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取消应届毕业生身份众望所归?

下午察:取消应届毕业生身份众望所归?

联合早报
中国多地近期出台文件,放宽应届毕业生的认定范围。图为去年在武汉举行的一场大学毕业生招聘会。(法新社)

中国青年就业形势仍未有明显起色之际,多地近期出台文件,放宽应届毕业生的认定范围,试图为大学生就业限制松绑。“多省份明确取消应届毕业生”成为中国舆论关心的话题,并登上微博热搜。

湖南、山东、贵州、广西等多个省份人社部门最近接连发文,调整应届生身份的认定标准。

其中,贵州省政府7月发文明确,报考贵州省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其毕业年度内无论是否签订就业协议、劳动合同、缴交社保等,均可按当年度高校毕业生报考。


山东省同月发文提到,各类事业单位在发布招聘计划时,可明确“当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不再审核其是否有工作经历和缴纳社保情况。

除了不对工作经历和缴纳社保设限外,湖南还放宽应届毕业生的年限,将“高校毕业生”认定时间从两年内毕业延长至三年内。

回头看,早在去年7月,福建人社厅就发布过类似文件,为“取消应届毕业生”打响了前哨战。


通知明确,报考福建省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央企在闽机构,“上年度毕业生具有工作经历以及社保缴交记录的,可报考应届生岗位”。

从政策细则看,各地目前只是“放宽”认定,而不是如舆论宣传的“取消”,但官方想要淡化应届生身份的意图和方向,已经凸现。

中国官媒《中国青年报》旗下中青评论星期二(8月13日)发文说,放宽应届生身份认定标准,为应届生择到心仪岗位提供了更多机会,便于他们尽快就业。


文章还提出,有的地方为应届毕业生提供青年公寓,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不妨也放宽应届生身份认定标准,让更多毕业生都能享受到应届生待遇。

文章也指出,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岗位数量有限,纾解就业难、缓解就业焦虑,归根结底要靠发展经济,靠激发社会活力。

实际上,除了上述体制内的工作,中国一些互联网巨头在今年的校园招聘中,也放宽了对应届毕业生的认定范围。

腾讯2025届校园招聘对象的毕业时间放宽至2024年1月至2025年12月之间,而阿里巴巴旗下淘天集团2025届校招对象也放宽到2023年11月至2025年10月之间。


淘天集团2025届校招对象放宽到2023年11月至2025年10月之间。(取自淘天集团2025届校招官网)

何为应届毕业生?

中国高校的应届毕业生通常分为两种,一类是当年应届生,另一类是择业应届生,前者指当年毕业的学生,后者指近两年毕业的学生。但二者都必须满足一个共同要求:未参加过工作、未缴纳过社保。

中国高校自1999年起开始大规模扩招,高校人数大幅增加,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中国政府关注重点,“应届毕业生”也成为就业市场的一个特殊身份。

中国教育部、人事部等五部委2002年联合发文,明确了高校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方针,强调了应届毕业生在求职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国务院2003年再次发文,强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并进一步规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再次强化了应届毕业生制度。

红星新闻星期三(14日)在报道中引述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说,区分应届生与往届生,用意是为了重点解决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刚刚毕业的年轻人缺乏工作经验,在求职竞争上处于弱势,有必要开辟单独的招聘渠道”,同时应届生对用人单位而言是“一张白纸”,可塑性更强,更容易实施培养。

换句话说,应届毕业生原本是为这些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设定的一种优待机制。在就业和落户等多个方面,应届生都有明显优势。

以被称为“国考”的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为例,今年计划招录3.96万人,但其中2.6万个名额只招应届生,占比达65%,非应届生在同样一条赛道上的机会就大打折扣。


今年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计划招录人数中,只招应届生的名额占比达65%。图为2022年山西省太原市公务员考试现场。(中新社)

在中国东南沿海一些城市,应届生还可以通过学校推荐或通过工作单位直接落户,而非应届生则需要按照当地的积分落户制,在年龄、学历、工作年限、纳税记录、社保缴纳等多项指标达到后才能申请落户。

为何淡化应届毕业生?

应届生所享受的待遇,看起来像是求职市场上的特权,但在经济不景气、就业环境低迷的情况下,应届生这一身份却可能成为年轻人求职道路上的一把枷锁。

因为毕业生一旦就业,就意味着失去应届生的各项优待,在工作机会本就不多的情况下,他们仍想继续等待,不愿意委曲求全。

有毕业生诉苦,“应届生身份很宝贵”,一旦过了这个窗口,就得通过社会招聘的渠道,到时公司又会要求有工作经验,找工作就难上加难了。

为了保住“应届”这个宝贵头衔,一些毕业生在找到真正心仪的工作前,宁可采取“慢就业”的做法。

所谓“慢就业”,是指毕业生在毕业后,以游学、考研深造、考公考编、陪伴家人或是当全职儿女等形式延迟就业。

智联招聘今年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应届生慢就业的比率达到19.1%。《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去年一项调查还显示,73.1%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身边有选择延迟毕业的同学;而42.8%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延迟毕业是希望保留应届生身份。

过去两年,中国经济受到疫情冲击,市场需求萎缩、面试机会减少,然而这两年偏偏也是中国毕业生数量连续写下新高的两年。

供需严重失衡,2022届和2023届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可想而知,他们因此被称为“史上最难毕业生”。

在去年6月16岁至24岁青年失业率连续第三个月录得新高后,中国官方一度停止发布相关数据。直至今年1月,统计局将在校生排除在失业率数据外,并将25岁至59岁年龄组分为两组后,才重新开始公布数据。

在就业市场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毕业生们还想要找到一份理想工作,谈何容易。

一面是严峻的就业形势,一面是不敢轻易就业的毕业生,在这种畸形的困境中,应届生身份造成的障碍开始被正视。

尽管目前各地政策并没有取消应届生身份,但走出放宽这一步,对许多待业青年来说已经算是得到喘息的机会。一方面,这或许能促使高校毕业生放下包袱积极就业,另一方面,这或多或少也为过去几年的疫情时代毕业生,开启了一扇就业的大门。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