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場(Transition)】|

▍【轉場(Transition)】|

想像朋友寫作會

▍【轉場(Transition)】|

#文學創作關鍵詞100#詞條專欄

想像一個畫面:畫面中有兩個成年人正坐在餐桌兩旁對話。接著室內一片搖晃,兩人頭上的電燈摔落,畫面一黑。再次亮起時,場景已是一片森林,還只是兒童的兩人正張開眼睛,開始奔跑……

將兩段看似時間、場景都不相連的畫面給連結起來──這便是轉場,它是一個電影術語,描述鏡頭與場景間交替、轉換的影像效果。

在一部電影中,最小的敘事單位是鏡頭,透過鏡頭的運動,我們可以看見一個場景內發生的事情、出現的角色、擺放的物品等等。

而在切換時,畫面會有不連續感,於是便有著各式各樣的轉場方式,如:「淡入(Fade In )/淡出(Fade Out)」、「跳接(Jump-cut)」、「溶接( Dissolve)」等等。轉場對電影場景的轉換提供了黏著的效果,流暢的轉場甚至能帶來承接情緒、強化張力的視覺體驗。而相比電影鏡頭的視覺之豐富,文字在瞬間所能賦予讀者的資訊量遠遠不及,要如何令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減少不必要的消耗、卡頓,就是「轉場」對於寫作者的重要之處所在。

若將這樣的技巧,從「鏡頭的運動」搬移到「文學作品的用字遣詞」上──我們將會將會發現,早在電影問世前,「轉場」這個技術在文學作品中早已運作深遠。

以下,就讓我們以台灣小說家黃凡的出道作暨成名作〈賴索〉為例:

青春期並沒有帶給他多大的煩惱。他是班上最矮小的一個,坐在離講桌只有一公尺的凳子上。日本教師不時地用偷偷抓著下襠,他患了濕疹這一類的皮膚病,認為別人都看不到,他可錯了。

「支那!」日本人說,「通通跟我念一遍。」

「機那。」賴索說。

「知不知道,你們不是支那人,你們是台灣人。」

「可是老師,」一個本地生問:「我祖父說我們都是跟著鄭成功從支那來的。

「八個野鹿!」日本人罵道。

口沫飛到賴索臉上,他舉起手來擦臉,❝發現臉上長了一顆顆的青春痘。

當這些青春痘開始膨脹,有幾顆甚至化了膿時❞,他正走在大稻埕的街上,一面走一面用指甲去擠,弄得臉上,紅一片白一片,擠到第五顆時,同伴小林用肩膀撞撞他。

「快看!」小林壓低聲音說,「那不是田中一郎嗎?」

「兩年前教我們歷史的日本人。」

看見了嗎?在摘錄的片段中,請注意特別標記的地方,作者透過賴索「發現青春痘」,先將鏡頭聚焦到了青春痘上,隨著青春痘「化了膿」,場景已飛快地從教室轉移到了大稻埕,時間也就這樣過了兩年。

對「青春痘」的個別描寫,如同電影中的特寫鏡頭,當鏡頭再次拉大,賴索所處的時空已然劇變,然而對讀者而言,閱讀的體驗卻不會因時空的跳躍而有所中斷,這便是一次優雅的轉場。

巧妙地控制讀者的視野,透過敘事資訊的收放,將龐大的物理法則與現實世界給收斂在短短的幾行字內。身為讀者的我們,就跟著看起來只是摳著青春痘的賴索,跨過了青春、栽入了歷史的下一個路口。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和多數文學技巧不同,「轉場」技術的華麗,正在於它的「不留痕跡」。愈是讓讀者不經意地通過,愈能讓讀者在回味時,對這份流暢感到妙不可言。

【作者簡介】:​

▍盞彧

清華台文所碩士生,關注類型文學的跨域應用、創傷與成長敘事。

補教業、社團講師、文學&教育企劃工作者。

想像朋友寫作會第一屆總幹事。

2018《不存在的海岸──自組式文學駐村計畫》&2019《眾聲起噪──顛島文藝營》總召。​

【專欄簡介】​

《給文學新手的創作關鍵詞100》是由六位文學研究/寫作者組隊,共同撰寫以「你可能聽過卻未曾掌握的文學用語」為框架的系列文章。​

透過團隊成員自身的教學、創作、研究經驗彙整與討論,嘗試以台灣自身常見的社會環境與經驗作為切入點撰寫,希望透過釐清常見的名詞混淆、弭平創作與閱讀的對話門檻,建立一套「有跡可循」的新手攻略。

若你喜歡本系列專欄計畫的形式內容,歡迎為我們多多推廣分享。

並可點擊留言處表單。​只需留下你的聯絡信箱。我們會在系列文章的內容更新,以及本計畫推出新成果時,及時與你分享!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