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title


【标题】故宫工匠


【字幕】北京市 故宫博物院 西华门

【解说】北京紫禁城内,一如既往的庄严安宁。清晨七点半,已经66岁的李永革准时出现在故宫的西华门。

【现场】

工作人员:吃饭了没有?

李永革:您这又转圈了。

【解说】这是他工作一生的地方,也是目前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作为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这里光古建筑房屋就多达9371间,建筑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历经600余年的风雨依然历久弥新,秘密就藏在位于故宫冰窖北侧的这所小院内。

【字幕】北京市 故宫博物院 修缮技艺部

【解说】看似不起眼的小院,在300年前,却是大名鼎鼎的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所在地,下设24个作坊,能工巧匠汇聚一堂,民间称这里为“百工坊”。如今,唯有木作依然在这里延续。

【同期】故宫博物院古建修缮中心原主任 李永革

虽然退休了,我还是尽量地多到故宫来,有些工程,有些技术问题,需要我到现场去帮着看一看,那我就非常乐意去。

【字幕】北京市 故宫博物院 养心殿

【解说】故宫养心殿,是清朝中后期皇帝的起居之所,作为曾经庞大帝国的权力中枢,正在进行百年来首次大规模修缮。

【现场】

李永革:这个琉璃还是在故宫里面,原来我一来故宫的时候就看这个。

王辉:这不也是乾隆年间。

李永革:这是艺术品。

【解说】这次修缮的负责人王辉和张典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李永革的木匠经验在此时弥足珍贵。

【字幕】故宫博物院工程师 王辉

故宫工程管理处副研究馆员 张典

【现场】

李永革:别的地方都……

王辉:对,我们该加固的都加固了。

李永革:就是根部有点糟了,是吧。

王辉:对,这个最开始的时候,我们也是用那微创的阻力仪,探了几个微创的小孔。

李永革:我们瞧一瞧,敲它一下。

王辉:探了探孔,感觉它就是不太好,所以说我们就拔开这个柱门了。

李永革:这个现在给你敲的,你看咚咚的声音,糟得还不浅,听这个声音。

王辉:底下一米多应该是都糟了。

【解说】这根墙内立柱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糟朽,整座建筑的根基摇摇欲坠。眼前这根木料如果整根被替换,需要拆掉立柱周围的整片墙体,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此次维修的难度与风险,比一台大型外科手术不遑多让。

【现场】

李永革:原来这个位置就拼过,你看这。你听这声音。这个位置它就是有缝隙,看这就比较实了,这里边肯定空了。你看,而且都一敲都掉沫,这肯定就是下边就得给它墩接了。想好墩接措施没有?

王辉:想好了,像这底下我们拿那个微钻阻力仪,我们也测了,这个应该得墩到一米五左右。

李永革:移位不移位这个,就在这墩。

王辉:对,就在这墩。

李永革:这就可以墩。

王辉:嗯。

【解说】尽错综之美,穷技巧之变,结构恰到好处,是木作最和谐的分寸。几十年的木匠经验,让李永革准确地辨别出立柱的结构与糟朽之处。

【字幕】北京市 故宫博物院 修缮技艺部

【现场】

李永革:刃的时候,稍微地往这边走一下。只要刃进去,马上就是找好角度。

【解说】在中国木艺界,流行着这么一句话,“三年学徒,五年半足,七年才能成师傅”。

【现场】李永革:还能拉两下是吧。

【解说】任何一名大木匠,无一不是在看似枯燥单调的工序中积累一丝一毫的经验,大到雕梁画栋,小到一榫一卯,将中国传统的木匠技艺传承至今。

【同期】故宫博物院古建修缮中心原主任 李永革

我相信故宫是有记忆的,我们现在在做的,其实是呵护这些记忆,尽量保存我们先人的智慧。我们每个人生命都是有限的,如果能在这短暂的一生当中传承一点祖先的智慧下去,我觉得就值了。

【解说】择一事终一生,一旦“进宫”,就是一辈子的事,从年少风华到白发苍苍,李永革几乎参与过过去几十年里故宫所有大规模的维修保护工作。

【现场】

李永革:也防止雨水往里灌决,因为里边是木头的角梁的部位,它从这个位置进去水以后,也会影响这个位置的漏雨,这个位置的糟朽。

【字幕】北京市 故宫博物院 修缮技艺部

【解说】随着故宫第三代工匠的逐渐退休,故宫制定了一项长期培训计划。如今,有4人学习木作和瓦作,5人学习油饰和彩画,已经退休的李永革也会经常回到这个小院,传授他的木作经验。

【现场】

李永革:角的这现在这还没刻,是吧?

工作人员:没刻呢,没刻呢。到时候我把这犄角这再修一下。这边还有,这边下边还有。

【解说】一教一学间,古老的匠作技艺在这方小天地得到延续。

【现场】

李永革:你要找一个大方口,把这一扣,这一下。有的时候稍微费点劲的时候,这手可以给点劲。不管哪种雕,它统一的规律就是,你像就要的都是根底下利落,你要根底下不利落的话,最后你这个纹出来是非常不清晰的。

【解说】对文化的守护也在不经意的言传身教中被代代继承。

【同期】故宫博物院古建修缮中心原主任 李永革

我在故宫工作了一辈子,但是每次来到这,还是心怀敬畏,敬畏的是我们祖先的这种智慧和技艺,如果说他们是巨人,那我只是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子。

【解说】经过几个月的专家会诊与准备,在天气微凉的初秋,养心殿的那棵糟朽墙内柱迎来了它的“手术”。

【字幕】北京市 故宫博物院 养心殿

【同期】故宫博物院工程师 王辉

一点力都受不了了,现在是墩接之前,用两个小辅柱把它给架空,就等于是。这根柱子可以让它离地一公分多,最后墩接的时候,稍微往下一落,这个就严丝合缝了。开始动吧,这个要是墩接好了。

给它搬这边来,芯儿还稍微有点。

【解说】为了最大程度保留这棵珍贵木材的原始样貌,维修人员仅需截取糟朽部分,巧妙利用木头立缝做出榫卯结构与新木材进行咬合,如同为这根立柱装上一副义肢。

【现场】工作人员:半拉就行。

【同期】故宫博物院工程师 王辉

柱子它有一个规矩,像这个树,它一定要跟这个树的方向是一样的,树下边也要墩到柱子的下边。一般咱们选这个木材的时候,是根据咱们这个建筑原来是什么木料,咱们是尽可能地选跟需要墩接的柱的一样的木料。

【解说】这种传统的修复方式对精确度有极高的要求,必须锯刻规矩,合抱两面严丝合缝,即使一毫米的误差都可能会功亏一篑。

【解说】这根手术后的立柱,将再次焕发生机,支撑起这座宫殿的重量,屹立至少一个世纪。600年故宫,将中国数千年营造技艺熔铸一身,于珠宫贝阙间演绎着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代代工匠,用自己的满头白发,换回了它的青春永驻,守护着中国传统木艺的延续。

【同期】故宫博物院古建修缮中心原主任 李永革

一个工匠,他不但要择一事,为它贡献一生,能够耐得住寂寞。我们就是在平凡的工作当中,去不断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就这么干,一辈子就干好一件事。


出品人:孙志平 王磊 刘紫凌

监制:张平锋

统筹:李杰 李钧德

制片人/总导演:张宋红

执行制片人/导演:刘袁媛

制片主任:高颖 刘文杰 刘凯 李维洋

执行导演:蔡毕统 杨华 李鹏飞 林艳艳 郭源杰 谢惠珊 侯梦娜 常杰 刘香呈 王静

撰稿:张宋红 臧富莹

编辑:孙彪 赛娜 张淑惠

记者:卢鹰 刘海 吕泽

摄像:胡阿龙 胡小明

航拍:单喜强

灯光:宋营兵

录音:小韩

制片:孟庆江

剪辑:姚浩楠 段霁云 孙新兴

包装:南亚非

调色:黄鑫

美术:杨涛

音乐编辑:于天锡

联合出品:

新华社音视频部

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

新华社宁夏分社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