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

EVA

Alex Zhou

EVA,新世纪福音战士,这个动画的名字应该大家都听说过。就好像是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一样人人皆知但是看的人却不多的作品。我看EVA的时候产生了很大的共鸣,这部作品也毫无疑问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被称为痞子导演的庵野秀明对于EVA这样写到:“《EVA》是我在颓废了4年,什么事都不干之后,全心投入的作品。逃避了4年,就是死不了的我,秉持着唯一信念”不能逃避!”的情况下再度创作的作品。想要让自己的心情表现在影片中而产生的作品。“


EVA在1995年推出了TV版,一共26集。1997年又推出了《死与新生》和《Air/真心为你》两部剧场版。其中,《Air/真心为你》被认为是EVA的公认大结局。后来又推出了几部新剧场版。


EVA对于日本动画史是一部里程碑一般的作品。在EVA之前动画还都是给小孩看的东西,哆啦A梦,柯南等等。而且那时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宫崎事件”。宫崎家的少爷宫崎勤采用惨无人道的方式杀害了4名小女孩,而警察发现此人是个标准宅男,家里全是漫画和AV,典型OTAKU。而御宅族形象,则被宫崎事件典型化:人际关系及与人沟通出现问题。没法接近女性,是典型的失败者。事件引起社会哗然,之后更有反对御宅及动画,漫画的一连串示威、声讨行动,对漫画,动画抵制达到史无前例的顶峰。


然而在1995年,有两部作品横空出世。一部是《攻壳机动队》。这部作品里有着赛博朋克主义,未来主义,有着对政治的深刻思考,更重要的是对于尼采提出的身体精神二元对立的深刻探讨。让人们意识到原来动画也可以这么严肃。而另一部就是《EVA》。心理学,哲学,神学,意识流,蒙太奇手法,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这些高端的东西直接给人们当头一棒,强行刷新了人们对于动画的认知。


EVA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的作品。但是它过多的信息量,太高的受众门槛导致也有很多人吐槽说根本看不懂EVA。对于EVA的解读也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即便是EVA最中心的内容—-“人的补完”,也就是说“人如何形成真正的自我”,也涉及到了心理学上的很多分枝,客体关系,自体客体的确立,原生家庭,依恋关系等等。我在一个午检是不可能能讲清楚的。今天我想讲一讲EVA的历史背景,以及为什么EVA会在当时的日本人心中激起极大的共鸣。


EVA出现时的社会背景很复杂。首先是日本在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出现的经济不景气。由泡沫经济崩坏发展停滞引起的所谓“平成不景气”的长期化变得必然之后,战后一直支撑着日本这个空间经济成长的神话就破灭了。之后再发生了阪神大地震和东京地铁沙林事件。此处引用村上春树的一段话:“一九九五年一月和三月发生的阪神大震灾与地铁沙林事件,是日本战后历史的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两大悲剧,是即使说『日本人的意识状态因此而前后截然不同』也不为过的重大事件。有可能作为一对灾难、作为在讲述我们的精神史方面无可忽视的大型里程碑存续下去。”


先解释一下经济不景气的事情吧。战后的日本尽管并不发达,但是人心一致努力发展着日本的经济。那个时候也的确创造了经济神话。但是因为后来泡沫经济的破裂,社会就不再是那么温暖的存在了。也就是在世间的一种从“只要努力了就能变得富饶”到“努力了也不能变得富饶”的状况转变。此时具代表性的就是,日本对于年轻人来说开始进入了“毕业就失业”的就职冰河期这个现象。企业开始对中老年人废除终生雇佣制,同时也开始大幅度裁人。这就使人们感觉到了一种丧失希望的闭塞感。因为人们不能从努力工作这个事情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也开始对一直以来的努力产生了怀疑。村上龙在书中也写出了当时人们的困惑。考入东大,成为国家公务员,人们都说这样就会受到尊敬,感受到幸福,但我却完全不幸福。


阪神大地震是发生在神户的7.3级大地震。可能看这个级数也没有觉得高的吓人。但是当时专家们一致认为关西一带不可能有大地震发生。地震发生之后,因为准备的不足,导致受灾情况严重,而且灾后救援重建十分慌乱。这件事对于日本民众内心也是一种打击。东京沙林事件是奥姆真理教主导的,多个自杀式恐怖分子在东京地铁上用雨伞扎破了装着沙林毒气的袋子,造成13人死亡及5,510人以上受伤。一直安全的日本突然发生这样的恐怖袭击,继大地震之后使人们对于国家,社会更加心灰意冷,人与人间的不信任也是达到了顶峰。


还有一个信息很值得注意。村上春树写对于东京沙林事件的采访集《地下》这本书时发现,东京沙林事件的恐怖分子大多都是三十多岁的年青人。大多毕业于名牌大学,有着一份很好的工作。而他们迷失了自己生活的意义,选择了加入邪教组织,进行了恐怖袭击。而对于普通民众采访时发现,有一些人表示“也不是不能理解他们(恐怖分子)”。我认为,与其说东京沙林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冷酷与不信任,不如说这个事件是社会早已存在已久的问题的一次爆发与具现化。


再解释一下为什么那些成功人士会加入邪教,而人们却表示可以理解。该教团神体的印度湿婆神所象征的,就是某种可疑的超越性。而由这种超越性收留了再也承受不了“自由却很冰冷的社会”的年轻人们。这个事件就象征了当时日本国内社会蔓延着的社会不能给予个人以“意义”和“价值”的这个艰难困境。这里所能看出的就是一个从“只要努力了就能找到活着的意义”到“努力了也找不到活着的意义”的世间精神状况转变。


于是90年代后半就成了日本战后史上对于社会自我实现的信赖最为低下的时代。


Rollo May的”Man’s Search for Himself”一书中写到了相似的观点“通常情况下,他们能够顺利地谈论他们想要的东西—成功地完成大学学位课程、找到一份工作、恋爱、结婚、供养家庭—但很快这一点就会凸显出来(甚至他们自己也明白),即他们正在描述的是其他人—父母、教授、老板期待他们做的,而不是他们自己想要做的。”


如果说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超越他人,出人头地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话,后来则是“他们希望被其同伴所接受,甚至默默无闻地被群体消融。”日本2002年开始的现在被称为宽松世代的教育就是一个例子。


九十年代还出现了引きこもり系、家里蹲一族。家里蹲的出现也是和社会的情况相互呼应的。人的空虚的体验通常来自于人们的感觉,他们感觉到对自己的生活以及他们所生活的世界,无力做出任何有效的事情。因此他就产生了深刻的绝望感和无效感。当一个人不断地遭遇他无力战胜的危险时,他的最后防线是,最终甚至回避感觉到这些危险。这就是家里蹲,也就是御宅族。


“它(空虚)最终的结果是个体心理上的萎缩与枯竭,要不然就是屈服于某种具有破坏性的权威主义。”

“当一个民族陷入难以支撑的经济匮乏,而且在心理和精神上很空虚时,极权主义就会出现以填补这一空虚。”

这两句话本来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但是对于日本九十年代的情况犹如预言一般的准确。


所以EVA的故事就是这么开始的。人对人的不信任,人对社会,对国家的不信任,人们迷茫,空虚,逃避。大家可能觉得这部作品过于压抑,这个背景过于负面。又或者觉得这部作品在现在是否还能引起共鸣。我认为是可以的,这也是我喜欢EVA的原因,EVA直到现在仍有着自己的时效性。尽管以悲伤的背景开始了故事,但是我认为EVA的结局是十分温暖与正能量的。从EVA中,你可以看到主角们是如何一步步完成自己的补完,走向新的生活的。


最后,读一下庵野秀明在《我们到底想做什么——写在EVA开播之前》这篇文章里是如何写的:

故事中有个14岁的少年,害怕与别人接触。

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无所谓的,放弃让别人了解自己。

生活在一个封闭的世界。

自认自己遭到父亲遗弃,自己是个没有用的人。

却没有自杀的勇气,是个胆小的少年。

故事中还有一个29岁的女性,与别人接触时尽可能的保持距离,从表面的接触中逃开,以保护自己。

两个人都受到伤害感到极度恐惧。

两个人都欠缺一般主角所具备的积极性,让人觉得不合适。

但是我还是让他们当主角。

有人说”生活就是需要变化”。

我希望在这个故事结束时,不管世界也好,他们也罢,都能有所改变。

所以我创作了这部作品。

这就是我真正的心情。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