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被线上遮望眼,线下广阔大可为——答一位同志的来信

勿被线上遮望眼,线下广阔大可为——答一位同志的来信

🔥烈火🔥

同志你好:

首先衷心感谢你对烈火的信任和支持,愿意以来稿的形式剖析自己的心路历程,并真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困惑与思考。警察能够限制你的肉体的行动,却不能限制你那颗仍然火热跳动的心脏,我们能感受到你的心仍然和全国各地的革命者们站在一起,仍然在与大家一起思考和探索革命的未来。

同样是革命道路的思考和探索者,谈不上答疑解惑和指明方向。我们只能尝试着说明我们对同志提出问题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够共同交流和探讨。

关于同志的困惑,我们理解最核心的问题在于革命形势和革命路线的问题。囿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很多同志对于革命形势的观察主要来自于线上,线上的群组发展一方面规模越来越大,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另一方面正如你所观察到的也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问题和障碍。对于线上的问题和障碍我们不做评价,但我们的总体观点是线上的左翼群组发展就像是水面上冰山的一角,是远远不能代表总体的革命形势的。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加以说明,根据教育部统计的数字,2022年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3亿人,其中学前教育0.46亿、小学在校生1.07亿、初中生0.51亿、高中生0.27万、中等职业教育0.13亿、高等教育0.47万。理论上来说,学生工作的基本盘可以从初中生一直到高等教育,覆盖人数超过1亿,如果按照1%的人思想开始左转(这个数据当然不准,但不妨碍粗略测算)对应100万人的潜在左翼,而线上的左群(虽然人数接近2万,但实际上并不都是左翼,而且如果谈到活跃人数的话要打一个很大的折扣)满打满算也只占其比例的2%,实际上比例要低很多。

线上确实能起到一定的联系交流作用,也有一些“宣传”成果,甚至有一些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形成不同程度的组织,但是线上的组织能够锻炼能力、培养人达到什么程度,以及未来真正参与线下实践的成果能达到什么程度都是一个大大的未知数。

我们对于革命形势的估计更多是源于目前通过线上的手段与很多线下小组的接触与交流的成果,结果是很令人振奋的。

就我们所接触的情况来看,虽然接触面还比较有限,但是已经可以明显感受到,经历了上一轮的洗礼之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小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大部分在自发生长,而少数先进的学生小组已经从自发走向自觉。这种自觉体现在,这些先进的学生小组已经明确把融工作为自己小组的目标。这一转变不能不归功于上一轮斗争中那些融工的知识分子的激励,这是上一轮斗争留下的宝贵财富。同时这种转变说明,当前,思想最先进的那一批学生已经明确抛弃个人对于未来小资生活的任何幻想,愿意直接投身到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的道路上。“革命”对于他们不再是抽象的、似乎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现实的、具体的迫切在眼前要做的事业。这些学生小组一旦发展壮大,未来一定能够为融工事业培养出新生力量,结合目前工人自发运动的不断高涨,未来一定能够真正推动马列毛主义思想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我们共同的认知是,目前革命最主要和最迫切的任务是到产业工人中去宣传马列毛主义,并把工人组织起来。做工作的方式只有通过知识分子融工才能够完成。学生小组的发展必须与这个最主要最迫切的任务结合起来。所以学生小组的发展既不是在学生群体中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也不是搞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而是从学生中筛选出先进分子,并把他们培养成为自觉并有能力融工的知识分子(学生运动如有条件也可以搞但仍然作为筛选先进分子的手段而非目的)。

通过这样的方式,革命的长远目标就与学生小组的现实目标结合起来,学生小组的工作与现实的革命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有了清晰的目标和路径,我们就不会再政治抑郁,而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当前的工作中去。

同时我也算是解答了你的其他问题,比如我们要争取的首先是工人,当学生小组培养的人参与融工时他是直接争取工人的支持的,而且马列毛主义也只有在工人阶级中才能真正生根落地。这种在融工过程中同吃同住、甚至一起参与斗争的影响其深度远远超过宽泛的“宣传”的效果,而且随着时间累积力量会越来越大,影响会越来越广,直到量变引起质变。那么现实中所谓“争取群众舆论支持”的问题实质上方式已经变化了。而且,线上的群组不管如何发展,未来也必然要到线下去落地生根,那么那个时候所有的错误都会得到修正,因为不管线上吹的多么天花乱坠,线下落地的时候只有正确的路线才能生存和发展。

以上是我的一些思考,不知道能否回答你的疑问。有问题欢迎继续来信交流。

烈火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线上的交流平台,主要目标是为致力于正在尝试探索开展线下工作(主要是线下学生工作)的同志或是已经开展起线下工作的小组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同时兼顾一些线上的宣传工作。欢迎大家通过机器人或者填写问卷与我们取得联系。


下附一位同志的来信:

硝烟落地的反思与彷徨——中国左翼运动向何处去?

我父亲是一个思想开明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曾参与过1989年的学潮,甚至按照他所理解的马列毛主义理论到工厂动员工人进行罢工,虽然最终没成功但足见他是个相当有见识的人。

从小受家庭熏陶我把读马列毛著作和相关历史当消遣和乐趣,对革命导师们参与革命的历史内容生来就有好感,也很向往自由且充实的大学校园生活,希望能像我父亲和革命导师一样在学校做一些对社会进步有用的事情。

早期由于在网上没有自己希望看到的那种投入实际学生工作和工人维权的左翼,看到更多的是寄希望于薄熙来的保皇派老左,当然也更不喜欢右翼自由派,所以那时很少参与线上讨论,只是自己学习自己思考,同时帮助自己认为的难以发声的弱势群体(比如参与一些残疾人慈善方面的工作,以及做一些LGBT方面的线下救助)

上大学后加入了某高校的左翼学生社团,在社团内的集体学习以及经过一些事情(塔吊工人罢工、陶崇园事件、岳昕事件、佳士工人运动、北大马会保卫战、声援外送江湖骑士联盟盟主等)并参与相关维权群组后在政治上进一步觉醒、左转,并亲身投入到所在高校的马会保卫战当中,也看到了运动当中马列毛主义革命者在实际斗争中存在的很多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在与小资产阶级民主派、资产阶级自由派、保党救国派争夺群众支持方面经验严重不足甚至常常会落于下风,其次就是部分人盲目排斥外媒致使信息传播受限。后者很好理解,下面就前者展开具体论述。

由于相关事件往往会吸引来自各种不同政治观点的人注意和声援,因此相关群组中也往往是鱼龙混杂,大部分人是立场并不明确的热心群众及各种非马列毛主义立场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资产阶级自由派和各种“左”、右倾的自称马列毛主义者的机会主义者,而真正彻底的马列毛主义革命者往往是少数,难以与实际经验和舆论宣传经验更丰富的各种非马列毛主义革命派的派别相抗衡争取到运动的主导权,更有甚者某些群组在运动热度过去后即便没被封也变成了各种非马列毛主义革命派别继续渗透和影响中立群众的基地,让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即便是一开始就由马列毛主义革命者组建的事件的相关群组,也陷入了“左”的盲动主义当中,像声援佳士工友、工号51这样的群组不仅没有公开反思当初右倾机会主义致使宝贵的舆论阵地丢失、让维权群聊及相关群组成为各种自由派和机会主义思想温床的问题,甚至还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完全放弃学生工作,视所有较好家庭出身的学生为脑力劳动小资加以排斥,在把校园学生工作阵地拱手让给自由派和机会主义者的同时还鼓动中学生甚至小学生在缺乏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无意义的融工,这些行为严重败坏了马列毛主义革命派的形象,也使得后来者吸取此前线上线下革命活动的教训变得更加困难。

我早就淡出了运动也不可能有什么实际作为了,因为已经被晶哥喝茶过并被要求写了保证书,需要定期汇报自己的情况。

但我依然在线上默默关注着网络左翼圈子以及实际维权斗争的进展,然而现实让我非常彷徨和失望,因为看上去不仅声援佳士工友群、北大马会群、高校维权联合群、工号51群等当年斗争的中心走向了没落,而且后来的网左比起早期的左翼学生更轻视学生工作和群众工作,每天陷于互开左籍的无意义骂战不能自拔,不仅不敢直面来自安托西修和各路自由派的理论挑战而且完全脱离了实际维权斗争。

即便是后来白纸运动取得阶段性胜利也没有让我觉得很高兴,因为感觉这种去中心化的运动模式虽然有马列毛主义者和工人、学生、市民的参与,但来的快去得快,难以形成合力,改变不了什么本质上的事情,与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相去甚远,甚至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合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这些都让我陷入了相当的政治抑郁,但大部分现存的网络左翼小组及其政治报给不了我答案,我也是最近才通过朋友介绍了解到烈火学联是电报上少有的一方面支持融工同时另一方面又在推进学生工作的,因此投稿给你们,希望你们为我答疑解惑,指明前进的方向。

—————————————

🔥烈火🔥

想要在身边开展学生工作建立小组的同志欢迎加入烈火学社交流和分享 

电报群: @liehuoxueshegroup

电报频道1:烈火学联频道

电报频道2:烈火资料库

电报频道3:烈火评论

联系管理员填写问卷,可参与频道、讨论群管理。欢迎给频道线上投稿,发给频道公邮(gnlUjdnaaw@proton.me)。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