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

姓氏


在上古时代,人类部落都聚集在有水源的地方,这条河水叫什么,很大程度取决于大家约定成俗的喊法。

有的部落住在ji水旁边,有的部落住在si水旁。

那个年代,生产力很不发达,大家智商也让人着急。男人拿个棒子出去插小动物,无法喂饱部落里的人群。而女性能缝能补能摘果子很收割野菜。手艺比男的好。所以掌管了部落财政大权。我们叫它母系社会。

男的从别的部落来,啦啦完就走了。由女性抚养孩子长大。也不是因为男人没良心,关键多一张嘴,多一碗饭。添负担。所以,母系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俗称没爹。生出来的孩子,当然随母姓,后来有了文字,那些发音也有了对应的文字。

ji→姬

si→姒

“姓”字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姓起源于五六千年前的母系社会。人类还处于母系社会时“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子女的姓是随着母亲的姓而改,而母亲的姓,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上古八大姓中,姓“姬”、“姒”、“妫”、“姚”、“姜”和“嬴”等字的部首,都是从女字部这一特点。


部落里交配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孩子也越来越多,当时住房也紧张。于是多出来的人口弄个新部落,也姓“姬”。

只是大家都姓姬,不容易区分了

解决方案是这样的:

你姓姬,是高阳氏。

我姓姬,是轩辕氏。


随时间发展我们迎来了父系社会,姓则随父亲。

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处。

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氏可以是职业或地点,也可以很装逼,这就是“氏”。姓和氏就是这么来的

一般来讲,姓指向来源,氏指向去向。


姓产生在前,氏产生于后。氏产生见于周朝。

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

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

另外,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因此会出现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现象。这因为男权社会撕逼平率高。

贵族有氏,贫民有名无氏,姓只是具有一定身份的人才有的,如果一个人本来有姓,后来沦落成为卑贱的奴隶之流,姓也就失掉了.至于氏,得自世功官邑,身份低的人自然也无从具有. 

在夏商周,男子称氏,女子称姓,不过女人用的是夫家的姓,张氏、李氏、孙氏、前面的姓是夫家的姓,没发育就嫁人了,自己的姓久而久之也忘记了,就知道自己乳名叫“翠花、二丫”什么的了。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姓、氏差异渐渐模糊。战国以后,平民也有了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因为秦灭六国,子孙皆为庶民,战国之中的各国绝大多数子孙要么把国名当姓,要么直接把氏当姓,要么拿姓当姓,姓与氏浑为一者也,在未来基本都成为了中国的大姓。

秦汉以后,姓与氏合一,遂称“姓氏”。就是说,姓氏不分了

唐宋后中国姓氏学逐步定型

《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百家姓》从诞生之后就不停的被改编。不管是元明清时期,还是当代版本一直在不断的流变之中。


以国作为姓氏

多是源于周代分封的诸侯国,韩、赵、魏、齐、鲁、蔡、曹等


以官职名作为姓氏.先秦时官职多为世袭,

专管藏冰的官员叫“凌人”,其后代就以“凌”为氏;负责管理奴隶主的家务杂事叫“宰父”,宰父氏;管理市场的官员称为“褚师”,子孙后世以“褚”为氏;史、仓、库、司马、司徒、司空等姓氏也由此而来


以图腾崇拜对象为姓氏,如马、牛、羊、龙、凤等。


以排行、时序作为姓氏,如孟、仲、叔以及甲、乙、丙、丁等


以职业名为氏。

如巫氏、卜氏、匠氏、陶氏,巫、卜、匠、陶皆为职业名称。射箭的,就张氏吧,杀猪的,就屠氏。糊篱笆的,你就樊氏。


以住地之名为氏。

鲁庄公子遂住鲁东门,以东门为氏;住东郭的,那就东郭氏吧,代表人物有东郭顺子和东郭先生,住西门,那就是西门氏,代表人物有西门豹和西门庆


以贵族的字为氏。以祖先的名、字、谥号、封地等为姓氏(意淫)。

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这些贵子孙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为其氏。郑国公子发字子国,其孙国参(子思)即以“子国”的末字为氏;另有公子騑,字子驷,其孙以“驷”为氏。以祖父之字为氏最为常见,是得氏通例。



赐姓,也是姓氏产生的一大方式。赐姓意味着改姓,而改姓也是姓氏发展的常见方式。

刘邦是个粗人,他送给田氏八个很棒的姓氏。“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代表人物叫——第五伦。姓第五的最多。这姓最终演变成了第,有的演变成了伍。(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伍姓都是第五流变而来)


古代因避讳、避祸等原因,往往改变姓氏。如晋朝避讳司马师,“师”姓只好缺笔改为“帅”姓。其他的如“丘”与“邱”等。 


为避祸而改姓,如司马迁的后人为避祸,将“司马”二字分开填笔,形成“同”姓与“冯”姓。可见姓氏的发展中,随着一些姓氏的消失,也生成新的姓氏。



中国人见了面,总是要问姓名,如果发现跟自己是同一个姓就会倍感亲切,认为两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可见是不可靠的,汉姓中一个大姓可能有上百个来源。今天要在中国大地上,找出一个一直是百分之百的纯本宗本姓血统的姓氏,恐怕是不可能的事了。


当下流行的“张王”、“刘陈”等姓,是由父母的姓氏合在一起形成的。甚至,为了给宝宝起个好名字,有些父母使用“新”的姓氏。

姓名本是一个人的特定符号,突破传统姓氏是完全可行的

------2007年公安部研究起草的《姓名登记条例(初稿)》中做出硬性规定:子女可以采用父母双方的姓氏按照双姓起名,但是不算做复姓。


传统的姓氏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动摇

子承父姓的习俗已发生变化,子女可以从父姓,也可以从母姓,或以父母合姓作为名字,有的甚至另取一个新的姓.


现代社会勿论姓氏,勿论性别,勿论门第.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她)的智慧才干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与他(她)姓什么,出身什么家庭,已不甚重要,因之,姓氏仅对家庭具有意义,而对整个社会来说,意义已不大。<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姓”、“名”合一的趋势正在开始,有的作家、艺术家长期使用固定的笔名、艺名,而原名却被淡忘了。笔名可能是一个词汇,如碧野、柳青、田地,这就很难区别其中某字是姓,某字是名.如笔名叫“巴金”,到底是姓巴名金,还是就叫巴金而不必再分姓名,人们对此都不会深究。

Report Page