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的巨大转向:行为经济学 /02.09.20

理论的巨大转向:行为经济学 /02.09.20

和泉紗霧

理论的巨大转向:行为经济学


之前已经做了不少铺垫,这段时间浴火重生了一次。今天我有不少需要解释的东西。


——————————————


一,人是算法,而且很简单


我知道大家都喜欢哲学和玄学,因为他们似乎比科学更容易解释我们的人生本身。有的小伙伴甚至会研究塔勒布的复杂系统、混沌系统等等。


然而,当你们遇见经济学,特别是行为经济学的时候,就可以瞬间意识到之前是找错了方向。极端点说,经济学的内容要比哲学、玄学甚至信息科学都贴近我们对心中渴求的那个东西的概念。我知道如果只是读到这里,大家可能只是在想“经济是社会的本质”之类的概念,然而其实本质原因不在这里。


接下来就让我罗列行为经济学中人的行动的三大基本定律,来让你们感受一下行为经济学的文化冲击。这三大定律一一对应牛顿的三大定律:


————————————


定律一:


物体总是维持它当前的运动状态,如果静止就会维持静止,如果运动就会维持运动,直到被施加外力;


定律一的行为经济学版本:


人总是维持他当前的行为状态,如果静止就会维持静止,如果行动就会维持行动,直到被施加外部作用。


定律一的推论,心流(flow),一个根据科学计算可以让做事动机上升为500%的状态:


如果一个人进入了做事的状态就会一直做下去,直到资源耗竭。


推论二:


一个人改变他所处的状态需要能量。无论是从躺着不动的状态开始做事还是从做事的状态停下来都要消耗能量。


——————————————


定律二:


F=ma(或者可以写成:a=f(m, F),加速度是一个关于物体质量和外力的函数)


定律二的行为经济学版本:


B=f(P, E),其中B=Behavior(行为),P=Person(人的特性),E=Environment(人所处的环境)


换言之,人的行为是一个他的固有特性及其当下所处环境的函数。


大家注意。这个公式乍一看是废话,其实是相当革命性的,因为它并不是一个主观努力的函数。一个人的固有特性是相对稳定的,而他的环境不总是他主观努力可以改变的。换言之,人的行为和个人的主观意愿之间关系不大。


这条公式真的可以解释海量的事情,它给我们一个看待问题正确的视角。换言之,比起百倍速阶段的理论,万倍速是压倒性地重要(不然我也不会给一万倍的感性数字)。然而在行为经济学中,更是走向了彻底,认为人的行为,在特性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只受环境而决定。换言之,我们可以直接放弃主观努力环节而彻底投入到环境控制的理论阶段来。


在前几篇文章中,我已经开始介绍向这个方向转向的理论家,比如这几年基本已经家喻户晓的James Clear,他有一本书叫做Atomic Habits。这本书虽然说没怎么解决问题,但是是一个很好的理论科普的开始。他发现了系统大于个人努力的道理,可是却很快流于形式,开始严重的异化。这本书的理念值得参考但作用没那么值得深入。


推论一:

一个人做事的效率,取决于他的动力减去外界环境的阻力。


这个推论可以解释很多事情,比如之前我们已经发现的,愤怒是人最强大的驱动力,这种情感会给我们很强的动力去克服外界环境的阻力。而且,这种动力可以持续数十年而不消退,可以说是维持我们生存、创造生存奇迹的生理法宝。


愤怒和好奇心是我们负面和正面两个最强的驱动力。最近的科学研究都表明,这两项可能是对我们人生成功影响最大最广泛的要素。可能有小伙伴会问之前我经常提到人脉才是最重要的。然而科学研究同样发现,好奇心会提升你的人脉。这是因为你会对别人表达出更多兴趣从而增进更多了解。从而做出更加正确的判断。从而增进人际关系。接下来人际关系就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成功机会、资源或者保护我们不受伤害。


推论二:

一个人做事有三个必要条件:1,有足够的动机;2,外界环境的阻碍足够少;3,有一个触发事件的契机。三者同时达成就会触发动作。


让我们回忆定律一。就算你有动力,外界阻碍也不多,可是如果缺乏契机,你会倾向于躺着不动。比如说,如果没有闹铃,你有可能会躺床上一上午直到自己变得很饿(这时候饿变成了契机)。如果没有deadline,你可能会一直拖延项目直到大脑判断再不做就完蛋了,恐慌超过你主观可以忍耐的阈值从而触发行动。


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如果想要青少年早睡,心理辅导和早上的唤醒灯以及要求早睡的要求缺一不可。心理辅导提供了动机,早上的唤醒灯提供了困意(也就是说没有晚上生物钟不协调这一环境阻碍。对我们前台而言后台就是一种环境),要求提供了契机。


————————————


定律三:

对于任何作用力,都存在一个反向且相等的反作用力。


定律三的行为经济学版本:

对于任何行为的收益,都存在一个反向且相等的代价。


大家都知道一个概念叫做“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就是这条定律的体现。


在James Clear的书中有这么一个精彩的概念,是说你的每个行为都是对未来的一次投票。也同样诠释了这一理念。无论我们做什么还是不做什么,总是在两条路中间做出一次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对未来有回报的一边也可以选择当下一时爽,却未来付出代价的一边。这也是我们为啥需要控制我们的行为,因为未来就是我们行为选择的积累。


——————————————————————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改变方向从理念传播到环境架构。


一,我们如果不改变环境,改变任何状态总会需要格外的能量消耗。而无论是日常打卡还是尝试各种主观努力的学习法,甚至大量吸取我们的理论并尝试实践本身都是对这一定律的违背。


你们可以发现,我们吃什么饮食很大程度上由环境决定。如果你的环境都是中国菜那你基本上每天吃的都是中国菜。在国外,甚至Frank天天都在告诫大家,吃什么都不要吃中国菜。可是如果各位住在中国,吃中国菜几乎就是下意识的选择,从而,根据定律三,你们都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二,你的行为是你的特质和你的环境的函数。而学习法或者学习技巧等东西在这里不存在生存空间。我们的行为是针对自己特质和环境得出的最优解,因此如果尝试不改变自己特质和环境却想直接影响行为,这些努力总会滑向过去的旧行为模式,甚至反弹。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你尝试抵抗自己吃甜食的欲望,就会变得两倍想吃甜食。科学研究同样发现,如果你的血糖供应充分,你就不会想吃甜食。因此我最近也一直强调的是,carnivore diet绝对不是一种自我克制行为,就算是尝试执行carnivore diet,自我克制也总是会失效并且反噬的。


我们之所以能够自然坚持carnivore diet,是因为我们稳定血糖之后,carnivore diet是让我们身体状态最好的吃法。我从未介绍过任何尝试控制自己欲望的方法,这和这里介绍的原则是违背的,如果你想吃甜食,尝试抵抗会两倍想吃甜食,而且会消耗你的意志力。


有些小伙伴常常说什么忍不住结果吃了甜食,这种东西我从未介绍过而且和我们的理念严重矛盾,我不希望任何人会“忍住”吃甜食。这是不现实、不切实际的。我们吃甜食的欲望是因为carnivore diet而自然消退的。圈子的一些小伙伴同样验证了这个道理,如果你们通过忍来尝试达成carnivore diet很快就会反噬,甚至能吃下原来两倍的垃圾食品。所以不要尝试通过自我克制来达到目的。


——————————————


今天废话有点多而且我依然没引入主题所以我就长话短说了,对于现代人来说,调查发现我们用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甚至说活在手机里也不为过。因此,手机就成了我们目前最大的环境。


环境并不一定是物理环境,而是一个决策系统。诸如checklist这种东西就是有力的决策系统。而对于手机来说,它的设计决定了我们的使用行为。


第二阶段实验,我们不再尝试给大家灌输各种理念,而是尝试集合大家的反馈来“炼丹”,即形成一个完美的决策系统。这个系统凝聚我们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能够自动引导人们选择对未来收益最大的日常行为。


实际上,很多新人都反映需要资料站,而我在几次尝试后反而关停了原来的查阅站、资料站也同样是发现了这个道理。比起整理资料,我们一起来炼出一个决策系统,一次解决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问题并且顺便还能解决信息爆炸、信息过载,可以说是相当革命性的。


今天,我们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刺激->信息->知识->技能->系统。


真正的集合知,不是人智,是系统。而传统社会的各种系统架构,正是人类智慧存储的结果。


我们甚至可以说,还没形成系统一部分的学习(信息录入),都没有抵达终点。对于个人也是如此。比起出卖劳动力,你们更应该构建创造收入的系统。用你们的技能。


——————————————————


对于系统架构,对于系统的完整控制,是Android远胜苹果最大的一个理由,这一点就是苹果总是落后安卓的重要原因。安卓允许你完全自定义你的系统。通过一个叫做launcher app的概念。


第二阶段实验,我们从这篇文章就正式开始。不过大家不用紧张因为我们希望一起来提炼一个高效的系统。这个launcher app,我同样创立了一个github页面,大家在这里下载:


https://github.com/IzumiSagiri/autome/releases/download/v0/app-release.apk


https://github.com/IzumiSagiri/autome/releases/tag/v0


注意,这是一个launcher app。它会替代你原来的启动器,你可以理解为一个深度魔改的Android体验。国内的那些什么乱七八糟的各种OS,很大程度就是阉割后这样深度定制的Android系统。


安装我这个暂定叫做autome(即auto me,将自己自动化)的launcher app后会提示你点击按钮选择默认launcher app,请选择package_test(编程的时候瞎起的),然后再次点击,选择always。然后完成指引,进入系统画面后你会发现没法切换其他APP。这时候建议重启一次手机。


这个画面融合了大量科学研究结论,理论上会影响你的行为模式。比如说,大量证据都表明,黑白界面会让你玩手机的欲望大幅降低,而我干脆去掉图标采用APP名的方式选择APP,会导致你的理性思维压倒感性思维(你的感性思维喜欢彩色图标),认真思考自己需要启动什么APP,然后一番寻找才会启动。


这会让你启动APP的行为更加符合你的理智目标,而不是打开手机不小心就看到图标然后就开始刷个没完。


这只是一个小例子,我这里大概能有几十个不同的心理学技巧,而且目前作为雏形也只完成了能有十分之一?最关键的大杀器还没加进去,栗子球之前个人内测了那部分功能,他知道。我期待接下来第二阶段实验,我们通过不断的反馈将我们迄今为止的智慧都凝结成这么一个决策系统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从而掌控自己的未来。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