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鱼公主 第三章 注释一

人鱼公主 第三章 注释一

大師兄救命



*收留各国难民的神秘岛:集中注释于第七章。

 

*粉笔:粉笔最早的使用记录正好在中世纪,因为当时制作成本低于纸张而为人所使用。

 

*红色与黑色用于丧礼:

 中世纪的时候黑色布料用于制作丧服,黑色自古代表着死亡之意,可能的原因是很多物种(无论动植物)死亡后都会先经过腐烂,而腐烂的过程会将动植物的表面变成灰黑。而穿着黑色的丧服,也是代表着对逝去之人的哀痛,恨不得与之共葬坟墓、携手腐朽的感情。

 红色布料则是代表着耶稣宝血之意,通常会当作灵柩(棺材)的柩衣铺在棺盖上。所以红黑两色刚好是中世纪丧礼最常出现的两种颜色,这我真没骗人,我看到的资料就这么写,就是刚好撞上了贱贱的配色(也可能是故意的?谁知道呢?)

说个题外话,早期的欧洲丧礼其实不比东方这种下跪嚎哭捶地不止的状况冷静到哪。有纪录说早期的丧礼大家哭得实在太惨,已婚妇女抓掉包头发的布(当时未婚女性可以放下头发让头发自由散落,而已婚妇女却得把头发包起来,跟修女的修女长帽有点相像),与亲友互相抱头痛哭还撕扯、抓伤彼此脸颊。一整套程序下来不只伤心而且还伤身。后来教会就提倡丧礼时大家冷静点让死者安息吧,大部分时间只需要站在坟墓旁边默哀,甚至丧夫的女性只需要偶尔拿手帕擦拭两行眼泪,让人知道她心中的哀恸就行。也就发展成了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西方丧礼的样子。

 

*侍女房:中世纪的时候除了贵族或有钱人外大多人是没有自己房间的,一般的家庭或修道院也是这样。通常共同房间空间狭长,中间不隔间,顶多直接摆床(跟现在看到电影里孤儿院之类的场景很像,一间房间摆超多床)。同床共枕的状况发生在一家人中很常见,早期修女或修道士也是两人睡一张床,但是因为引发的同性恋问题太多(认真的)所以就开始分开一人睡一张而且睡觉也得穿着衣服(更早以前欧洲人睡觉是习惯裸睡比较多,这事在后期改变),后来部分新建或是超有钱的修道院才开始让修道士拥有个人房间,但也得是特例级的大修道院才有。

 这样的建筑可以省去不少用在材料的隔间,在拥挤的城邦跟有限的土地运用来说,这是最经济的方式了。所以讲究点的会让侍女住在同一间,不讲究的像骑士或是底层男仆可能就只能随便找个稻草堆睡一晚,为了怕被虫咬放点除虫的花草而已。虽说每个地方的发展与富裕程度不一样,本文的背景虽然是穷穷的边陲小邦,作为普通的军事城堡占地也不大,但住在里面的人实在不多,现有的房间够让人睡了,甚至还有客房之类的安排。

 

*缝制面罩:按照电影设定,贱贱的装备跟面罩是自己设计跟缝制的。

 

*中世纪大部分西欧人一天只吃两餐,时间大约比现在中午稍早跟下午茶稍晚的时间(后者即称为晚餐,用餐时间跟次数也会有地域差别,但大部分人主要是这两餐,「早餐」则主要是小孩和病人在吃),其他时间肚子饿可能吃些点心,但一般穷困平民或农奴可能就没什么额外吃到点心的机会。在一般城堡中掌伙的仆人地位最高,因为常有宴请其他贵族或是重要节日时请农奴好好吃一顿,「司膳大臣」(主厨或厨房中主要的指导人)与参与伙食准备的仆人在城堡中的地位重要,除了宴会食物必须体面外,也有担心厨师在食物中下毒的问题,后者的解决方法是在宴会或贵族开始吃饭之前会由「司膳大臣」自己每道菜都吃一口试毒。在司膳大臣不至于害死自己的前提下达到这种确保饮食安全的平衡。

 而在规模一般的城邦宴会或共同用膳的时间中,个人使用的餐具只为贵族准备,一起用餐的农奴或是仆人则三人左右共用一盘食物,在餐叉还没从拜占庭被十字军东征带来之前,也是几个人共用一枝汤匙(把汤舀进自己碗而不能用嘴直接凑过去喝,另外摆放汤匙时正面朝下以赶走恶魔也是餐桌礼仪,只是后者我也不知道原因),其他则用手抓食。这也是中世纪用餐礼仪中「别在用餐间抓痒,即使很痒也得趁没人注意的时候偷偷抓痒」的由来,其他也有如「不要把嘴碰过的食物放回木盘」、「用餐中间不许用手动耳鼻」、「克制打嗝」等,都是成于这样的环境(至于忌讳打翻盐罐就跟犹大背叛耶稣的故事有关,就是在著名的「最后的晚餐」中耶稣说当中有人背叛他,犹大一惊不慎用手肘打翻盐罐,这让基督信仰的地区认为若用餐过程打翻盐罐可能会走霉运或出叛徒)。杯子也是贵族才能使用,其他人(包括平民家中)盛酒或苹果汁等饮料的容器都是宽口壶,渴了一家人直接对嘴喝,杯子较少人使用(这同样看地区跟时期,杯子在后期其实普及不少,尤其用在厕所(www)。而城堡中非贵族则是几个人共用一个杯子或是壶传来递去的共同使用。毕竟在18世纪末产褥热病因被提出之前人们对细菌实在没什么概念,而且就算被提出也不被重视。一直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医学界才普遍有手术消毒的观念,更别提对传染病都还停留在推论跟猜测的中世纪了。(当时的人比较排斥痲疯病跟犹太人,后文有机会叙述)

 

*腌肉:

 跟农奴与平民比起来,领主跟贵族摄取肉类的机会比较多,主要是拥有森林领地,如果放牧或养殖的牲畜不够,还有野味可以打。在特定时节时鱼类与肉类的价格比同重量的黑面包还便宜。

 农奴跟平民的肉类取得通常是养殖较多,领主也能够从中取得肉类,当时的领主喜欢养羊,肉好吃还产羊毛,有一阵子流行养羊代替养农奴,部分地区羊的数量多过农人的数量。中世纪养的猪类似野放的山猪野猪,具有獠牙来刨树根,脾气不好还到处横冲直撞的那种圆形刺毛小黑猪,在偏山区的地方会放养,可以让他们自己上山找食物吃。牛也是重要养殖动物,奶酪等乳制品在当时被称为「白肉」,牛有农用跟食用,前者价格较贵。当时农业也养马,分骑士用跟农业用,也是前者较贵,骑士马往往贵出好几倍。当时农业用的马跟牛差不多一个价钱,有人评论当时欧洲马拉铁犁的耕作技术力气大效率好,是超越东方农耕的展现,但事实上使用马耕的欧洲土地大多是因为土质太硬,不用马拉铁犁根本耕不动。另外养殖的马肉也是可以吃的,如果真的不心疼钱吃得下的话。(顺道一题,看到有资料说当时养殖业观念跟现代不太一样,有时候会因为公畜没有阉割而让肉有股老骚味,所以好不好吃可能看运气?)

 中世纪的欧洲人虽然不是什么动物都养,但几乎什么肉都吃。什么兔子跟蛇那都是小事,西班牙还流行吃金丝雀,只是因为外型好看会唱歌传到稍微北部的西欧地区价格翻倍变成宠物而已。而打自十字军东征传入姜汁后能调理的肉又更多,其中受其影响最有名最华贵最具排场与观赏要素并且只有极为尊贵的贵族吃得起的鸟类肉——我打算第七章再公布(靠),总之是现在有些难以想象的东西。

 但之所以说农民跟平民还是吃养殖的多,这是因为森林多半为领主所有,开不开放给民众狩猎还要看个别地区差异。例如善用弓箭的英国人在中世纪时期国王颁布《森林法》规定百姓不准盗猎森林的猎物,让鹿群自由生长,所以人们当时即使面对着一整片森林也不能狩猎,就算鹿跑出来吃掉农民的作物也不能射杀,只能自认倒楣。

 那如果真的铤而走险对国王的鹿下手呢?

 没被抓到就算了,如果被抓到会遭受严重程度处刑,最严重者比照杀人罪直接被杀头。而情节轻一点的只要让其不能再使用弓箭就好,对弓箭手来说食指跟中指相当重要,通常会砍掉其中一支或者直接两支都砍掉,延伸为英国人比「耶」时竖起两根手指的胜利手势,在更早其实是表示自己还有这两支手指能使用弓箭的意思。

 但这现象也可能仅是地区差异,因为中世纪后期欧陆上森林开发太多,甚至有法国学者提出当时整个欧陆的林地比英国还少的数据,大概有法律有保障吧?(顺说罗宾汉的故事就是基于英国这个背景下被创造出来的,绿林好汉被当作当时反抗暴政的表现,但实际上…又是另一回事吧,当时亡命之徒躲森林是另一个社会问题)

 

 而猎到肉之后有两种选择---现宰跟静置。

 

 看上去好像是一句废话但实际上也的确是一句废话,毕竟也不能让牠们活过来了是吧?

 这两种处理方式还是有一些差距,也是为什么欧洲料理会发展肉的「熟成」原因。一般动物肉要「现宰」才好这是我们东方人的习惯,大概有几点原因,首先主要人口都聚集在纬度不高的温暖地区,那些物资丰饶生活富庶的地区热起来那是真的很热,很多「尸首」不能放太久,放了容易腐烂长虫,根本没办法食用。再来是城市发展蓬勃,人口多的地方撑得起现宰现杀现卖,自然就没有必要放隔夜肉。最后是动物「现宰」并放血后他的肉还会维持一段时间的柔软,这时候方便料理跟食用,再放下去尸体僵直现象产生又不能吃了。

 而中世纪的西欧就不同了,他们虽无冷藏条件但因为纬度高均温低,很多时间也不太需要考虑冷藏什么,肉类相较之下只要「放好」都不容易真正腐坏。而肉类真正的「美味」就展现在这段期间,这种肉类处理方式称做「熟成」,正好就发生在「尸体僵直」之后,肌肉酵素分解蛋白质来产生多种胺基酸、脂肪酸等等,肉类会重新软化,这也正是肉类味道丰富的来源,放置动作使得肉类更加香甜软嫩,因此很多西餐的肉料理都很重视「熟成时间」,而不是只有厨师料理当下的手艺展现。

 不同的肉类有不同的熟成时间,以常见的来说牛肉时间长而鸡肉时间短,前者有时可能得按礼拜算,后者一两天就能完成。

 熟成还分成「湿式熟成」跟「干式熟成」,湿式熟成类似于今天的真空包装,与外界隔绝而让里面的肉「完整」的自我熟成,这样损耗较少,也让更多的肉可以被食用。

 而干式熟成则处理手续较特殊,即将肉放在较干冷的环境放着任由其自由风干,使外面形成一层厚厚的干肉块以锁住其中水分,食用时需要切除外面的那层风干硬壳,只取用内部鲜软的嫩肉,在这个过程中肉质肌理会更加紧实,也会让油花更集中,比原来的尝起来更加鲜甜。但因需要牺牲外面那层肉,也让同样狩猎量可食用的部分减少,造成价位较高的原因。


 虽说肉熟成后风味更佳,但一旦过了保质期呢?

 (至于直接做成风干肉长久保存也是有的,就是那个味道…大概会比较让人想吃面包吧。)

 西欧冬天夜长日短天气冷,兼之逐渐冬眠猎捕有限,一但入冬肉能放得再久也撑不过整个冬天。

 就我所知有两种处理方法---「腌渍」跟「加香料」料理。


 首先「腌渍」这一项在中世纪可说是屡试不爽,能吃的肉就吃,不能吃的肉就腌渍后再吃!举个可能会让部分猎奇控的朋友很兴奋的例子,「人肉」就是这样被处理食用的!

 吃人肉的原因除了复仇,状况多半是「逼不得已」,虽然不排除个别吃遍天下的汉尼拔存在,但一般都是在战争或是严重饥荒时人们为了活下去才会去动人肉的念头。而在中世纪晚期最有名的两百年圣战「十字军东征」中,就记载着一位骑士在没食物的情况下实在饿得头昏,身边伙伴一派轻松的提出建议:「喊什么饿?你看这边到处都是阿拉伯人的尸体,煮过后加盐腌渍一下就可以吃了!」

 虽然状况特殊,但确实是完美表现了当代西欧人对于处理肉类的态度---只要煮过后加盐腌渍一下,几乎什么都可以吃了!

 而「盐」对当时大部分的西欧人来说也是价格昂贵,在本篇第一章所提过的,因为大部分著名城邦的纬度很高,多半日晒不足,产盐只能靠南方的地中海地区。由于越温暖的地方盐价越便宜,越寒冷的地方盐价越高,北方还因此发展出各种能让食物自然发酵腐坏但能减少食盐使用的食物。(就是据说味道挺骇人听闻)

 像是13世纪末成书的《马可·波罗游记》(当时他和一位作家同样因为战争被关在监狱,是由他叙述而作家代为记述而成)中,就提到了相对东方的地方有黑白两种石头,白色石头可以吃(岩盐,小孩没事会往厨房偷舔两口),黑色石头可以烧(煤矿),这在出书当时使非常多人向往,因为食盐实在昂贵,但用途又极广。

 除了盐渍之外,盐还有调味的作用,这在第二项「加香料」料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因为放久腐坏的肉实在很臭,但食物不足的情况下又不得不吃,因此只能加各种强烈的调味料去盖过那种臭味。除了盐之外,各种能料理的香料在当时很多都是十字军刚带回去的,简直是稀缺到堪比金价的情况。而从叙利亚带回去的「糖」在当时还是炼金术的先进产物,价格比蜂蜜还高,一直到17世纪以后两者价格才因为产出量相反过来,糖变得普遍及便宜,蜂蜜成为稀缺补品。

 当时西欧能自行出产的调味料多为柠檬跟蜂蜜,南方地中海周围也出产橄榄。但味道跟效果实在有限,不像东方(印度与中国等地)因为气候温暖植物易于生长而能种植香料并在料理中普遍运用。所以中世纪的时候这种用香料盖过味道的料理到底有没有作用,坦白说我没吃过也没办法实际给出评论,但我大部分看到的形容词都是负面的,但凡恶心、骚臭、腐臭、盖过味道勉强吃诸如此类,可见在中世纪即使是贵族,肉食生活也不一定如想象中的令人羡慕…

 

 

*黑面包:

 黑面包为我们这代人所知道,多半不是因其食用价值,而是其武器价值。

 想我小时候常常在电视上看到美式卡主角通偶尔穿越到中世纪,被妇女拿着长条硬面包狂揍的画面。当时她们手中用来挥舞击打入侵者的捍卫家园武器,就是这种象征着如保护家族般刚毅不屈的黑面包!

 中世纪的黑面包与现在的食品黑面包完全不是同一回事,现在的面包即使弄得表皮再硬,在中世纪的标准上也算是「白面包」。其中差异是筛去麦麸的程度。

 话说农民按收成比重缴税给领主,他们将种植的麦子拿到领主建造的磨坊将麦子磨碎(农民使用得自费),接着就不怎么做下一步的处理,面粉混着大量麦麸就送到了领主家粮仓中。

 而这袋麦粉后续在领主家的命运就有了多种不同的支线。由于筛麦麸是很麻烦的事情,要弄出近似于今天松软绵密的白面包得花上很多的人力与时间去处理,在当时一座城堡加护卫有几十个仆人就不错了,实在撑不起餐餐都这样吃。而且麦麸虽然难以下咽也算是能填饱肚子的东西,通常也就不会筛得太干净,弄成既非白面包也不全是黑面包的东西。也时常因人力缺乏就不经过筛麦麸直接烘烤成黑面包的时候。而白面包则是超有钱国王或是神职人员才有财力(或资格)吃得起,有时候领主跟贵族会为了重要的客人让仆人好好筛麦麸,筛得越干净代表客人越尊贵,但日常食用就是另一回事了。

 而光是这样夹带大量麦麸的面包就已经算是等级很高的黑面包,在平民市场常常有不肖业者参入木屑或碎石,造就了本武器如木干不屈如盘石坚毅的精神原料,并且对「实战」作用相当有帮助。

 因为烘烤面包需要很多的炭火跟处理程序,一般家庭也没有那么好的炉(所以才会去买到充满木屑纤维跟碎石矿物质的加料版),就算有不错的烤炉也因为炭火价格并不会频繁的烤面包。为了省碳火通常会一次烘烤大量,接着能放就放,要吃的时候切下该餐食用的部分,但因为口感太过「坚韧不屈」,直接咬或吞咽对人是一种折磨,有点生活条件的能用汤泡软就泡软,能跟着浓汤一起煮就一起煮(但中世纪寻常人家的浓汤也是挺恶心的一种食物,后文另外解释)。

 而这些事先储藏购买或烤好先放在家里的「黑面包」也就变成家中妇女最容易取得的一种厨房武器(地位类似菜刀或擀面棍),其作为武器爆发血案的过程存在于不少中世纪纪录中,在当年,虽然很多城邦都规定夜晚入室抢劫抓到就是死罪,但这冒着生命危险的工作还没等到治安官出场逮人,罪犯很可能会先被激动的护家大妈顺手抡起大条面包一阵劈头乱打,当场丧命面包下。

 再来还有一种状况,虽然当时的世俗法庭跟宗教法律都允许丈夫可以殴打不听话的妻子,但真在家吵架动起手来谁也拉不住,于是也发生过不少人夫死于妻子怒火中烧时拿黑面包击打重创的事件。可见的黑面包作为妇女必备的防备武器有多么普及,以及杀伤力有多么的强大

 至于这武器…食物吃起来怎么样,只能说没乱参东西的黑面包大概也吃不死人,放汤里泡软眼一闭口一张将就一下就过去了。能生在工业化的现代真幸福。

 

 

*水果酒与谷物酒:

 在中世纪时,人们的生活中是绝对离不开酒类,不少历史学家认为是因为当时水源不干净的问题(这个问题会在下面「清水」处解释)。贵族的餐桌一定必备葡萄酒等水果酒类,而平民或农夫则较多机会可以直接得到谷物酒(看当地直接种植的作物是什么)。

 而中世纪对「酒」的好坏概念与现在还有一大不同之处,就是「年份」问题。现代人品酒还会重视酿造的年份如何如何(甚至还在该年流星越多的年份酒会越好的传说下发明酒类「星级」评鉴制,星星越多代表酒的品质越好),中世纪则没有这个问题,因为16、17世纪瓶装技术与软木塞被发明出来之前酒类是非常不好保存的,放超过一年铁定变成醋,当时的水果酒跟醋可能来源于同一桶,真正好价格的酒都是在刚被酿造出来正新鲜甘醇的时候,放越久越酸越臭,也就越没有人要。

 当时水果酒种类繁多,除了最常出现的葡萄酒,还有杨梅酒、气味优雅的法国苹果酒等等,都是因为水果园一次采收期就囤积大量,在未有妥善保存技术的背景下把那些当时卖不完的水果进行酿制,不同农庄发展不同的酿造技术,还让农家姑娘到当地「酒吧」去推销自家酿的酒,以求在保质期结束前得以推销出去。(直到现在法国部分小镇还有这样的习惯,而味道特殊的甜美好酒也常常出现在这些「自家酿造」的农庄中)

 酿酒原料基本只要有甜味(糖分)就能让酿酒酵母自行进行转化,甜度越高酿出的酒酒精浓度也就越高,这也是法国苹果酒不易保存的原因,直到近代法国要外销苹果酒都得在里面另外添加酒精,原本芳香甜味的版本可能得到当地才品尝得到了。

 而葡萄等本身糖份高的水果就容易酿造出酒精浓度相对高的水果酒,如果还想保持更久一点就得靠当时炼金术发展出的「蒸馏技术」,而蒸馏过的水果酒(主要是葡萄酒)就被称为「白兰地」,是价格相对而贵但比较能保存的酒。


 蜂蜜酒酿造状况自不必说(甜度超高),除了水果酒以外,中世纪酿造谷物酒的技术也相当不错(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啤酒」与现代意义并不相同,所有的谷物酒都统称为「啤酒」。而用来增加啤酒气泡与独特芳香苦味的啤酒花(蛇麻)在西欧盛行也得等15世纪初以后,往后才有国家跟地区开始以法律规定「啤酒」的酿造材料一定要有啤酒花,慢慢改变这个词汇的定义。在此之前有泡沫的没泡沫的,酿造原料各不相同,部分遗迹有草有花有叶,但主要还是谷物)。

 但谷物与水果酒不同,并不是天生就具有「糖分」可供酿酒酵母转化成酒精,因此谷物酒通常还多了一项「糖化」的过程,通常就是加热煮熟,煮熟的谷物食物(如面包等淀粉类)经过分解也会产生甜味,就靠着这种醣继续酿成谷物酒。而谷物酒再经过蒸馏保存也就变成了「威士忌」,同样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发明出来的保质酒类。

 据说最初「麦芽威士忌」的发明经过也很有趣,整个过程都跟「节省」脱不了关系。首先早先的人们相当节省资源,看到麦子发芽也舍不得丢,照样做成面包。而上述黑面包项说过为了省碳火一次烘烤许多,烤完后放在一处集体保存,未料时间一久忘了,居然自己糖化变成谷物酒,而且还是味道独特,口感极佳的谷物酒。于是这一制作过程(加上蒸馏)的技术就被保存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制作麦芽威士忌时都要先把麦芽做成面包再酿造,之后才知道其实只要用炭火先烘烤过麦芽使其「糖化」就能酿出味道独特的麦芽威士忌。


 但如果还是放超过保质期怎么办?

 贵族领主家中仓库存货不少,各种食物常常放到臭掉酸掉也舍不得丢。而贵族对于当时保存不易的酒类来说,自然还是有一套处理方法…而该方法就是同腌肉该项最后的绝招,把糖跟香料参进去把盖过醋酸味。所以即使在贵族家也是有机会喝到口感差如饮醋的酒,那入口酸刺的感觉这里就不多说了,请个别勇者们倒杯醋加糖自行感受(呃。


 

*从井里取出的清水:

 连清水也要特别注释在一般状况下怎么看都会很荒谬,但实在没办法,这一直是中世纪历史学家与中世纪编书者们争论的大问题。在「清水」问题上面两派各执己见,比较常见的说法是中世纪几乎没清水能喝,并且用当时人的饮酒量与肇事率来验证当时人是以酒类来当作「主要水分」来源。另一派则是认为当时有凿井技术及城市公用井水、私凿井水等取水处,人们还是有清水能饮用。在这里我把我看见过的两种状况都解释一下。

 先是「污水」的部分,前文曾经介绍过,西欧这块地方即使在罗马帝国时期都属于边陲地带,虽然罗马帝国水利建设已经发展得不错,但西欧其实没怎么沾到光。再来战争频仍,今天虽作为领主占领这个地方,但没准明天打输了就是别人的地盘,一般小城邦的领主不会把太多资源用在考虑建设跟民生上,在城中央挖条沟就勉强可以了。城市充满人与牲畜随地大小便与居民随地乱倒大小便的问题,取用水跟排废水基本是同源同归,这样的状况下是没有真正能喝的清水能用的,连用来料理的水都含有粪臭味,这也是为什么农民会发明「浓汤」的原因,煮的过程丢一些不能吃的薄荷或香草进去一起煮,目的就是要混进去盖过那股排泄臭味,调味用花草煮完捞掉不吃,只吃炖烂的谷物菜类。

 其他关于城邦居民与农民的生活在文中会另外提出,这里只是稍微提一下国外史学家对于「中世纪水源」的看法。在不少资料中,许多学者都认为这是当时人们为何选择喝酒多于直接喝水的原因,并进一步解释当代因酒醉微醺造成的社会问题让中世纪社会成为一个实质上危险、阴暗、暴力的环境。

 当然酒醉成为社会问题的现象也是真有其事,但也有学者提出当代对于「井水」的记载非常多,而且相较下女性喝酒误事的事件少,难道女性构造能撑得起不摄取水份过活?

 「公共建设」问题还是要回到当时西欧城市的发展讲起,一般小城邦或小城市自然不会多费心去做建设,但蓬勃发展人口达标的大城邦就不同了,像是英国伦敦,那都是言明规定自己家门前牲畜大小便要负责清理,并且铺有鹅卵石来保持表面干净跟方便以水冲洗街道(而且中世纪晚期英国城邦房屋大多都建有室内厕所了)。那种环境自然就跟上述骯脏的小城邦有所不同。

 当时的城邦重要公共建设还有一项,就是「公用井」,领主会在一定的距离与范围内凿公用井供居民使用,而像宗教集团与兄弟会等有财力者则也会开凿私井,这些井成为中世纪居民重要的水分来源,并非只有藉由饮用酒类或果汁获得水分摄取。

 但「污水派」也对这些「公用井」提出各种问题。虽然有公用井可以使用,但随着城邦发展越来越拥挤,一些污水处理与粪坑处都离井水很近,甚至缺乏公德心的居民还会直接朝水井内倒厨余(当时人口密集的部分义大利城邦就有特别立定法律来规定不准居民倒垃圾或厨余到公用井水里)。而且即使不是人为因素吧,半夜也常常会有大意的老鼠与失足的猫跌落到井水中,造成井水常态性的污染,最后还特别往公用井水上加个大木盖子(这个在中世纪背景影片或漫画挺常见的)。

 但不可否认中世纪时居民依赖井水作为饮用水,战争时期时常传出有人往井里投毒的传闻。黑死病爆发后德国城邦甚至传出瘟疫是犹太人在井中投毒造成的,烧死许多犹太人跟痲疯病人。(痲疯病在黑死病爆发后被认为是魔鬼使者的证明,下方另辟注释介绍痲疯病在中世纪的情形)

 至于对犹太人的厌恶中世纪尤为明显,由于犹太人信仰犹太教,直接奉旧约为经典并跳过耶稣信仰上帝,跟罗马天主教的诉求不太相同(这也是与东罗马希腊正教分裂的原因之一)。所以在生活上将犹太人视为异教徒,处处阻碍、排斥,因此犹太人的就业也成了很大的问题,当时通常只能从事那些人们不愿意做的工作,例如放高利贷跟讨债,还有投机取巧的商人。(以当时的交通与战争环境,会从事商人的通常不是什么生活安定的正常人)这些吃力不讨好但是能让他们赚钱生活的工作让基督信仰的居民对犹太人极其反感(而且因为通商做生意使犹太人变得很有钱,虽然身为异教徒但不只有能力放高利贷,生活过得很滋润,跟二战前德国的问题有点相似但这里不多谈),黑死病爆发后因为犹太人的异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的积怨使民众愤怒的烧死犹太人,除了在井水投毒的恶意中伤,还有直接推论空气中弥漫着黑死病粒子是由犹太人身上散发出来的(粒子来源各种说法都有,也有说是本来就存在于宇宙、环境之间)。除了大家开始害怕洗澡时毛孔扩张直接让粒子伤害器官外,有经济条件的也不敢再穿粗布衣,都改成丝线间孔洞更细微的丝绸布匹,这也让中国出产的丝绸得以在欧洲热销数百年,虽然昂贵但仍供不应求。


 总而言之文中罚叔的小破城堡还是有凿井可以用来取清水喝啦。

 

 

*(小增补)贴身仆人的饮食习惯与平民习惯:

 仆人们一起吃饭的状况在上述已经提过(三人共用餐具那项),但用餐时间单独服侍主人的仆人与贴身侍从(甚至是领主身边的骑士)又得另外提出,因为我看到有资料说这类的仆人得服侍完主人吃饭,站在旁边等待主人的「施舍」才能用餐,往夸张的说,就算主人把吃剩的盘中食物丢给贴身侍从,贴身侍从也得当正餐吃完(噫)

 但理论上也只是理论上,通常还是会另外备一份给侍从吃的食物,而向主人索讨或是等主人首肯也只是礼貌上的形式程序而已。

 这情况同样也出现在中世纪平民百姓家中,为了彰显家中男主人的地位,一般家庭中几乎是男主人才有「资格」吃饭,妻子跟晚辈都是没有资格平等共食的(有资格的通常是男主人的朋友或同事)。程序是女主人必须服侍男主人用餐,而作为孩子要主动向父亲索讨食物才能获得食物,男主人首肯或「施舍」了才将盘中的食物分食给妻儿。而这个习惯也在后期成为礼貌形式上由「男主人」宣布开饭,家人各自从桌中央的菜盘中夹取食物到自己眼前的盘子食用。这也不难理解主人把仆人「当狗喂」的情况是在怎么样的观念下产生。

 

 

*养在护城河畔的天鹅:城堡周围常常会挖一条小护城河,而护城河里常常会养天鹅(能吃,是当时的主要粮食来源之一),即使是这种军事城堡在建造当年也不能免俗的挖了一小条,现在被他们用来当排水系统跟养天鹅当储粮。天鹅的建议饲料中也常常提到麦麸,通常混蔬菜、玉米等饲料喂食,对天鹅成长是有帮助的。

 

 

*贵族与仆人:

 中世纪与其后几百年,贵族对仆人简直是越来越依赖,但凡换穿衣服整理发型等小事都需要仆人在旁服侍。全盛期贵族完全不参与任何体力劳动,甚至出现过在他人面前意气风发优雅大方的贵族一旦私下没有仆人照顾起居就直接废成一摊肉,躺在床上无法离开半步。

 在我看到的资料中,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结束后几百年的贵族流行一种极其奇怪的病症,叫「玻璃妄想症」。纪录中不少贵族得到这种病(就连法国国王查理六世都是此病患者),而且得此病症的贵族在他人眼里大多聪明美丽,举止优雅。但大概是因为被仆人照顾得太好(或不明原因),他们居然认为自己体内内脏或是身体部分肢体是由玻璃铸成,如果没有被好好的安放跟照顾就会因玻璃被撞碎而死亡。

 我印象中就有个贵族得了这种妄想症成天待在房间不下床,担心下床后把自己撞碎就死了。好像是有个医生还是大臣想了个危险的方法,在贵族房里锁门并点火,大火燃烧时那个贵族吓了一跳冲下床狂拍门,这时他就问:「你不是认为自己是玻璃做的吗?你贸然下床就不怕丢失自己的性命?」贵族哭着回答:「我承认我不是玻璃做的了!请开门吧!你若不开门我现在就会丢失我的全部性命!」(因为凭印象写的也不是很确认细节,大概就是这种状况吧)

 所以就文章中罚叔不喜欢有贴身仆人服侍自己的设定,即使国家贫穷,也算是当代贵族中的异类了(?)

 

 

*贴身仆人通常跟主子同个房间睡觉:

 由上述「侍女房」一项中可知当时很多人都睡在同一间房,这想法在贵族来说也是一样的。在更早期的中世纪贵族的想法里,关系亲密就该睡在一起(无论亲戚或是朋友),即使城堡再大房间再多也是睡一间比较好,但虽然同房却不一定是睡同一张床,另外放一张小床也是可以的。我印象中看到的资料里就有个这样的故事,某贵族的侄子前来投靠,贵族很开心的将侄子安排在自己的主卧室,但日子久了却开始怀疑侄子跟自己的老婆有染,开始疑神疑鬼,但「侄子」这么亲密的关系碍于脸面又不好意思让他去睡客房,还为此烦恼得连手下都看出来了。手下点醒说:「你们觉都在一起睡有没有发生婚外情不是一看就知道了吗?」,贵族大大才想通:「唉好像也是…?」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中世纪欧洲人对于关系越亲的人越该睡一起的习惯了,当时其实个人隐私问题跟现在不太相同,平民部分有机会将另辟说明。对贵族而言有仆人服侍这件事几乎关系到全部生活起居,自然就会将贴身从仆安排在随叫随到的地方。很多男主人常常与仆人关系友好亲密,最好的纪录是睡同一张床,亲近的当时还有一种双层拖床(即在一般高度的床下方连着一张可以直接拖出来延展成两倍面积的床,我小时候也是睡这种床哈哈哈,我妈当时一次带三个孩子,不得不睡这种方便看照孩子的床。这种床据说在中世纪城邦市民中很常见),仆人会睡下面那一层。而更有钱或更有身分的就是另搬一张小床(边铺)在房里靠墙的地方,贴身从仆的生活起居都跟主人一起,方便在旁服侍。

 这个习惯放在男主人跟贴身侍女也是一样的,15世纪中期曾经有留下详细年份跟姓名的记载,某位男领主硬把贴身女仆从边铺上抱到自己床上强暴得逞,并且每隔几个礼拜都这么来一次,还威胁她不能把事情说出去。(我在此向各位保证这种情形本篇不会发生,若有兴趣发展支线请列位看官自行脑补)

 

 

*睡衣与裸体睡觉:

 早年贵族裸睡很正常(但也有地区是一直都有穿睡衣的习惯),部分纪录中还有贵族谈话认为穿着衣服睡觉是一件特别奇怪的事,纪录时的语气类似:「他们睡觉时居然穿着衣服?!」但不知道什么原因自13世纪开始贵族就开始流行换穿睡衣了,由于本文时间线关系,罚叔王子是习惯穿睡衣睡觉的。

 

 

*不庄重的举动:由于基督教提倡,在当时做出太亲昵的举动,如搂抱跟乱亲等等都算是不得体的行为。

 

 

*欧洲鳇与大西洋鲟:

 先引用一段维基介绍欧洲鳇:「俗称『黑海鳇』,为鲟科鳇属的鱼类,俗名欧鳇。欧洲鳇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体长可长达8米多、体重1000多公斤,是鲟鱼中个体最大、最珍贵的品种。分布于里海和亚速海、黑海流域中的洄游鱼类。」

 在我看到的资料是品质最好的鱼子酱品种,继续引用维基:「多为珍珠灰或铁灰色,卵粒均匀光滑,色泽光润,卵径3.5毫米以上,是鱼子酱中卵粒最大的品种,口感柔滑,味道有浓厚的黄油香味,回味持久」,就是生长区域靠向东欧,并且多生长于淡水河中。文中贱贱是特别飙速游到靠近东欧那去抓的,英吉利海峡里本身就有的「大西洋鲟」则体型较小,卵量不定,虽然也能做鱼子酱但等级似乎不比欧洲鳇,并且体型跟重量也只有欧洲鳇的一半。

 

 

*鲟鱼子酱加工:国际食品法标准流程中,鲟鱼子酱需经过食盐腌渍。西元前四世纪就有鱼子酱以轻度盐渍方式被制作出的纪录。

 

 

*鱼子酱吃法与金汤匙:

 之前看过一份资料上说要品尝鱼子酱最好的吃法就是像给吐司抹奶油一样把鱼子酱舀出,涂抹在白面包之上(当时这两种都是高级料理了)。而怕金属汤匙与高级的鱼子酱起化学反应影响味道,最好使用非金属汤匙,要不然就是选择稳定性最高的黄金汤匙,而后者无论在材质或是作用上都最能体现出食用鱼子酱的高级感。

 题外话当时也已经藉由炼金术产生镀金技术,让金属外层变成黄金后感觉黄金量变多,被认为是当时炼金相关技术中最接近「炼金术」成果的技术。给汤匙镀金当时已经做得到了。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