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贱人鱼公主AU第二章注释[上]

罚贱人鱼公主AU第二章注释[上]

大师兄救命

第二章的注释

 

(坦白说因为字数太多有点懒得校稿,但如果真的有什么问题,留言告诉我我会马上更正的,谢谢大家)

 

◎注释:

*王子日志:模仿原作漫画中的「惩罚者日志」,这是罚叔漫画里面常出现当开头或叙述事件的个人独白,通常为黑底白字的内心对话框,里面除了回溯事件与表述心情,还充满各种挺有哏的冷吐槽。

 个人在看罚叔漫画的感觉是罚叔内心活动丰富且槽点多,但说出来的不到十分之一,如果他愿意把心里讲的话都说出来其实话不比贱贱少,甚至很多哏还挺相像,像是他们都引用过孙子兵法、拿过很多乐团开玩笑、都当过军人(漫画里贱贱还因此说罚叔真是个好懂得男人而在他脸上亲上一口)、他们用的枪械类似,卖家相同(哏出两人的组队刊,另外官方动画里罚叔还跟贱贱买过二手枪),也都是美国队长的粉丝(贱贱是从小时候就很喜欢美国队长并且搜藏一堆东西,罚叔则是因为美国队长才去从军,就连在平行时空中要杀掉丧尸化的美国队长他都说过队长是他心目中的英雄),还都有「反英雄背后的科技宅」,罚叔早期的伙伴叫麦克洛(罚叔V8灵魂复活后背叛罚叔,不过这也正常啦,当初他是被罚叔爆头而死的,因为贩卖海洛因),贱贱早期的伙伴叫威瑟(就是电影里那个酒吧小哥,在漫画里他是贱贱前期的武器提供跟情报提供技术宅,超级聪明跟贱贱感情又好的铁哥们,但虫贱刊的时候因为编剧脑子灌屎所以让他背叛贱贱并想害死贱贱,最后这个编剧因为把贱贱漫画搞太惨所以换掉了,五月编剧换成萌神杨)、他们都不排斥女装(这个有点好笑,贱贱喜欢穿女装而且是各种女装都很愿意往身上穿甚至到哪里都愿意试一试这个设定自不必说,罚叔则是任务需要他穿女装的时候不会特别排斥,他在漫画里面穿过长裙还戴假发,打扮起来真心不怎么样,不过还是被人摸臀,随后他出手把那帮醉鬼弄死),他们俩周边可动人偶的素体是同一个所以他们所有装备跟枪枝都可以共用,反正仔细找起来他们兴趣跟设定上共通点挺多,但我太久没补漫画了,只能凭印象码出这些(认真的,我现在脑里只充满中世纪)。

(其他两人在原作中诡异的擦边设定补充,因为实在太偏很少人讨论,我也找不到地方放所以借放一下这里,不算糖就只是闲聊,贱贱住在纽约曼哈顿区,那正好是罚叔家人被杀害的中央公园地区。还有贱贱电影里阿贾克斯这个角色(形象跟漫画有点差距,漫画里的那个比较病态)本名叫弗朗西斯,这个名字在漫画里带给贱贱的梦魇不少,而罚叔的生名就叫弗朗西斯·卡斯特莱昂内(想看相关设定的可以看惩罚者V8,由亨利找到的,旁边的注释写这个是典型义大利人的名字)。其中亮点欢迎自行感受www。

 

*罗马帝国分裂后的荒废道路:老实说这个本来没想注释,所以没特别记下什么资料,但提到了还是凭印象简单写一下。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帝国跟西罗马帝国,东边主要是信仰希腊正教的拜占庭(所以也简称东正教,后传到俄罗斯),西罗马帝国则是天主教(罗马天主教会),两边在教义上有点不同,这个下方医学观的注释还会稍微提到一点。在历史上「中世纪」时期正式开始之后西边这里简直分裂得乱七八糟,由于西欧这块地方在罗马帝国时期就是属于边陲地带,其实没什么建设,但当年「条条大路通罗马」,还是有罗马帝国留下来的道路,但毕竟中世纪还是过了一千年,那些道路早期本来还有法令规定有负责修复的责任归属,例如小自住最近的农民,大到庄园主、领主,中期大家就任其荒芜(当时大部分的人民生活范围平均也不会超过居住地五公里,也因为当时小城邦多,领主没钱去管那种修路的闲事),甚至还有农民偷偷开垦逐渐蚕食,到后期罗马帝国留下的道路就几乎消失不见了。只剩下极少数勉强还可以使用。而中世纪当时的「道路」系统相当混乱,村民有自己开的道路,通常连通到城里可以进行贸易,传教士跟朝圣者有自己开的道路(而且相当多条,朝圣较有名的圣人教堂至少都有个四五条不同的路径),也有王国与王国间为使信使通信而自己开辟的道路,各地工会或兄弟会也会自己开路。所以中世纪到了中后期道路非常杂乱,到处都是路,不同的人与需求各自走各自的,并没有一个统一政权进行整理。所以文中罚叔的国家就像一般的小城邦一样没钱修缮,而东边大国则是因为国力强盛而出钱整理,方便镇压罚叔的国家那类的边缘小城邦以防叛乱,但主要原因是如果西边神秘岛有任何违反和平的举动也方便出兵跟运送后勤物资。就是可怜罚叔的国家整天被夹在中间。

 

*异端:中世纪因为瘟疫横行跟罗马时期时的基督教改革(从犹太教后耶稣改革与罗马时期几百年的宣传等)与推行,几乎大部分西欧都是在罗马天主教的统治之下,偶尔有少数例外,例如十字军东征时期法国南部跟义大利北部居然趁势复兴起摩尼教,称为「洁净教派」,而对当时的天主教来说任何非耶和华体系(包括耶稣与其门徒)的其他信仰都是魔鬼,所以称洁净教派的教义是「地上事物全由恶魔所造」,在13世纪初的时候被教会花了26年内肃清,将数以千计的教徒处以火刑,让这个教派完全灭绝。

 此外像是埃及、北欧等原生信仰都被诬陷为撒旦信仰,但凡基督教入侵后都是大肆改写、破坏(读过北欧神话的朋友大概知道诸神黄昏的形成原因)。还有最著名的十字军东征,其实当年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时候教导信徒基督教体系的神也是值得尊敬的神,在耶路萨冷这个地方教徒们还算和平共存,偶尔有些小打小闹但大多来说不严重,也很可能纷争起源是因为利益冲突而不是信仰。但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堡却在向西罗马帝国求援时刻意的将异教徒(穆斯林信仰)杀害基督教徒的行为夸大化,结果引发为期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大量穆斯林被屠杀,妇女被强暴,宗教骑士团因虐杀异教徒而骄傲自满。而到后来君士坦丁堡也没好下场,十字军烧杀掳掠四处抢夺到后来在耶路萨冷又被穆斯林占领回去后打不过,转而抢盟军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为了要抵御十字军号非相当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虽然最后撑过去了但国力也衰弱的厉害,不久后走向灭亡…这就是引狼入室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至于原本爱好和平的穆斯林也因为这两百年被欺负得太惨,不得不改变教义与宣传,正式与基督教体系对抗,直到现在伊斯兰教的那些「恐怖份子」所信的派别大概都是那个时候被十字军逼出来的延伸。(针对美国的话原因挺多,除了经济与历史关系,也是现在主要还有基督教体系浓厚信仰的经济大国大概美国最明显,大部分欧洲人现在是不怎么信教的,虽有但不像美国人那么狂热)

 虽说中世纪时期教廷宣布骑士杀异教徒可以完全免罪,但当时各个地方还是多少有一点,像是更南边风气也更自由开放的西班牙,部分纪录中也可看到那里还有异教徒过着平静的生活。

 虽说在我们现在看来「国家之别」与「信仰之别」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稀松平常,但事实上在基督教体系创立之前这种想法根本不存在,当时人口稀少,大家各自生活,所谓敌人也不过是短时间的争吵或争执,过后和好还是可以当朋友。对国界与国家更没有概念,政府就是个日常要收税(保护费)的地方,对于身为这个国家的人并没有特别的想法或是荣誉感。这么说吧,我一个卖大肠包小肠的会因为我缴保护费的对象是庙口的G米大仔(老大)而骄傲吗?不会吧?当时普通人就只是很日常的生活而已。

 直到基督教的「四大发明」出现,这四大发明并不是实质科技,而是「体制」。基督教发明了「忏悔」、「群众」、「绝对敌人」、「宣传」四种在我们今天看来稀松平常的事情,但在当时可是创举,这四样东西整合了各自生活的民众、划分敌我关系,不夸张地说,若基督教没有这四大发明,世界不会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

 首先「忏悔」这项,他诉求的就不是好人可以得救,而是「罪人」可以得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们要的并不是完全道德高尚的人,而是允许生命中有污点,甚至是大污点的人加入,只要加入基督教体系并且「忏悔」,没什么是不能原谅的,顶多在教内服役或是苦修一段时间。说难听点他们也不管你是不是真的悔改了,反正加入体系就是我们的人。

 「群众」这个自不必说,群众的力量惊人,只要拥有「群众」的支持与参与,就相当拥有一个经验丰富、技能多样、思虑完善的最强后盾,而且这些能力往往随着人数越多效果越大。但早先大多数群众知识水平并不高,为了拓张,弄些简单的故事或是信条,甚至是造谣世界末日诸如天国近了之类使群众产生恐慌,并且因为恐慌凝聚人心,一但群众集结,谎话说一千遍也会成真,靠着半哄半骗也无所谓(这个现象在中世纪尤为明显,后续有机会再提,没提大概就算了),只要群众版图扩大,就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

 「绝对敌人」在基督教体系当中尤为重要,如上述所说,早先交通不发达,大家又住那么近,意义上的永久敌人并不多见,是到了基督教创出了攻击「绝对敌人」与教内想法不同的「异端」开始,人们才会因为信仰不同而「愤怒」的群起攻击,这个也是从基督教先开始。

 「宣传」这个也不必多说,基督教在传教方面真的是不遗余力,尤其在中世纪的时候,做了相当多的重要建设与慈善事业,人民的生活离不开宗教的救助与帮助,更详细的后文注释有机会再谈。

 

 而这四样发明,在后续历史中完全移植到了「国家主义」上。

 在人类历史中战争从来不少,不管是为了什么理由而战,总是会发生冲突与战争。而当冲突上升到国与国、统治者与统治者之间的时候,他们就需要人民作为人力与物资的来源,这个时候基督教的「四大发明」也就派上用场了。当年基督教所使用的这四项体制,就是我们现在的国家体制,「忏悔」(无论你有没有罪,你就是这个国家的人,就算犯了罪也该关在国家里)、「群众」(人民是组成国家的基本单位,国家主义使人民有道德义务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才能)、「绝对敌人」(每个国家因为政治环境不同各有仇视、冲突的对象,直到现在美国都还不断的挑拨许多国家发生战争,也是因为这种各国内绝对敌人心态的影响)、「宣传」(很常见所以不解释,战争中飞机到敌国空降传单都是为了这个)

 如果说当年没有基督教发明这个体制,我们现在的世界不会变成这个样子。(中国整合群众国家意识较晚,要到国共内战那时候才普及得比较彻底,在此之前都是比例相对稀少的儒家知识之是分子勉强撑着)

 我在这里并不是说批评基督教不好,基督教为这个社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只是在这两千多年来的历史长河中,总会有些在宣传或成立上比较听上去不是那么光彩的手段,但那也只是当代社会环境的「解决办法」而已。没有基督教对世界的贡献,今天世界不会是我们所看到的这个样子。

 

*耶稣显灵:新约圣经记载耶稣可以治好任何病症,包括眼盲跟瘸腿。用在这里是罚叔认为自己痊愈的感觉就跟被耶稣亲自治疗一样。

 

*中世纪时期便以小时作为计时单位,但算法与现在稍微有点不同,在「定时」计算的时钟发明之前(约13-15世纪前后,有雏型跟完整版的不同,也有普及上的问题各地区不同),中前期中世纪的人们将白天跟黑夜各分为12个小时,但因为纬度与日照时间的问题,每年不同季节的日照时间并不相同,大多是黑夜长白天短,所以在较为极端的环境很有可能遇上白天的一个小时是30分钟,晚上一个小时是90分钟。文中罚叔所举的「一个小时」大约在30-45分钟间。

 

*中世纪城堡的作用:

 「城堡」同样是被后世误会最深的「艺术中世纪」组成之一,任何中世纪题材都离不开城堡,它被想象成精致的、高雅的、区隔平民与贵族的权力象征、设备华丽的贵族豪宅,备有中世纪流行的哥德式(歌特式)建筑,高耸的尖塔与美丽的外观,若石头与木材能够谱成乐曲,中世纪城堡应该就是音乐大师笔下最动听的交响乐章,谱出一段段属于贵族阶层的优雅、浪漫诗篇。

 然而现在人们印象中那些漂亮精致的城堡,像是著名的德国新天鹅堡、法国圣蜜雪儿山城堡、高天鹅堡、德国霍亨索伦城堡…等等诸如此类的,不是直接就建于18、19世纪,就是中世纪已经存在但因为战火与时间侵蚀变得残破不堪,在18、19世纪再由浪漫主义时期的建筑大师们重建而成,原本的样子几乎完全看不出来了。再者15世纪大炮攻城之后城堡防御作用削弱,各地发展过几次拆除城堡运动,完整留下中世纪城堡可说是少之又少,地基与残垣断壁还比较常见点。

 在开篇注释中稍微提过,浪漫主义与19世纪是对中世纪进行艺术化最如火如荼的时候(理论上浪漫主义跟19世纪的行为应该摆在一起,之所以在这里分开原因是浪漫主义早期偏向想法与文学的思想萌芽,19世纪更多的是直接动手「建构」他们理想中的中世纪,甚至建筑史上直接称19世纪这段期间为「歌德复兴」)。这时候的建筑与技术水平比中世纪时期还要高出许多,能够完成中世纪时期做不到的华丽建筑形式,并且同时使建筑更坚固,更适合让「贵族」住进去。

 但…实话说吧,就性质来说,那个根本不能叫城堡,而是叫「豪宅」。

 真实中世纪的城堡根本不是那个样子,事实上,当时城堡的居住条件跟水平,还不如同时期穆斯林国家的豪华透天住宅舒适,至少后者采光充足,房屋设有类似水塔的储水处,还有自来水系统(同时期穆斯林国家还有印度、中国等亚洲地区无论是在文化还是在医学、贸易繁荣、知识流通与汇整、宗教宽容都高出中世纪西欧一大截,不过各种因素在各自发展中各有强项与好坏,难以用单项评估标准分出高下,这个后续注释有机会会提到,如果没有提到就是我-忘-了-)。

 就「居住」用的城堡来说,真正的城堡窗户不多,为了基础能防御弓箭或是投石等攻击只有部分开口用于通风的作用。而且当时的建筑水平与建筑材料因各种因素没有太耐用,时常因下雨而漏水,里头又闷又臭,阴暗又潮湿,仆人得清理得很辛苦。而且以当时小城邦领主的财力,包括贵族本身加侍卫加仆人加侍女,全部加起来有50人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也有国力超级鼎盛的城堡有300多人,加上牧师跟文书跟奴隶,但那实属特例,一般根本没有那么多仆人。

 再加上里头仆人偷懒的挺多,清理垃圾跟粪便直接倒进护城河,熏得整个城堡都能闻到那股五谷杂粮另一种型态味道,曾有位英格兰国王就自嘲说:「我们的护城河臭成这样,敌军光是靠近就能被熏昏,应该不会有人攻得进来吧。」

 而且城堡看上去虽然坚固,但其实结构非常脆弱,一但有大炮或是过重的重击、力道强一点的大投石车打出裂缝,很可能整个城堡会崩解垮掉(这也就是为什么15世纪炮战开始后城堡解体的原因)。所以一般城堡外围城墙都会设计得很迂回(甚至好几层外墙),那是为了拖长战线让士兵跟敌人短兵相接用的,甚至能尽量在野外打就在野外打,不要打到城堡前面比较好。

 再来是自来水跟冷热水箱,高级的豪华城堡是有这样的设备,但那也得很高级才有,一般老旧的城堡还是得认命。但光是就这种很一般的城堡吧,建造跟维护运作费用都很高,中世纪后期很多贵族都不愿意建城堡了(住豪宅还好点)。

 

 这样看上去城堡好像不是为了让贵族住得舒适而建造的,老实说还真不是,城堡的本质是军事用途,在战争频仍的时期城堡「到处都是」,有的占据交通要道,如河路或陆路的商路上阻断交通,也有的在很险要的高山、悬崖、海边以抵御敌人,各自作用不同,后续的发展也就不同。

 首先先来说建造费用昂贵的城堡如何能「到处都是」,其因在刚开始「城堡」雏形并不是用石块那种高级材料,而是土堡或木堡。先用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圈一个圈,搞好一个在中央可以观察敌人的瞭望塔,然后慢慢建造军营、粮仓、磨坊、厨房、面包房、酿酒坊、铁匠铺、马厩,讲究点的有小教堂(或忏悔室),接着开始养兵跟训练。

 所以这种简易又快速的「城堡」在当时的战争地位就不是以「防御」为主,而是「进攻」用的储兵所,里面还能自给自足需要的军粮跟简易装备。所以一但一座「城堡」建立了,周围的领主都会感到威胁。

 随着时间经过,这些土堡木堡逐渐升级,用石块将其堆积,持续修建。重要地理位置(河道或陆路)会随着需要越做越大,甚至因为其占领交通要道,许多商人会为了往来做生意干脆在堡外定居,接着商人跟外地人口越来越多,就累积成了一个城邦。当时人口流通快速又没有人口普查,基本你想去哪住就去哪住(有特殊身分如庄园农奴,也是只要你能逃到城邦里住一年零一天就能成为自由人,不追究农奴身分。所以当时的西欧城邦人种混杂,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义大利,甚至是匈牙利人可能都会在同一个大城市里生存当邻居,这个很常见),只是选择哪个领主可以提供好的保护就交税(保护费)给当地的领主跟教会(当时教会有什一税的收税标准,收入十分之一缴交教会,教会在中世纪其实负了很大一部分民生机构责任,这里先不谈)。

 之后这些热闹的城堡就会将城墙扩建,把居民跟商人围在城墙内,真的发生战争或危险的时候还会让居民暂时到城堡内避难,分享当中粮仓事先储藏好的酒跟食物熬过这关。

 而有时候城市发展得过于快速,城墙来不及建好又继续扩张,那就干脆让他自由生长,能扩张多远扩张多远,变成一种混合型的城邦。(有城墙但没罩住全部人)但这样的情况也不多,大多数小城邦还是会把居民尽量放在城墙内的,方便晚上关城门保护居民。(没战争的时候一些居民公共事务如土地契约跟各种申请也可以在城堡中进行,有特殊办公处)

 于是发展到这个程度的城堡兵力就有可能达到几千人,可能是军事为主的城堡或者是地位重要的大城邦。

 因此,城堡除了方便使用投石与弓箭的城墙、守卫用的护城河、瞭望塔、领主居住的主堡外,还需要有设备能自给自足以免敌军进行围城攻击。所以粮仓那些是基本有的,上述所说的那些磨坊、厨房、面包房、酿酒坊也不能少,另外还有武器库、储藏室、水井、教堂、更完善的排水系统,当然领主跟仆人的住所也在当中,只是住起来的感觉…大概跟我们原本猜想得不同吧。

 

 最后稍微讲一下「哥德式」这种建筑形式,其实我一直是把它当成笑话看的(靠)。现代人会认为中世纪城堡大多是歌德式建筑这也是受到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浪漫主义小说中非常非常常提到华丽的歌德式城堡,并且浪漫主义后也确实造了一堆近似的仿造品出来。但是在当时那种战争频仍的状况,歌德式那种纤细脆弱的建筑形式不用等到15世纪大炮战,基本投石车就挂掉一片了,怎么可能真的在要战争的地方盖那种建筑,就算盖了,那真的只是「豪宅」,不能被称为「堡」。

 这里就来说说歌德式建筑是怎么产生的,这种建筑最先出现的地方不是住处,而是「教堂」。由于圣经创世纪第一章刚开始就说:「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所以对基督徒来说,光就是上帝的代表,如果能沐浴在阳光下到教堂做礼拜,更能展现出上帝创生世界的美好,更能感受到神。

 所以当时法国的教会就请了石匠们来设计那种柱子更纤细,空间广阔大挑高,装饰细致,又能几乎弄上一整片玻璃墙的建筑来盖成教堂,让更多的阳光能够直接透进整个教堂内部。(稍微解释一下,当时并没有「建筑师」这个专有行业,石匠靠着经验和技术进行建筑,而石匠是中世纪所有技术工匠中地位最高最受人尊敬的,甚至在15世纪后期义大利部分城邦,某些石匠还是整个城镇中影响力最高最有话语权的人物)

 最后他们不负众望的成功了,他设计出特有的飞扶壁和尖拱。飞扶壁本来是该在屋顶与墙里的建筑结构,但他直接把这个结构摆在墙壁外作为支撑,延伸到屋内时用四方或长方对角线交叉的方式稳住屋顶对下方的施力,也让上方较为轻盈。而这项设计不只让外观更加华丽复杂,也让室内更加空旷。尖拱则是让上方空间看上去更宽广用的。

 而屋顶的飞拱设计更薄更精致更坚固,对承担屋顶承重墙直角设计可以直接回推,使其不致于坍塌,这样就算以玻璃帷幕也可以作为教堂墙壁的支撑。

 总体而言,更加纤细的梁柱与建筑确实增加了玻璃的使用量,也成功地达到了教会想要的效果。教堂内简直美极了,沐浴在阳光底下听讲道做礼拜,无论是视觉或是空旷的声音效果都营造出一种神圣感,以结果来说,真的像是神迹一样的建筑奇迹!

 于是很多地方的教堂开始争相模仿(各地参考程度有别,有的只移植部分,如尖拱或飞扶壁,也有只学尖塔,各地不同),13世纪之前欧洲各地盖了相当多的歌德式教堂,几乎哪里都有哥德式教堂的踪迹!

 然而这样华丽纤细,充满美感的建筑为什么在14世纪后就被摒弃了呢?为什么这些在当时遍地开花的唯美教堂,在现在却没剩下几座呢?

 无关炮战,无关战争,无关暴动,无关任何人为因素(英国骑士在百年战争后扬言烧法国教堂以换取赎金那个事件有机会另外谈),就我看到的资料而言,其因有二,先来说第一个----被地震震倒的。

 

 没错,那些历史上消失的歌德式教堂很多是被地震震倒的。

 

 现存的歌德式教堂有一半以上都在法国,其他各自散落,零零散散。不只是因为法国是发源地,而是因为法国这个地方几乎没有地震!

 

 这对住在台湾这样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朋友可能有点难以想象,引用个数据:「台湾地区平均每年约发生 18500 次地震,其中约有 1000 次为有感地震。」,就我自己住在西台湾来说,五级左右的规模平均一个月发生一两次(会有地震季节区别,大多都在过年前后。东岸那边花东纵谷版块交界处更是不得了,光是看气象局数据就觉得很心疼)。所以台湾跟日本在建筑上面都会相当重视防震系数与防震建材,如果有喜欢看日本装潢节目的朋友,应该会发现日本处理建筑的防震问题相当严谨,一定得把防震的问题都处理好了,才正式开始装修。

 这点台湾也是的,921大地震之后许多建筑都提升防震,连钢筋的弯曲角度都有其法规要求。但总是会有客户作死,设计师也多半依言改装,装潢时不遵守建筑法,挑高违建或是打掉一楼支柱做大厅,这种状况是相当容易倒塌的。但除此之外台湾的建筑防震都算可以,所以五级地震发生时我大概都不怎么跑(根据经验跑出门外的人数大概三分之一),地震对台湾人来说算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但是法国就不同了,他们的地理位置完全避过地震带,前段时间意外发生了一次4.8级的地震,几乎把法国人吓坏了,说以为发生大爆炸或什么。又过了一阵子发生5.2级的地震,连专家都面色凝重的出来镇重发表:「我们从没有经历那么强的地震…」

 从这就可以知道「哥德式」建筑的创生背景是在多么安逸的情况下,几乎没有地震,也几乎没有台风。于是在哥德式建筑遍地开花到处建起的时候,欧洲地质也很给面子的让那些当时著名的歌德式大教堂在12-15世纪里平均五十年倒一座,搞得后来大家都不想建了。

 这正应了一句俗语:你可以躲过地震十次,但它只需要能震倒你一次(?

 

 至于另一个使歌德式建筑倒塌的原因,说来比地震更为凄惨。毕竟在西欧那块地方地震确实很不多见,就算有震度也不会太大,能达到平均五十年倒一座大建筑还是有点勉强。于是我看到了另一个歌德式教堂倒塌的状况,短的甚至竣工才12年就使其崩解,其原因就是----自己垮掉的!

 

 yep!毫无原因,没有风吹地震,风和日丽的一天一座漂亮的大教堂忽然哗啦垮掉。

 

 若要究其原因,就不得不讲到中世纪「石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行业。

 上述提过,中世纪是没有建筑师这个职务的,教堂的施工跟设计全靠一帮石匠,而石匠当中技艺最精者称为「石匠师傅」,一但有大教堂这种重要建筑,就会由很多的「石匠师傅」聚集起来共同讨论设计。(现在则多半由一位主要建筑师设计,也有不少建筑师有自己的事务所,里面有各种职务,包括做模型、协助计算、找建材之类的工作)

 而像这样庞大的建筑设计往往离不开数学与力学,中世纪的数学其实是相当厉害的,当时已经有「大学」教授各种科目,医学跟数学等等科目都在其中。其中数学科目也研究自穆斯林国家传来的数学典籍(当时穆斯林国家文化水平较高,还从事各种翻译,当代许多中国、印度医书,还有古希腊的数学著作都通过他们翻译成西罗马的官方语言拉丁文,重新进入西欧的学术体系中),所以当代大学中其实是有不少可靠的数学家与知识分子,对于数学与力学有着相当独到的见解。

 然而----没错,然而!!!这些百年来受人尊敬的石匠行业怎么可能看得起那些整天只会空谈而缺乏实际运用的学者呢?所以基本上石匠设计、建造建筑,都不是透过严谨的力学计算,而是靠着他们引以为傲的经验技艺,以及「比例」来布局蓝图,甚至到了14世纪米兰的大学数学家想给石匠们做建筑上的力学、几何指导,都被石匠们拒绝回去。

 所以哥德式建筑本身就是建立在石匠们自身的实造经验与推演,经过一座又一座的建筑慢慢实验,一种一种的想象与尝试,逐渐演变成最纤细精致的那个样子。对于其数学与力学原理坦白说石匠们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明白,在当时,「只要房子能造起来,站在那里屹立不摇」,就是成功的建筑了。

 而这种长得如此纤细脆弱、结构危险的实验性建筑倒塌机率当然非常高,甚至不需要数十年难得一见的地震替石匠们验收,可能在某些不知名的状况下它就自己崩解了。

 

 所以…各位看到这里的朋友,你们真的觉得脆弱的「哥德式建筑」当战争频仍时期的「城堡」妥当吗?

 会造成我们今天对于中世纪城堡应该为歌德式建筑的想象,当然19世纪歌德复兴所造、修建的城堡也是原因之一,但18、19世纪的人们为何会对中世纪城堡有这种误解?

 其原因还是18世纪浪漫主义的文学影响,至于浪漫主义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荒谬的产生经过,坦白说我把它当成一个更大的笑话,但我不想先破哏,下一章注释会提到(笑)。

 

*分配神职人员:当时的神职人员如神父或教区长等神职人员都是官派(有罗马教廷中央派遣也有领主派遣,看各地区不同状况,我也不是弄得很懂,资料里两种说法都有人提过),需要经由分配才能前往。虽说讲究点的城堡里有小教堂,但比较贫穷或狭窄的军事城堡大概只有设忏悔室,就真的是个私密的小小地方,跪下来面对着一小片彩色玻璃窗跟一座小神像。文中这座城堡的结构问题大概只有忏悔室那种等级,不过因为日后可能安排神职人员所以算综合型吧。

 

*中世纪的人们认为「发疯」是会传染的,甚至曾经有村庄趁领主巡视的时候整个村的村民沿路装疯乱跑来避税,结果真的把领主吓跑,多征税开辟道路的事也就取消了。(中世纪末德国流行的舞蹈症另谈,那个是遗传疾病,特点是发病时手脚会相当不协调,情绪跟智力也会受影响,比较像文中贱贱的状况。但就时间线来说此时这种病还没有特别爆发的迹象,得等到黑死病之后一百年左右,所以亨利认为贱贱的情形是疯病的现象之一)

 

*漫画里贱贱多变的瞳色一直是写文时遇到的设定问题,不过前阵子听说这个问题终于在读者询问上一任贱贱漫画主编时得到了答案:「蝴蝶死去的时候是棕色,而蝴蝶复活的时候是蓝色。」虽然我真心不喜欢这个编剧参与的所有贱贱漫画,但不得不承认这段形容的画面还挺漂亮的。除了配合文内贱贱为人鱼公主所以有许多跟海洋相关的设定,这时候贱贱看到罚叔心情也挺开心挺激动的,所以就选用漂亮的蓝色吧。

 

*亨利以贱贱的瞳色判断他不是本地人的原因:这是一个历史背景的梗,要讲解起来有些麻烦。有兴趣再看吧,主要是探讨贱贱在漫画原作人种的问题来源。

 中世纪开始是因为上个朝代罗马帝国晚期衰弱,较可能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什么都用铅,输送水管用铅,生活用品用铅,做菜的厨具都用铅,甚至拿来当酿酒的容器(酒在发酵产生的乙酸与铅作用产生乙酸铅,这让酒中的铅含量简直高得吓人,在那时候喝酒就是慢性自杀),这对身体伤害甚大,导致生育率下降,后来被日耳曼人大迁徙时攻击,成为其衰弱到灭亡的可能性之一。

 原始的不列颠岛(英国)这个地方的原住民是凯尔特人(特点是红头发),与罗马帝国接触后开始有了自己的历史,连凯尔特这个名字都是罗马人给他们取的。而像英格兰「传说」中最重要的亚瑟王就是罗马帝国瓦解后率领圆桌骑士团统一不列颠群岛对抗日耳曼人的英雄人物,所以亚瑟王与圆桌武士其实都是罗马人(特点是黑发)。

 日耳曼三个部落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人渡海过来迁到了不列颠岛,征服了当地剩下的罗马人与原住民凯尔特人(凯特人多数被杀或当成奴隶,幸存者逃到西北的荒凉地带,因逃到的地方不同分别成为苏格兰、爱尔兰、威尔斯的祖先,现在他们仍在积极的保留原始语言与神话传说,并创作于文学作品与音乐上,如早年很有名的圣恩乐团)并且统治了这块地方,不列颠岛主要的政权便由其中人数最多的盎格鲁与撒克逊人统治,所以到现在都还能听到将他们合称盎格鲁撒克逊人,并且将不列颠岛直接取做他们的土地,盎格鲁(Angles)加土地(land)合成「Angland」,而古英语A对应今天英语的E,也就变成了英格兰(England)。(朱特人则主要在丹麦日德兰半岛,当初来到英国时人数太少了合称时没有把他们名字纳入)。

 而盎格鲁撒克逊人相较于罗马的帝国统治方式,更像是蛮族的打闹,中世纪初期在他们统治下的英国充满各种残无人道的刑罚跟法律,还有极为匪夷所思的审判方式(例如让两人在竞技场拿很蠢的武器像是羊角之类的东西,现场打一架让贵族与民众发笑,输得判死刑,搞得当时逃避审判的亡命之徒非常多,发展到后来还由教会出钱盖世界第一间监狱来关那些不出庭的人,不过这里不详谈,后续章节有机会再说)。其实很多人对当时的统治是很不满的,并称其为「蛮族」统治。

 盎格鲁撒克逊属于日耳曼民族,而且是发源于北欧的种族,该种族的特点就是金发碧眼,而且发色越淡,瞳色越蓝,作为「征服者」的血统就越纯正。而现在英国人仍然有许多人拥有这样的血统。

 到了接近近代的殖民地时代,英国跟法国基本瓜分了北美(最初是因为早期监狱「营运」问题改流放制,把一堆有问题的罪犯或是清教徒流放到北美洲,这个是英裔美国人的来源之一)。再后来美国独立战争搞起来了,在此之前法国在七年战争结束后签订将北美所有的殖民地割让给英国,于是法国怂恿美国脱离英国,还出兵帮忙美国人打英国军队,成功独立后还共同制作了纪念独立的自由女神像。

 就在美国独立战争发生期间,大规模亲英分子都逃到了更北边的英属北美。而往后的几十年间美国持续拓张势力,甚至将念头动到了北边这块人口稀少防御松散的英属北美,不时对其展开攻击,但英国实在懒得派出更多兵力去那个地方,因此当地对抗美国的军队里一半以上都是在地人,直到1812战争结束后基本确立了美国与英属北美的边界问题,后续英国也几乎是让英属北美自生自灭,因为还要出兵保护什么的很麻烦,不久后英国政府直接通过《英属北美法案》,让那块地方直接变成自治领(一种英国殖民后特有的体制,澳洲也是这样),意思就是如果后续还跟美国战争,你们就自己想办法吧。

 

 这块地方就是加拿大,这就是加拿大的建国经过。(所以他们的君主仍是挂英国女皇伊莉莎白二世)

 

 老实说这还挺心酸的(唉),由于加拿大不像美国独立跟势力拓张那么轰轰烈烈,加拿大境内至今仍有相当多当年法国殖民留下来的法裔加拿大人,因此加拿大境内各省分成英语区跟法语区,使用英文者占全部半数以上,但英语区中法语不太通行,同理法语区中英语也不太通行(如加拿大东岸的魁北克省、蒙特娄、魁北克等主要城市),不过加拿大首都渥太华与其所在的安大略省虽然不在英语区,但因为是首都所以在那英文跟法文都通用。

 

 原作设定中贱贱是金发碧眼的英裔加拿大人,所以就血统来说,他在中世纪是属于盎格鲁萨克逊人,位在英吉利海峡的另一端。罚叔国家的背景是靠近英吉利海峡的欧陆小城邦,贱贱的家乡则是在英吉利海峡下的人鱼国。因为全身皮肤像烧伤般毁容且头发掉光故无法从发色判断(欧陆上金发的人种相当多,并不只有日耳曼人,但太多了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但因为拥有非常漂亮且纯度极高海蓝瞳色而被亨利猜测并不是他们边陲小城邦里有的人种,可能是从北欧或是对面的大不列颠过来的。

 至于亨利本人,他在红心之王里看上去瞳色是棕色的,但画师在画瞳色的时候一项处理得很不一定(会因为光线影响时棕时蓝),所以在此不确定亨利人种问题。

 

 

*中世纪西欧大部分都是文盲,识字者不到一成(我看过夸张点的数据是1%,主要是对西罗马帝国的官方用语拉丁文而言)。市场上的招牌都是用图案或直接摆放贩卖物。当时的乡村教堂其实也常有教导儿童识字的服务,对农民来说大概家里只需要有一个孩子识字,勉强读得懂土地权状或诉讼条文与判决书就行(没错当时已经开始有打官司的程序了,晚期还有律师这个职业)。所以当时识字的人相当稀缺,许多人都会请识字者帮忙处理文件或写信读信事务,因此识字者不只人缘不错,还常常可以得到食物之类的感谢礼物。(这个现象直到上两辈前的乡村还是挺常见的)。文中贱贱当前大概也停留在对拉丁文一知半解,但对方言拼音还过得去的基础状态。后续他会因为人鱼的高智商与学习能力很快掌握的,毕竟原作贱贱可是会七种语言的语言天才啊wwwww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