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用药Microdosing

微量用药Microdosing

psytrip@protonmail.com

声明:本文不鼓励非法进行微量用药,尤其是正在使用曲马多镇痛药、锂盐、有精神分裂病史、色盲的人,使用启灵药可能会有严重风险。



“Microdosing就像是拥有了一台电动脚踏车,但你必须先用力把它踩起来,它才会替你省心”。

—— David Valkenburg, microdosing.nl



Microdosing(微量用药,下文简称 MD)是相对于单次高剂量的一种长期间隔用药方式,只需要高剂量的1/10-1/20,至于具体是多少,因人而异,但它的要旨是,“没有幻觉,只是在平凡的一天中,活出了最佳版本的自己”。


James Fadiman & Sophia Korb 在2019年3月发表的论文 Might Microdosing Psychedelics Be Safe and Beneficial? An Initial Exploration 里,一位志愿者的话精准地概括了 MD 的行为表现,“Feeling productive, able to focus on what I choose, enjoying relationships, good energy, and not recalling that I took anything.


在这篇论文中,Fadiman & Korb 报告了他们一项网络跟踪研究的初步成果。Fadiman 在最近一次访谈中表示,与其说是研究(researching),不如说是探索(searching),因为研究者由于经费和政策原因,只能进行非正式的研究,请已经在MD的人自己汇报每日心情,持续一个月,而不是严格的招募被试、做安慰剂对照组(http://microdosingpsychedelics.com)。


的确,MD这个实践才刚刚兴起几年(尽管1958年就有论文探讨),有许多炒作和泡沫,所有人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但目前来看,有许多令人欣喜的“石头”。


德国天主教应用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也在做关于MD的跟踪研究,他们发现,尽管每个人的年龄、工作领域、身体状况各不相同,MD的效果大致有以下方面:


  1. 改善情绪——更少抑郁、更自信、头脑更清晰、更少压力、更多耐心、更沉着
  2. 改善联结——与自己、他人、大自然、宇宙、灵性都联结更深,更强的同理心、感官更敏锐
  3. 改善认知和行为——更容易进入“心流(flow state)”、工作更有趣、精力更旺盛、更有耐力、更擅长解决问题、更擅长运动或体力劳动、改变不良习惯(烟酒、垃圾食品)、自觉选择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当然,也有少数人表示 MD 会引发不适,包括难以集中注意力、焦虑、出现奇怪的想法和情绪、易怒、被害妄想,等等,但这些多大程度上跟个体 MD 之前已经存在的精神状况有关,还有待研究。况且,只有不到2%的人会经常出现这些反应,不到50%的志愿者只是偶尔如此。还有其他一些效果,比如汗液里有种特殊的味道,或者睡眠会减少,至于它们到底算不算”副作用“,也是因人而异了。


Fadiman & Korb 的研究中还发现,尽管启灵药直接作用的是 5-HT2A 神经受体,按说只会影响心智,但也有人在 MD 的帮助下缓解了创伤性头痛和带状疱疹痛。Fadiman 在访谈中说,他们还受到报告有长期痛经史的女性在一个月MD之后再也没有痛经;甚至有一个偏瘫的音乐家,MD 三个月后,就站起来走路了,甚至还开始环游世界。不过这些都是个例,暂时没有大规模研究。



自然有人会问,这是安慰剂效应吗?


目前已经有荷兰研究者在做更严谨的对照实验了,但同样由于经费原因,不可能正式招募志愿者,只能让已经在 MD 的人用 self-blinding study(自盲实验)。说到这里,有必要讲一下为什么科研经费是这么大的阻力——通常,一项药物的研究,需要经历漫长的立项、伦理审查、动物实验、人体三期实验等过程,加上由于大部分启灵药都是违禁品,要获得有资质的实验室生产的药物,需要层层审批,例如获取一个被试 MD 所需要的 LSD,要花200欧元,反倒是街头非法获取,只需要十来欧的价格,很讽刺吧。


所以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 Beckley 基金会发起了一个 self-blinding microdose study,让志愿者自己在家给自己做安慰剂对照实验。这个自盲实验的设计还是很巧妙的,需要用到一些不透明胶囊壳、标签、二维码和信封,混来混去之后,志愿者不知道吃的是安慰剂还是 LSD,但研究者可以通过二维码知道。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里 (https://selfblinding-microdose.org/


然而退一步讲,就算 MD 是安慰剂效应又怎么样呢?Fadiman & Korb 把安慰剂定义为“身体自然的疗愈反应”(a natural healing response of the body)。身体是有自愈能力的,就像手上割了条口子会自动长好,心理上的创伤也可以,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放下产生抗阻的信念,“别挡路”(get out of the way)。


Fadiman 在访谈中也表示,他很反感“抗药型抑郁症”这种说法,仿佛所有抗抑郁药都没效果,是患者本人太倔来着。如果目前大制药厂的抗抑郁药只有麻痹作用,治愈效果极差,为什么不探索其他的方向呢,哪怕是所谓的“安慰剂”?


这也是新一代精神疾病研究者采取的路径——区分统计效果(statistic significance)和临床效果(clinical significance)。例如,这些重度抑郁者的 MD 实验,在总抑郁人口中只占非常小的比例,他们2周的心情好转,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中可能只会改变1%的进度,但这种冷冰冰的数据根本不能说明他们的主观体验。有一个70岁的男性志愿者在 MD 一个月后表示,这是他31年来,第一次断了抗抑郁药

也有越来越多的精神病研究者,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药物研发阶段试验成功率还算不错的药物,推向市场之后效果这么差?他们相信,这是因为研发试验侧重于看生理反应,没有考虑患者真实的生活环境。于是,很多 MD 研究者都更加依赖于非正式的、志愿者自我报告的真实世界证据(RWE,real world evidence),而这是实验室里很难观测到的。


所以,MD 的作用原理究竟是什么?目前研究尚在进行,但大部分科学家的猜测依然是跟默认模式网络DMN,default mode network)有关。我们已经知道,高剂量启灵药会大大增加脑熵,即给过度有序的脑回路添一些有益的混乱,从而形成新的体验问题的角度。


可以想象一个从混乱到秩序的音量旋钮,高剂量的用法就是一下子拧到混乱一端,从而大脑中通常不说话的部分开始勾搭了(这也是为什么你会有“听见气味”、“看见声音”的通感),过去执拗的思维方式开始松动。而 MD 就是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轻轻把这个旋钮往混乱一端稍微拧一点点,你依然有你的柴米油盐,但你看待它们的方式会有微妙的变化。



MD 的作用机制跟大部分高剂量启灵药的另一个相似之处在于,这些体验是高度可建构的,化学能否发生作用,离不开现象学。换言之,非药物因素的影响不亚于药物本身——就像文初提到的电动脚踏车。你不能像普通的药物一样,吞下去之后就坐等它生效,像是请了一个清洁工,你不需要做任何事;你要想与启灵药相遇,至少要走一半的路。MD 不是成功的捷径,就像你是一个菜鸟玩家,就算开了挂,也没有能力去打大 boss


因此,set and setting(内心状态和外部环境)在 MD 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你需要自己设置一个清晰的意图,关注每个当下,浇灌这个意图,把 MD 融入到日常的感恩、慷慨、庆祝与爱中,再反过来把你的洞见融入到每次 MD 时的心态里。因为 MD 一般都是早上进行的(太晚会影响睡眠),所以如果能结合晨间冥想、瑜伽、唱诵、健康早餐,带入一点点仪式感,效果自然更加显著。话说回来,如果有这一套晨间仪式和一整天的觉知,没有 MD 的人也差不到哪里去


这也是我对 MD 有所警惕的地方。如今 MD 在硅谷无比火热,媒体大肆渲染,加上它的确有很多显著的功效,且没有生理上的戒断反应,成为精英们追捧的新宠。然而正因如此,人们在心理上也容易对它产生依赖——毕竟,你在 MD 的帮助下,体验过一阵子“最佳版本的自己”了,那在没有药物时,还能维持这些健康习惯、敏锐认知、积极情绪吗?你能在日常的“无聊”中,带着好奇心,对万事万物都待如初见吗


这是所有还没有开始或正在 MD 的人需要自问的。MD 就像一跟拐杖,你打算大部分时间都靠自己行走,还是终日与它共生?我有朋友是后者,颇有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后现代气质;而我个人则更喜欢佛家踏踏实实的修行,看到药物的空性,也看到它在这个世界投射出的种种表相,以及引发的贪嗔痴。不排斥,但也不贪恋它们。拿起的时候,也要准备好会有放下的一天。


从社会层面看 MD,则有必要持更警醒的批判姿态。推特上 @jil-slander 的言论一针见血——“60年代的 LSD 是为了解放人们的心灵;如今的 MD 是为了增强我的生产力,为我的老板创造资本。”


的确,当我们不断优化自己,追逐工作中的“高效”、“专注”、“心流”这些优良品质的时候,我们不妨停下来问问:


我们所奔忙的工作,跟自己此生的蓝图是一致的吗?


它所惠及的,更多是少数大公司的利润,还是普罗大众的福祉?


如何防止我们充满竞争意识的自我优化和灵性修行,催生出更大的“spiritual ego”?


我们如何在努力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的同时,创造出最好版本的社群和地球



这些都是比 MD 的媒体潮更值得长期思考的底层问题。


Again,MD本身给不了答案。 



(联系作者: psytrip@protonmail.com)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