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之后,《如懿传》为何踩中了时代的雷点? - 端传媒 - 最新

六年之后,《如懿传》为何踩中了时代的雷点? - 端传媒 - 最新

端传媒 - 最新

「播映初期,对《如懿传》的诟病迅速消退了,但如今在中国,观众们将吐槽《如懿传》变成了一股风潮。」

特约撰稿人 张晓琦

《如懿传》剧照。图:Imagine China

【编者按】《如懿传》为中国2018年播出的清朝古装宫斗剧,耗资巨大,曾以周迅的片酬为话题引起关注,后因政府批判宫斗剧被数次下架。当初的负评很快散去,但在六年之后,中国网友热衷于各种吐槽《如懿传》的短片和迷因,吐槽《如懿传》已经变成一种“学问”,一部六年前的古装剧,为何现在迎来了吐槽热浪?作者试图从现今中国社会对阶级、婚姻及女性处境的意识转变来分析这部电视剧的缺陷。

对旧剧《如懿传》的吐槽成为今春内娱一桩罕事。此风潮肇始于2023年7月B站有一位叫做“没事卡了”的游戏主播,制作了一则用《模拟人生4》重现《如懿传》场景的片段,随口吐槽了《如懿传》的剧情不合理。《如懿传》粉丝前往攻击,言语间指主播并没有认真看剧,“没事卡了”随后制作了十几期节目逐集分析该剧的缺点,此后影视区下场吐槽的up主逐渐增多,吐槽《如懿传》成了热门话题。至今年2月时,《如懿传》吐槽内容开始遭遇周迅工作室的投诉举报,不少节目陆续下架,此举引来了B站网友的愤怒,本已衰颓的吐槽之势重又燃起愈演愈烈,甚至此前未有创作的素人也加入进来,最终冲上微博热搜演变为全民玩梗狂欢。

失败得毫无价值

《如懿传》在2018年播放时已有争议,初期主要集中在剧集开头周迅的少女扮相,剧集设定与史实的谬误,此后关注度逐渐消褪,无人问津。不料却在6年后因吐槽黑红,很多人当年没看过《如懿传》却爱上了看吐槽,乐此不疲。在不同的网站上,吐槽内容从剧情、角色、服饰、妆造、历史、文化乃至心理批评不一而足蔚为大观,这些内容现已被戏称为“如学”。

六年之中,社会环境、风气与人们的意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剧作错舛发生了新的化学反应,其中尤以阶级意识、婚恋观与女性意识为盛。

风潮发酵至此,其中有民众的逆反心理,有二创被阻遏及观看乐趣被剥夺的激情迸发,但根源仍旧在剧作本身。剧集预设主题“兰茵絮果”“婚姻围城”无力呈现,剧情与人物错乱缺乏统一逻辑,缺乏古代社会文化常识、不符合历史却宣传历史正剧等等。六年之中,社会环境、风气与人们的意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剧作错舛发生了新的化学反应,其中尤以阶级意识、婚恋观与女性意识为盛。

“婚姻围城”“兰因絮果”不适用于这部剧。有进有出才是围城,只能进无法出的是监狱,多数古装剧中帝后之间不是今天的夫妻关系,而是比君臣更严苛的主仆。任何想以现代关系比附的刻画,都只会沦为“洗白”而非剧方一直宣称的“反封建”。即便以现代视角而言,如懿与干隆的“兰因”也单薄苍白到几乎无法令人感知,除了反覆吟诵“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外别无他物。没有志趣相投、心有灵犀,没有同心戮力共度难关,只有将送支簪子、题字人人有份作为独宠、打进冷宫任由蛇咬火烧作为保护;而对那些并非真爱的妃子,不是晋位分就是抬旗,就算坏事做尽也不过幽禁在自己宫中,而不是送去冷宫涉险。仳离的“絮果”,如懿的失败无法予人冲击,而并非一些人批评的“观众只爱看爽剧只想通关成功讨厌失败”。

《如懿传》剧照。

数古装剧中帝后之间不是今天的夫妻关系,而是比君臣更严苛的主仆。任何想以现代关系比附的刻画,都只会沦为“洗白”而非剧方一直宣称的“反封建”。

文艺作品不能教育人只能征服人,首先必要正视人性。人就是喜欢成功多过失败,因为直接关乎利益乃至生存;也并非所有的失败都具价值,更多时候就是技不如人。失败天然就比成功难拍,必须有能超越世俗的人性光辉闪耀,而并非“我输我高贵”“我弱我有理”。“少年郎”没表现出什么值得“爱”的品质,以及这种品质在环境下的消亡,女主的爱情显得廉价而莫名,“理想主义者”的人设更加站不住脚。

没有人会拿“恋爱脑”来讽刺《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即便后来大家发现段小楼是个假霸王,是因为这段感情有扎实的现实基础与明确的想象模型,与程蝶衣对京剧的痴迷相互交融,在虚实空间中成为一种独立存在,蝶衣本人也在这种情感中焕发出了最大自我,他的坚守与抗拒,他与环境的冲突奏出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最强音。因此当宝剑落地一代名伶应声而亡,会令观众无限扼腕唏嘘。

她所爱的,似乎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叫做“男人”的抽象物。她在父母、儿女、朋友死时都并不十分难过,只在凌云彻断根时爆发出了最强痛感。悲伤当然不只强烈外化一种表现方式,哀莫大于心死不是不可以,但需恰当。

但如懿对干隆的爱,不仅缺乏现实支撑,观众也无从得知她理想的情人是什么样的。干隆家暴嫔妃、强奸她的好姐妹海兰、给她的同路人意欢用避孕药都不影响她对少年郎的观感。她所爱的,似乎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叫做“男人”的抽象物。她在父母、儿女、朋友死时都并不十分难过,只在凌云彻断根时爆发出了最强痛感。悲伤当然不只强烈外化一种表现方式,哀莫大于心死不是不可以,但需恰当。

永琪死后,匆忙赶来的如懿被暴怒的皇帝褫夺皇后册宝,她没有对养子早逝的痛彻心扉,甚至没有安慰一路扶持她的海兰,转身离去。而正在经历丧子之痛的海兰,刚刚还在因为胡芸角的告发,为她向皇帝陈情据理力争。海兰为救她出冷宫,不惜怀着孕给自己下朱砂,多年来与她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如懿对海兰的付出没有多少感谢,甚至没有为她因妊娠纹再难获宠想办法。不管如懿和凌云彻的情感是哪种性质,不管她是单纯为凌的不幸而难过,还是掺杂着为干隆变得如此残暴恶心而痛心,这一情节的象征意义都非常强烈:对于阳具的崇拜。

妇德与沽名钓誉

体现如懿与皇帝情分有几个情节。一次是她过生日时为其母李金贵求追封,惹得干隆大怒拂袖而去,之后又依言行事,说只有她了解他的真正需求,虽然此前从未对皇帝思念生母做铺垫,短短几句话中也前后矛盾,说自己敬她爱她怨她,但从来没见过她连长什么样都不知道——那这敬爱怨从何而来?母亲也这么抽象吗?剧集希望传达的信息是情意相知,但观众感受到的却是浓重的“劝诫”意味。此后的鹿血酒事件与之类似,让皇帝在暴怒之后再次出来为她唱赞歌:人人都是花团锦簇的热闹,只有皇后是令人清醒的冰雪。在这些剧情中,突出的不是情,而是礼,是她比相比于其他“妖艳贱货”的道德优越。当她下跪直谏,甚至与士大夫的迂腐有了勾连——为丈夫被“小三”勾引怒火万丈,为皇帝被奸臣所惑痛心疾首。

《如懿传》剧照。

不管如懿和凌云彻的情感是哪种性质,不管她是单纯为凌的不幸而难过,还是掺杂着为干隆变得如此残暴恶心而痛心,这一情节的象征意义都非常强烈:对于阳具的崇拜。

当众让皇帝下不来台,可能是忠肝义胆,也可能是讪君卖直,却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失宠被内务府苛待,弹压身边人的不满闭门刺绣;面对他人栽赃陷害,不积极脱罪而是臣妾百口莫辩,这不是不争不抢而是认同秩序,懦弱无能。教育永璜熟读《史记》与御诗讨皇阿玛欢心,教育永琪韬光养晦,这都是生存经验而非风骨识见。放任阿箬对他人冷嘲热讽,导致她受罚反水乃至自己被贬进冷宫,这是驭下无术识人不明——如何担得起六宫之主的职责?尤其是开头姑母之死的情节,皇帝有心抬举景仁宫以制衡太后,她作为皇帝的真爱,上代皇后的侄女,在有前朝重臣的支持下,竟然背刺皇帝帮助太后达到目的,甚至要太后赐名,这种行为已经到了令人难以评判的地步——以及在姑母被太后毒死后仍对太后舍命相救。如果说是为了在后宫生存,皇权巅峰时代的皇帝竟然弱势到这种地步吗?有姑母的支持与牵制,不比她毫无靠山独自面对太后强吗?在这一过程中,在亲情(姑母)、真爱(皇帝)与生存(太后)之间,她有过一丝一毫的犹豫吗?

在这个故事中,你看不到如懿的理想是什么,底线在哪里,为了捍卫理想付出了什么代价,何谈理想主义者?更没有什么美好的人性、珍贵的精神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被毁灭,也就无所谓悲剧。她甚至连普通的情绪都没有,行动准则无非生存,理想无外男人,而且不是具体的人,因为她不在意这个男人品行有多差,或者说她追求的,是“妻子”这个位置,“在意的只有情分而非位分”就失去了说服力。她得意于自己是真爱其他人只是玩物,在皇帝痴迷寒香见时破防,在皇帝南巡招妓时终于无法自欺欺人继续做梦。如懿拒绝服药提前结束生命,电视剧不厌其烦地渲染老年干隆念念不忘结发之谊,再次肯定“真爱”——这就是个“追妻火葬场”的故事。至死所求不过男人心中的地位,是用生命投诚而非觉悟。就像士大夫的死谏与“反封建”无关一样,不管在生存主义者眼中,“不顺从”是多么一件惊天大事。

一个真的理想主义者,既定秩序的反叛者,不可能完全符合这一秩序所要求的道德。既要遵守秩序的实惠又要“反叛”之名作时尚单品,不是“人淡如菊”,是沽名钓誉。

主创把“妻子”与“情分”相提并论,把妇德与爱情混为一谈,甚至把身体占有理解为爱:对于不能完全占有的弘历,让其保留处子之身直至与如懿的初夜;对于地位低的凌云彻,则以阉割的方式完成终极占有。而干隆折磨阿箬、向如懿示爱的方法,即是召她侍寝又不临幸,兼具阳具崇拜与身体占有的双重意味。整部剧中,看不到如懿的才干、性情与心志,只有一路无能憋屈到死,并将此作为道德资本,认为应该得到包括世人赞许在内的一切。如果没有得到,那就是社会太黑暗,皇帝被奸妃所惑、庸众愚昧,以至于其他角色都成了衬托她的工具人,乃至不顾人物智商与剧情逻辑,这也是观众集中诟病的一点。一个真的理想主义者,既定秩序的反叛者,不可能完全符合这一秩序所要求的道德。既要遵守秩序的实惠又要“反叛”之名作时尚单品,不是“人淡如菊”,是沽名钓誉。这是个弱者希冀以循规蹈矩乃至不断受折磨来获得名利的故事,最触目惊心的,是爱“男”与忠君、妇德与古代儒生之迂腐、现代之为爱痴狂发生了怎样的勾连。

《如懿传》剧照。
时代的雷点与呼唤

如懿想收养永璜却在皇帝提出要求时并不答应,以教一个孩子自戕来获得。嘴上说不在意后位,穿着姚黄牡丹衣服到富察皇后面前示威,说中宫之位在于人心;待登上后位,指责金玉妍穿正红冲撞中宫,对她罚也是赏赏也是罚。说不想儿子永璂继承皇位,却放任一众嫔妃当众表示绝无夺嫡之意,唯皇后马首是瞻。可以不管皇帝的盛怒猜疑,让五阿哥与惢心、江与彬违背圣意、担着风险给凌云彻寻找风水宝地埋葬、四时祭拜,却遵守规矩不能为意欢见儿子通融,遵循太后旨意给寒香见绝育。即便寒香见不想生,至少这个宫斗世界中,也有不彻底、更温和的避孕方式,这很难不令人怀疑她早有此心顺水推舟。惢心陪她在冷宫捱苦,被带往慎刑司她连站都没站起来,检查断腿伤势后一心洗手护甲。海兰一路为她保驾护航不惜危及自己的孩子,在皇帝必会要凌云彻命的情况下除掉凌以免她遭受重创,她从此与海兰疏离,不顾最后一根稻草是自己在梅园主动搭话,始作俑者是皇帝,与干隆戚戚作别“花开花落自有时”。

电视剧想表现的是如懿淡泊名利、重情重义,得到了所有“好人”的拥戴,很多观众看到的,却是她的自私冷漠,尤其是对下位者的漠视。也许是把如懿从最早小说中的黑莲花改为仁厚高洁,却没有更改基本剧情导致了这种状况。看重清誉多过情意,却并不拒绝情意带来的利益。坏事都由别人做,如懿只需坐享其成。简单把其他角色变成工具人无法真的改变女主本性,只会把她变得虚伪——后宫凶险万丈的设置与不宫斗却能走上皇后之位的圣母本就是不兼容的。观众会把她们的行为理解为如懿欲望、行为的外化,比如海兰害纯妃、永璋、永琏,不时出现在她梦中提醒她要做皇后的姑母。

电视剧想表现的是如懿淡泊名利、重情重义,得到了所有“好人”的拥戴,很多观众看到的,却是她的自私冷漠,尤其是对下位者的漠视。

与此相对应的,是女配魏嬿婉鲜明的性格特征与一条相对清晰的成长线。她家道中落、野心勃勃,被原生家庭吸血,被金玉妍折磨迫切需要改变处境。在这个过程中,她的男友凌云彻帮不上任何忙,好不容易买来的好差事被海兰造黄谣毁掉——一个曾被强奸又曾被污蔑勾引皇上的人,仅仅因为魏回皇帝话便认为她在勾引皇帝。在“姚黄牡丹示威”一事中,她因被如懿带到皇后宫中送此花被连累,即便凌云彻相求如懿也不积极救助,却说启祥宫要折磨魏,必不会让她受太重伤。及至魏嬿婉成为嫔妃一力与如懿交好,她却始终不屑,反问魏有何苦衷。

《如懿传》剧照。

如懿一方不仅造成了魏嬿婉的困境还预设了对她的厌恶,其间的傲慢与厌女均令观众不适,愈加愿意理解她的黑化(而不是剧集中给出的原因),即便这个角色的塑造也非常脸谱化,缺乏更加细腻、复杂的人性勾勒,同样有降智情节。海兰的指控已是莫须有,如懿更因她与凌云彻分手而鄙薄她,说她私自到木兰围场见皇帝是品行低劣,却不管自己也向往女子可以求去,也曾不顾太后让她在潜邸为姑母守孝的禁令,与海兰互换衣服去见皇帝。双标刺激了观众的逆反心理,魏嬿婉前期的悲惨处境、所遭受的白眼冷遇,以及相对较低的出身,都引起了作为996/007社畜的普罗大众的共鸣与怜惜,也激发了阶级意识。这与如懿对海兰、惢心的冷漠,对田姥姥赏钱的克扣和不知几十两银子的重要性,以及与皇帝轻飘飘抱怨太累想做寻常百姓结合到一起,引发了“何不食肉糜”的愤慨。其他角色不过是衬托如懿真善美的工具人,屡屡被如懿提点要安分守己,更令观众有理由和底气无视她们的恶行,抛弃剧集所给的设定。女性人物好坏由圣/娼决定,大量的女性互害情节以及对男性及其所代表权威的崇拜维护,正与近几年来风起云涌的女性主义思潮相悖。问题剧有很多,但《如懿传》在时隔6年之后,击中了社会情绪,踩到了时代的雷点。

女性人物好坏由圣/娼决定,大量的女性互害情节以及对男性及其所代表权威的崇拜维护,正与近几年来风起云涌的女性主义思潮相悖。问题剧有很多,但《如懿传》在时隔6年之后,击中了社会情绪,踩到了时代的雷点。

当女主角懦弱无能,乃至陈腐、虚伪,她的失败就难以令人同情。她与她所代表的道德都会失去生命力,而精神强悍、生机勃勃的反派会迅速获得拥趸,魏嬿婉已经被称为“奇迹婉婉”。相比于行尸走肉,最坏的真人也能得到很多人喜欢,人对生命力的向往不以任何主观意志、道德、价值观为转移。任何风潮都不免泥沙具下,《如懿传》也不例外,喧嚣沸腾中夹着对周迅的人身攻击、跟风无脑黑、各种厌女意识,以及在对魏嬿婉的推崇中暗渡陈仓自己的恶念等等。但要惩恶扬善,剧作就要令观众看到一个费尽心机爬到高位的人所付出的惨痛代价,而不是去歌颂一个拥有“完美道德”的失败者,这只会令人更加迅速地摈弃这些道德。这取决于道德作为调节人际关系存在的本质。

《如懿传》的滑铁卢堪称社会思潮嬗变的标识性事件,不仅旧道德/妇德遭到厌弃,新千年以来的“为爱痴狂”的新自由男权理念/妇德也遭到了抵制。女性独立意识与进取精神与日具增,在对文艺作品中牌坊式女性角色厌倦排斥的同时,渴望别具一格、更具复杂性的新形象,渴望照见那些勇敢而邪恶的灵魂,渴望女版于连。对“恶女”形象的渴求已经呼之欲出。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 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本文章由 flowerss 抓取自RSS,版权归源站点所有。

查看原文:六年之后,《如懿传》为何踩中了时代的雷点? - 端传媒 - 最新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