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延迟退休年龄需考虑大龄劳动者就业难问题

中国学者:延迟退休年龄需考虑大龄劳动者就业难问题

联合早报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申曙光说,中国延迟退休年龄时,要考虑大龄劳动者面临的就业难问题。



据环球网星期五(2月10日)报道,延迟退休近日又成为中国互联网热议话题,什么时候实施、如何实施都备受关注。



申曙光认为,从改革的出发点来说,延迟退休年龄是中国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劳动力结构变化的重大决策,旨在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赡养压力、增加劳动力供给、提高人口资本利用率,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



中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的规定始于1951年中国政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在过去70年来发生巨变,现行政策已经无法与目前社会经济形势很好地适应。因此,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逐步延迟退休年龄的要求。



申曙光说,延迟退休年龄改革是一项超出养老压力考量的全局性政策调整。主要原因是中国已进入老龄化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受到老龄化影响,生产力、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社会生活等都因此发生变化,有必要对退休年龄进行相应调整。



对于政策调整中的注意事项,申曙光提出了三点。第一,延迟退休年龄需要充分平衡对劳动就业的正负影响。延迟退休年龄在一定范围内可能会挤占年轻人的就业空间。为了将对劳动就业市场可能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需要采用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改革,使得每年增加的老年劳动力规模不会太大,尽量降低对年轻人就业产生冲击。



第二,政策调整需要同步考虑缓解大龄劳动者面临的就业难问题。这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一方面,推进用人单位在一定范围内放开就业年龄限制,消除不合理的年龄歧视。增加雇主随意辞退大龄职工的违法成本,营造年龄友好的就业环境。



另一方面,要开发更多适合大龄人员就业的岗位,对于工作技能无法满足劳动市场需求的群体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帮扶,对灵活就业群体提供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并继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及工伤保险制度。



第三,政策调整需要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个人可以有自主选择提前退休的空间。可针对不同的行业类型、工作性质设置不同的退休年龄。比如医生、教师、体力劳动者、有毒有害等特殊行业从业人员的退休年龄本来就不应该一样。



延迟退休政策的弹性也体现在退休时间和退休待遇两个方面,允许劳动者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灵活的退休选择,配套相应的养老保障,并实现“长缴多得”。从国际经验来看,在一些国家,满足缴纳养老金年龄条件的劳动人口可以选择适当提前退休,这一经验也值得中国借鉴。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