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ource

這是我朋友拍到的。清大「社會語言學」課堂上的學生報告投影片。

通識課就算了,這堂課是社會語言學耶。誒幹,語言學的課耶。既然是語言學的課,那我想,我開噴絕對是有道理的!

你們沒吃過 IPA 也看過 IPA 走路吧? (亦可替換成:台羅、POJ)

然而其實他們是知道 IPA 的。據回報,該課堂學生普遍有着「台語水準比較低」的偏見,明明就有 IPA 這種工具,就算因為 IPA 太專業,要改用台羅或是 POJ 也是很 OK,都可以很準確地描述發音,但沒有,就是要用注音來空耳,台語怎麼這麼悲哀。

容我再強調一次,通識課就算了,這是語言學的課。

好即使我退一兆步,不管標音方式的問題好了,這頁投影片看來是在講台語的腔調差異,總篇幅就七行,結果七行全錯。

我來逐一講一下錯在哪:

「最近」一詞,在台灣主要有兩種發音:

偏泉腔:tsuè-kūn 偏漳腔:tsuè-kīn

首先,這個腔調差異從來就不是「南部、北部」,而是移民原鄉比例不同造成的泉漳差異。一般人不知道就算了,報告組的同學到底要混到什麼程度才能犯這種低級錯誤?

再來,就算用注音擬音,擬出來的音也應該是「ㄗㄨㄝ ㄍㄨㄣ」跟「ㄗㄨㄝ ㄍㄧㄣ」(我直接忽略聲調,因為台語跟華語的聲調只有陰平跟陽平是像的,其他根本都不一樣,何況台語還有變調!)

所以我說,ㄍㄩㄣ 和 ㄐㄧㄣ 到底是啥潲?

再來,「呷」應為「食」;「糜」有四種不同讀音:「muê(偏漳)」、「muâi(老漳)」、「bê(偏泉)」、「bér(更泉)」

海口腔是整個中部海線,偏泉程度不及鹿港腔。


魚:「hîr」,完全跟「ㄜ」搭不上邊。
雞:「kue」(要空耳也是ㄍㄨㄝ),或「kere」。

宜蘭腔特色是聲母直接接「-ng」韻母時,變成「-uinn」,如「食飯(puīnn)配滷卵(nuīnn)」

(晚點繼續補)

2 hours ago · Public · in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