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与自己共处

自己与自己共处

Kyra Lai
写作这件事还真是上瘾的,最近按耐下的一堆思绪,从打开空白网页的那一刹那就开始缓缓积攒,洗完澡,这一次,就从《绣春刀》开始说起。

《绣春刀》第一部上映的时候正好是初二升初三的暑假,那个时候课业很紧张,基本每天都在补数理化,去到电影院都是一个人去放松的一段所谓忘我的时间;相隔了三年,我还是改不掉一个人去看电影的习惯,去了八点钟的早场犹如包场。反而我越发觉得不仅是看电影,一个人留给自己独处的时间非常重要。

和父母交流,最可以直截了当,但总囿于无法畅快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朋友一起出去吃饭,但胡扯吹水的快感过了总会陷入一个纠结于身份认同而总想向“合群”靠拢的状态;和恋人相处更舒服,但又太执着强调自我,偶尔也会在些不足挂齿的小事上起争执;唯独自己与自己共处,才可以慎思缓行,变换视角看待世界,享受一种忠于个人的快乐。

在这里强调留给自己的时间,并不是在反对人的社会属性,我倒没觉得一直呆在家里一定有趣,和世界的接触是有必要的,但那么多独自上路到异地异国的旅行也并不是空穴来风。

六月份的时候重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又看了亚历山大·彼德洛夫导演的《老人与海》的短片(短片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5ih1IRIRxI&t=927s),整个人都沉浸在了这个古巴圣地亚哥老人的世界。晚上睡觉时,枕边放一本蓝色的书,读上最喜欢的几段再躺下,甚至都要在枕头上落泪为圣地亚哥一无所获而暗自伤心呢。

又读海明威的另一本短篇小说集,其中的一篇《打不败的人》讲的是一个没落的斗牛士的故事,构思与《老人与海》有几分相似,但故事上更有激荡。海明威写没落的英雄写得出神入化,我则看的爱不释手。我被这些人物对一个信念的坚定追求所震撼。

尼采有句作文里百用不怠的话:“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我并不是想讲什么励志名言,今天也无意说煽动一个对抗时代的革命。我欣赏这句话,是在于我喜欢这句话所阐释的生活构想:一个人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位于”一个时代,但他不一定要“属于”这个时代。和自己共处,是一个逐渐认识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从自我身上理解时代的过程。至于究竟属不属于这个时代?把这个问题留给自我吧。


最近积攒的思绪有些杂乱,但目前正在酝酿的还有如下主题:

· 关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英雄」「老人与大鱼的关系」等分析;

· 关于人物形象是否只能在流动的故事中进行发展、塑造;

· 关于《龙纹身的女孩》千禧年三部曲的评价。

欢迎一切「不反智」、「湿货多」的讨论(引:Lawrence Li《一天世界》)。尤其需要千禧年三部曲的讨论:我已经沉沦在对布隆维斯特和莎兰德的爱慕中无法自拔了。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