县的朱家屯,祖辈早年闯关东时,在这里跑马占荒安顿下来。老朱家来五常时,还是日据时期,当时的五常只有一个小小的火车站,这里的铁路南面通往长春,北面通往哈尔滨。

老朱家觉得是个好地方,就在这里垦荒,发展至今有了10多亩地。近些年水稻经济效益好,于是儿子又从别人手里租了10亩。靠着这20多亩水稻,能产出2万多斤稻子,每斤卖2块多,每年抛去成本到手能赚4万块钱,养活一家老小5口,也算是能维持正常生活。

面对黯然神伤的朱大爷,我想了很久,还是给他拍了张照片

但这一切都从4号晚上改变,3号下了一天雨后,第二天情况就不对了,朱大爷发现院子里有了积水,4号凌晨1点,村里开始通知转移,一家人连忙收拾,等到凌晨3点多时,水就已经很大了,这才得知,上游水库紧急泄洪,加上大雨造成城市内涝,水排不出去,河水就直接倒灌进了村。

水稻没了,在水里抓点鱼,还能换来一点收入

朱大爷带着全家5口人连夜往城里亲戚家转移,还得安慰老伴哭也没用,只能等水退后再来计算损失。他今天从城里过来,就是想看看水退的怎么样了。我问这个损失能怎么补偿?朱大爷告诉我,农户都强制购买了保险,一亩地5块钱保费,但必须在颗粒无收的情况下才能赔偿,且一亩地最多补偿300块左右。

他们家的田,租金1000多一亩,化肥柴油人工摊下来1000元一亩,保险赔偿远远不够。

被泡了一半在水里的农田

在不同地方都看到有人在抓鱼补贴家用

聊着聊着,朱大爷的语气有了变化,开始自嘲:“早知道闯关东时,老朱家在火车站附近搭两间棚做别的了”——接着用亢奋的哭腔说:“可我们农民世世代代就知道种田,直到现在也是,一遭灾就全完。”

拉林河边,被淹没的农田

排版:佐伊 / 审核:王海燕 然宁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